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伯峰
-
2 # 散兵有勇
個人認為可能更多是想要費用吧。多舉辦一場,亞足聯的電視轉播費、網路費用和廣告費都會相應增加不少。
亞冠決賽畢竟無論是水平還是影響力和歐冠都不是一個級別,本身亞洲足球就是處於落後的地位,在不擴大影響和規模,他們吃什麼喝什麼。畢竟亞足聯要養不少人。多舉辦一場比賽,他的收入會增加很多。亞冠本身影響力就很小,除了亞洲各國關注,其他主流聯賽的球迷和機構應該都不以為然吧。
所以無論是從商業角度還是咋們球迷來看,多一場比賽總比少一場比賽,更具可看性。同時兩回合比賽,也會更具有懸念,更照顧到各隊的利益。畢竟都有一個主場,使的偶然因素大大降低。排除了一場定勝負的冷門溫床,使得大家的積極性更高。和東西亞分割槽一樣,亞足聯更多的考慮了亞洲幅員遼闊的地理位置,為了大家能更好的比賽,他們出臺這樣的規則其實也在情理之中。
我們都能想到的,亞洲足聯自然也能想到啊,事實上他們早就嘗試過了。改制後的亞冠聯賽在2009賽季第一次實行決賽一場定勝負,還特別把決戰地放在了東京國立競技場。在這塊場地上,曾經一年一度的豐田杯可是世界足壇的年度壓軸大戲,雖然不能明說,但是亞洲足聯的自然是希望亞冠決賽也能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說起當年的豐田杯,東京國立競技場是何等的盛況空前,從1980年首屆豐田杯開始連續七年現場人數超過六萬,只是1987年由於歐洲冠軍波爾圖知名度低,也缺少大牌球星,才驟隆到45000人,不過從1988年到1992年又是不低於六萬的上座,1993年至2001年(最後一次在東京國立競技場進行)大多都在五萬人以上,最低的一次(1997年多特蒙德對克魯塞羅)也有46593人。
然而,亞洲球隊完全沒有歐美俱樂部冠軍那種影響力和吸引力,2009年亞冠決賽現場只有25743人(從上圖浦項制鐵的首發陣容合影中可以看到空曠的看臺),觀看了南韓浦項制鐵2-1擊敗沙特伊蒂哈德之戰,2010年決賽雙方變成了南韓城南一和對伊朗佐巴罕,現場人數勉強超過了27000人。
作為亞洲俱樂部最高榮譽的爭奪戰,這樣慘淡的上座不僅讓亞洲足聯尷尬,對參賽雙方也是一種打擊,更不利於提升賽事的知名度、影響力以及商業的開發和推廣。亞洲足聯只能改變策略,由兩支決賽球隊其中之一來承辦決賽,於是2011賽季亞冠決賽在南韓全北現代的主場全州世界盃球場進行,由於有主隊參加決賽,所以上座情況好了很多,達到了41805人。不過全北現代與卡達薩德隊120分鐘戰成2-2、點球大戰2-4敗北。2012賽季亞冠決賽在南韓蔚山現代主場蔚山文殊足球場進行,蔚山現代3-0輕取沙特阿赫利奪冠,現場人數42153人。
但是這樣安排決賽場地,對做客的一方必然有失公允,不利於雙方都能真正發揮水平,從而影響比賽的精彩程度。在越來越強烈的反對聲中,亞洲足聯不得不在2013賽季把亞冠決賽恢復為主客場兩回合,又回到了最初的老路上,一場定勝負的改革只能以失敗告終。
2013賽季,中國廣州恆大與南韓首爾進行了主客場兩回合較量,廣州恆大客場2-2、主場1-1以客場進球多而首次奪魁,首爾主場觀戰人數55501人,恆大主場55847人,決賽由一場變成兩場,而且上座大幅增長,門票收入和轉播收入自然增加很多,所以在足球水平不高、球隊知名度和影響力也遠不及歐洲的亞洲來說,決賽主客場制確實是比較現實的辦法。
其實同樣的情況,即使在歐洲也不是沒有,當年歐洲俱樂部賽事分為歐洲冠軍盃、優勝者杯和聯盟杯,也就是“歐洲三大杯”,冠軍盃由各國聯賽冠軍參加,優勝者杯由各國盃賽冠軍參加,冠軍球隊的號召力使歐洲足聯不必擔心上座問題,所以這兩項賽事的決賽都是在中立場地一場定勝負,但是由非冠軍球隊參加的歐洲聯盟杯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也是採取了主客場兩回合的決賽賽制,其中就有這樣的顧慮。舉幾個例子來說:1990-91賽季聯盟杯決賽國際米蘭對羅馬,國際米蘭主場上座69000人,羅馬主場72000人;1991-92賽季決賽由都靈對阿賈克斯,都靈主場上座65377人;1993-94賽季決賽國際米蘭對薩爾茨堡,國際米蘭主場上座超過八萬人,而1994-95賽季決賽尤文圖斯對帕爾馬,老婦人主場上座再超八萬人;1996-97賽季決賽國際米蘭對沙爾克04,沙爾克主場上座56824人,國際米蘭主場81675人。
從1997-98賽季開始,歐洲聯盟杯決賽改為一場定勝負,現場人數大都在五萬上下,八萬人盛況再也沒有出現過。當然,決賽場地的容量肯定也是一個因素。尤其是歐冠大擴軍,幾乎把歐洲強隊一網打盡後,即使優勝者杯停辦,各國盃賽冠軍也納入了聯盟杯(後來更名為歐羅巴聯賽,習慣稱為歐聯杯),但是仍然變成了雞肋,讓歐洲足聯非常頭疼。雖然想盡辦法,但是由於聯盟杯/歐聯杯決賽很難有傳統豪門亮相,上座有時候低得可憐,不足四萬人的情況多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