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旦牛
-
2 # 不染塵世離愁
渠道:線上和線下。
線下,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交流,情感接觸。培養人情到社會資訊深度探討需要一定時間。
而線上網際網路上交流,直接簡單粗暴了。需求,利益與服務的交換。當你需要某一領域的資料或資源的時候就去尋找和領域相關的平臺或網站。此類平臺的有沒有效就要看真實活動粉絲。如果不錯,那麼您在裡面付出利益,平臺就為你提供優質服務,不付出利益就差點。主動或者被動的收穫,當然尋找一個有價值的平臺需要經驗去了解。這些都有跡可循,因為關乎你切身利益。現在網際網路上所謂的平臺有萬千。就像找女友一樣,帶眼睛識人吧!
-
3 # 歡樂喜劇站
謝謝邀請,簡單回答一下吧,做個參考。第一,毫無疑問是網路,在當今社會,網路已經成為了最大資訊交流平臺,其優勢傳播速度快、內容涵蓋豐富、多樣化,已經成為資訊傳播最大的平臺。第二個,媒體,電視節目或廣播媒體佔有重要一席之地。第三個,書籍,書籍從最初人類發展的時候就成為了最重要的資訊交流途徑,也是它記錄了中華文化上千年的歷史,自古就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說法
昨天看到這個問題,感覺確實是一個擺在大家面前的很實在的問題。過去資訊的傳播只能靠人力透過書信傳播(烽火戲諸的戰爭資訊傳播,屬於特例),傳統的知識和歷史只能透過竹簡儲存下來,發展到最後出現了造紙術和印刷術,才方便了更多知識的儲存和傳承。歷史上有一位詩人詩稿流傳最多,原因就是因為他家之前是搞印刷的,大家可以猜猜,稍後我在評論回答。
書籍缺少一直持續到近代,我是小時候聽父母說他們是怎麼沒書看,其實想想我小學初中高中也是沒書看,有時候可能真的是缺少,有時候可能是因為經濟原因。父母那一代,我認為是兩方面都有,而我卻恰恰是因為後者。改革開放之後,紙質圖書蓬勃發展,中國高校圖書館裡的書也日益豐富。許多地方區縣甚至社群都有自己的圖書館,但是擺在書架上的書,卻有時候領我們眼花繚亂。不知如何選擇,浪費很多的世界。
最後,我還是建議大家,應該有自己的思路,始終保持清醒,能夠第一眼別別那些是標題黨,那些可能有自己需要的價值。不要受一些平臺演算法的蠱惑和誘騙。作為一名“熱愛學習者”,喜馬拉雅,得到,樊登讀書會也經常聽,但是感覺他們三個的同質化都很嚴重,有時候想想,其實我們根本沒有必要買那麼多的年會員,一方面可能沒那麼多的時間,另一方面音訊畢竟和自己閱讀是完全不同的體驗。再囉嗦兩句,有時間不是你聽多少,學多少,而是你把聽到的,學到的在生活工作中運用了多少,這才是至關重要的,才是我們的目的。
最近看的幾本書,分享給大家,有興趣可以去借了看看,上週看完的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我感覺寫的不錯,不錯在哪裡,自己去體會;豐子愷《緣緣堂隨筆》其實我只看了幾十頁,感覺不對胃口;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今天看到有書單還推薦,其實前面大部分寫不錯,後面評論其他作家的,感覺很一般。馬爾克斯《我不是來演講的》改變了我以前對於話多人囉嗦的認知,有時候囉嗦也是一門藝術。周國平《愛與孤獨》,只看過幾章,似乎不是很融和,試著看看再說吧。最後補充一句,我的書都是上海閔行圖書館借的,應了那句話,書非借不能讀也,我是鼓勵去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