首頁>Club>
按摩、手法、穴位等。還有哪些?
6
回覆列表
  • 1 # 海根209962465

    我先說一下中醫養生有關內容。養生是中醫學的重要內容,中醫最重視養生,養生就是現代的預防醫學的一部分,雖然古代沒有產生疫苗之類靶點非常確切的藥品,但其天人合一,以及整體觀指導下的養生非常有效果。養生是使人不生病,少生病,延年長壽的法門。幾千年來養生類書籍不下幾百部,雖然有已佚失,存世的書也不少。最早的是馬王堆漢墓帛書導引圖,合陰陽,卻穀食氣。唐代孫思邈既是中醫學家,又是養生家。孫真人衛生歌就是對養生的總結,擇其中一段,春噓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腎寧。四季長呼脾化食,三焦嘻卻津宜咽。這是說的練六字訣,念呵字吐心中毒氣,念呬字治肺,噓字治肝,嘻字治膽,吹字治脾,都有時間和要領。再錄一段,發宜多梳氣宜煉,齒宜數叩津宜咽,雙手揩磨常在面,這是說練呼吸,叩動牙齒,舌頂愕吞嚥津液,手搓臉面。內容還不少,就是在飲食起居,喜怒哀樂方面的養生。

    其實中醫在唐代以前十分注意導引術治病。隋朝巢元方等編撰的《諸病源候論》中,治病方案不是針灸熱熨,就是導引按摩。舉一例,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候。此由體虛腠理開,風邪在於筋故也。春遇痺,為筋痺,測筋屈,幹客關節,則仁義筋攣。邢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肩背拘急也。足厥陰,肝之經也,肝通諸筋,王在春。其經絡虛遇風邪則傷於筋,使四肢拘攣,不得屈伸。診其脈,急細如弦者,筋急足攣也。若筋屈不已,又遇於邪,則移攣入肝。其病狀,夜臥則驚,小便數。真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法導引法雲:手前後遞互抓,極勢三七,手掌向下,頭低面心,氣向下至湧泉,倉門,卻努一時取勢,散氣,放縱,。身氣平,頭動,髆前後欹側,柔博二七,去髆二丫冷血,筋急,漸漸如消。

    又云:兩手抱左膝,伸腰,鼻內氣七息,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痛萎。又云:兩手抱右膝著膺,除下重難屈伸。

    又云:踞坐,伸右腳,兩手搶左膝頭,伸腰,從鼻內,自極七息,展右足著外。除難屈伸拜趕,脛中疼痺。

    又云立身,上下正直,一手上拓,仰手如似推物勢,一手向下如捺物,極勢,上下來去,換易四七。去髆口卜風,兩髆井內冷血,兩掖脈攣急。

    又云:踞坐,伸左腳,兩手搶右膝,仲腰,以鼻口卜氣,自極七息,晨左足著外。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疼痺。從上看見古代醫家把導引術不僅用來養生,而且用來治病。

    從上面內容,也能看出一些中醫的養生方法,但由於文字艱澀難懂,不容易領會,我把我養生的方法簡介一下,我每天黑夜睡在床上,先開始按柔胸腹,右手順時針按100次,左右逆時針按100次,閉目意念和手法一塊轉動。按完後開始練導引術,先氣沉下丹田,進行腹式呼吸,越慢越放鬆,越舒服。然後以丹田為中心,用意念從丹田開始向東南西北,八個方向,依次擴充套件,依中國地圖接世界擴散,擴散完一圈,渾為一體,這雖是自己用,對調整上下右右大有好處。很好地解決睡眠問題,解決上熱下寒問題,水火既濟,陰陽和同,我感到功法簡單適用,多年練習,得益不少。

  • 2 # 非暈

    方法就是學中醫,學學《黃帝內經》裡的上古天真論和四氣調神大論之類的,瞭解理解中醫的生命觀。

    中醫對生命的理解,我感覺比現代醫學更全面更深刻,同時也更具有個人自身的操作性。中醫治病不需要複雜的各種儀器檢測,那養生就更不需要外力來替我們自己做決定了。

    養生的方法大概可以概括幾類:一是日常生活養生,二是食療或藥物養生,三是各種功法養生。這麼多的方法,我們怎麼選擇呢?

    中醫治病講究對證施治,同理,中醫養生也要對“證”養生,沒有“證”的指導,那就沒法養,或者亂養,那是不會有收穫的。

    大家會想,我又沒病,哪來的證呢?其實是有的,在中醫看來,沒有一個人是理想的健康人,全是亞健康狀態,也就是說,總有不太好的地方。

    我們都知道中醫對人群做過體質分類,每一種體質,都是某一種亞健康狀態,因此,不同體質,就具有不同特徵的“證”,那我們就要根據這樣的證來養生。可是“證”這個東西有點太過專業,我們就倒過來,只要確定我們的體質類別就可以了,怎麼確定呢?找本書來,對號入座。

    書裡面就已經有了各種體質的注意事項,方法不就來了嗎?裡面肯定還有些什麼方之類的,食療藥療肯定都有了。

    如果還想提高,那就學些養生功法,比如太極拳,八段錦之類的,年輕人呢,建議學練傳統武術,像跆拳道,拳擊,泰拳之類的是不行的。

  • 3 # 證悟5003

    中醫養生,是中國古老的養生經驗的積累!包括的內容也很多,有打坐修煉修心養性的,有練氣功健身去病的,也有根據自己的身體的五臟六腑的虛實特點,而做一些適合自己身體健康的中藥丸長期服用的,種種不一。其中修煉健身的比例比較大。而家庭殷實的,則很多找自己信任的中醫開方做藥丸長期服用的比較多。

  • 4 # 全淨通拔罐技術研究院

    未病先防,即在沒有生病之前預防疾病的發生,包括三點:

    1. 法於自然之道:即順應自然規律,對於四時不正之氣能夠及時迴避,能夠順應“春夏養陽,春秋養陰”的法則,即春夏順應生長之氣以養陽,秋冬順應收藏之氣以養陰。現在流行的三伏貼,以及我們全淨通的“排毒月”就是對“春夏養陽”的很好的詮釋。

    2. 調理精神情志:保持精神上清淨安閒,無非分之求。《內經》提出“五志過極化火”,避免情志過極,亦是防病的很好的辦法。“范進中舉”的故事中,范進就是一個五志過極致病的很好的例子。

    3. 保持陰平陽密:調和陰陽是最好的養生方法。現行的眾多養生方法,如按摩、拔罐、艾灸、藥浴、鹽包、泥灸以及在此基礎上延伸出的其他方法,實際上都是使身體達到一個陰平陽秘,陰陽平和的狀態。換而言之,凡是可以到達這一效果,都可以算作是養生。

    既病防變,即在疾病已經發生的情況下,防止疾病再次深入。如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到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必先實其脾氣”,即對於肝膽系統的疾病,在治療的同時要顧護脾胃之氣,防止疾病的傳變。這一點的把握需要具備專業素養的養生師、調理師才可以做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遊記》裡的地府是不是出現過重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