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星詞
-
2 # 小六說古今
沒有,司馬遷是借寫信的由頭,表達情感,抒發憤慨。《報任安書》見識深遠,辭氣沉雄,情懷慷慨,言論剴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敘事、議論、抒情,志氣盤桓,交融一體。文章以過人的豐富、強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形成卓絕千古的浩蕩雄偉的氣勢。其中所表現的司馬遷崇高的人生信念和為《史記》獻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和教育價值。
-
3 # 老貓一九七一
《報任安書》——重重迷霧,一封遲來的書信
讀《史記》,看《報任安書》,一封遲來的回信。任安是否收閱了呢?這真是給好思考讀者帶來了重重迷霧。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一語囊盡《史記》的文史地位。而一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也交代了太史公雖受宮刑之極辱而“隱忍苟活”的緣由。
《報任安書》,是《史記》中頗為著名的篇章。曾入選梁朝蕭統編纂的《昭明文選》,也躋身於清人吳楚材叔侄編輯的《古文觀止》。其文學成就,由此可見一斑。
司馬遷因《史記》而名垂青史,人們對他的事蹟比較瞭解,從小就耳熟能詳,如數家珍。那麼,這“任安”又是何許人也呢?
據史料記載,任安,字少卿,西漢滎陽(今屬河南)人。曾是大將軍衛青的舍人,因衛青舉薦,擔任了“郎中”一職,後累遷至益州刺史。漢武帝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朝中發生了巫蠱之禍。受戾太子案牽連,時任京城長安北軍使者護軍(監理京師禁衛軍北軍的官職)的任安,被漢武帝追責下獄,後被論罪腰斬。
任安獲罪入獄以後,就以老朋友的身份,給司馬遷寫了一封信。(任安寫這封信的時間和動機,史學上一直有爭議。)希望司馬遷能“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委婉地請求司馬遷能夠看在老朋友的份上,向漢武帝求情,為自己減輕罪責。司馬遷接到來信後,躊躇再三,一直拖到任安將要被行刑之前,才給他回信,於是就有了這篇震爍古今的《報任安書》。
在書中,司馬遷明確寫到“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渉旬月,迫季冬。僕又薄從上雍,恐卒然不可為諱,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請略陳固陋。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依照大漢律法,一般都是在年底處決死刑犯。司馬遷回這封信時,距離年底只有一個多月了。而且,他還要“僕又薄從上雍”,也就是還要陪皇帝巡幸雍地,很忙的,沒有時間去看望任安,請他不要怪罪。實際上是婉拒了任安的請求。
那麼,回這封信的目的是什麼呢?實際上是司馬遷自己有話要說。“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後文還有“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由此可見,司馬遷是要藉助這封信,來訴說自己的屈辱和悲憤,藉機回顧了自己從前忠君報國的志向,陳述了李陵事件的始末和自己無辜獲罪的過程。說明了自己忍受宮刑,隱忍苟活的原因,表明了“就極刑而無慍色”,堅持完成《史記》的決心。
通篇都是司馬遷自己撕心裂肺的吶喊,如泣如訴的控訴。文章時而慷慨悲壯,時而憂愁哀婉,迴環往復,縱橫捭闔。鬱勃之氣橫空而出,沉痛之語發自肺腑。使觀者動容,令聞者垂淚。
痛徹心扉的吶喊,酣暢淋漓的宣洩,至此足矣!至於,任安是否收閱了這封信件,倒是次要的了。您覺得呢?
回覆列表
應該是沒收到。
司馬遷三十八歲時,繼父職為太史令。四十七歲時以李陵事下獄,受宮刑。出獄後,為中書謁者令。《報任安書》就是在他任中書令時,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信中他用千迴百轉之筆,表達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憤激不平之氣和曲腸九回之情。辭氣沉雄,情懷慷慨。
之所以說任安未得見這封大作,是因信中說道:“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僕又薄從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諱。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請略陳固陋。闕然不報,幸勿過。”可見任安並不是下獄後就寫了信給司馬遷,司馬遷見信後也沒有立即回覆,而是在任安即將被處死前才寫了這封信。大家都知道從前慢,車、馬、郵件都慢,如果他想讓任安迫切讀到這封信,他不會犯拖延症。
那司馬遷為何又寫了這封信呢,有意義嗎?惺惺作態還是馬後炮?都不是。信裡其實交代得很清楚:任安你獲罪已經一個多月了,馬上就要十二月了,我又偏偏要陪著皇上去雍地,恐怕在你死前來不及見了,這樣我就沒有機會再把我的憤懣告訴給你,你死了以後也就會對我一直地怨恨下去。我簡單說說吧,這麼長時間不回信,希望你不要責怪我。
司馬遷認為,這麼長時間之所以不說,是因為他覺得說了也沒有用。現在任安馬上要被處死了,而自已苟活到現在的原因還從來沒有向外人道過,是要借這個機會說出來。至於任安能不能讀到,不在他考慮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