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路的方寸之地
-
2 # 多寶小廚
黃
相傳黃姓是伯益之後。伯益為禹所重用,他助禹治水有功,名重一時。周代有黃國(今河南潢川縣西),是伯益後裔的封國。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消滅掉,其子孫以國為姓,稱黃氏。據考證,黃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住在江夏郡(今湖北雲夢縣東南)。黃姓最早南遷到寧都黃石田坑。
黃姓也是唐朝至五代遷入石城的15個開基大姓之一。黃姓氏寧都第三大姓,也是贛南客家大大姓。
--------------------------------------------------------------------------------
周
周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相傳周人的祖先本來居住在邰(今陝西武沙縣西南)。到商朝後期,遊牧民族不斷侵襲周人,使得從事農業為生的周人無法安居。於是古公??父率領族人遷往周原(今陝西渭河平原一帶),開荒耕種,興建宗廟和宮殿,還修了堅固的城牆,從此稱周族。公元前256年,秦國滅掉東周,將周赧王廢為庶人。
當地百姓認為赧王是周家後代,因此稱為周氏。另外,還有一些改姓周的,如北魏時鮮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區賀魯氏、北周普屯氏等。據贛南歷代府縣誌記載,周姓從唐朝起歷次大南遷都有移居贛南的。
--------------------------------------------------------------------------------
趙
造夫從華山一帶得到8匹千里馬辣的車子來到崑崙山上,西王母在瑤池設宴招待他。
這時東南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駕車日行千里,及時趕回鎬京,發兵打敗了徐偃王。由於造父在這次平叛中立了頭功,周穆王就賜給他趙城(在今山西洪洞縣北)。從此,造父及其子孫便以封地命氏,稱為趙氏。造父就是普天下趙姓的始祖。趙姓氏唐朝至五代南遷到石城的15個開基大姓之一,也是贛南客家大姓之一。
--------------------------------------------------------------------------------
徐
相傳徐國是夏、商、週三代的諸侯。在周穆王時的徐君偃聰明仁愛,很得百姓擁護,國力日強。
後來他在挖河時挖出一副紅色的弓劍,以為這是天賜祥瑞,頓時產生代周為天子的野心。於是他自稱徐偃王,率領36國聯軍向周都進攻。周穆王此時正在西王母那裡做客,得到訊息後連夜動身,由造父動身,由造父駕車,一日千里回到周都,點起大軍前去鎮壓。徐偃王沒想到周穆王回來得這麼快,眼見一場血戰就要發生,他審時度勢,不忍心讓生靈塗炭,立即收兵,躲進彭城(今徐州)一帶的深山中。
周穆王見徐偃王在當地很得人心,便封他的子孫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徐子孫的後代稱徐氏,這就是徐姓的由來。宋末,徐鶴齡孫三郎的後代播遷贛南各縣,成為贛南客家又一大姓。
--------------------------------------------------------------------------------
高
相傳齊太公的六世外齊文公有兒子受封於高,人稱公子高。
公子高的孫子溪同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友。後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溪聯同其他大臣一起平定內亂,誅殺公孫無知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史稱齊桓公。齊桓公為了表彰溪的功勞,便賜他以祖父之名“高”為姓。高氏後來世襲齊國上卿之職,成為春秋時齊國名重一時的權貴之族。
高姓是唐至五代南遷到贛南的,也是早期的客家重要姓氏之一。
--------------------------------------------------------------------------------
何
何姓是以訛詐產生的姓字。
秦滅六國後,韓姓子孫散居各地,其中一支流落在江淮一帶。按當地人的中音,“韓”字被讀成“何”音,後來以讀者誤寫成“何”,沿襲下來便成了何氏。此外,漢代何苗,本姓朱,冒姓何,子孫沿襲形成何氏的另一支。何姓始祖何太郎生於唐昭宗景富元年,後南下福建寧化做官。
3世何十郎任江西贛州節推。到明代還有從廣東遷入贛南的。何姓也是唐至五代南遷到石城的15個開基大姓之一。
--------------------------------------------------------------------------------
馬
馬姓源出於趙姓。
相傳戰國時趙國有個官員叫趙奢。有一次,秦國派兵攻打南韓。趙奢指揮軍隊救援。為了獎勵他的功勞,趙王封他為馬服君。而趙奢的子孫則以封地“馬服”的第一字“馬”為姓,稱馬氏。馬姓後裔於明清時期遷入贛南各地,逐漸成為贛南客家姓氏之一。
--------------------------------------------------------------------------------
羅
相傳古代有一個部族首領受封羅國。
華人以國為姓,稱羅氏。後另有唐代西突厥可汗河清代愛新覺羅氏的後代改姓羅。可見,羅氏時一個漢族與少數民族共用的“大家庭”姓。羅姓時唐至五代遷入石城的15個開基大姓之一。其遷入贛南的後裔多分佈於贛縣、南康、興國、信豐、于都、安遠縣經千年演繹成了客家大姓之一。
--------------------------------------------------------------------------------
朱
朱姓本姓邾,後來演變成朱還有一段歷史。相傳周武王封曹挾於邾國,建都於邾。
他的遺族以國為姓,稱邾氏。戰國時,楚國滅了邾國,邾國的貴族四處逃散,但他們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國,因而去掉耳旁,改姓朱。這便是朱姓的由來。朱氏先祖中原南遷,移居吉安,再移居贛南。而朱姓也成為唐至五代南遷石城的15個開基大姓之一。朱姓由於朱元璋領導起義軍推翻元朝,建立明朝而成為了明代國姓。
著名客家代表人物、開國元勳朱德的祖局就是在贛南臨界的曲江,明清時再遷入四川的。
--------------------------------------------------------------------------------
李
中國人口統計資料表明,李姓為當今中國第一大姓,也是客家第一大姓。
相傳李姓的始祖為皋陶,他在堯手下做官,主管司法,官名為“大理”。他的子孫世襲大理職務,歷經虞、夏商三代,以官職為姓,被人稱為“理氏”。商朝末年,皋陶的子孫理徵因剛正不阿,執法如山得罪了暴君商紂王,被處死。理徵的妻兒和兒子開始逃亡。因為沿途的李子樹上掛滿了又大又紅的李子,母子倆摘取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
為了紀念這段蒙難的歷史,感謝李子的活命之恩,母子倆改姓“理”為“李”,這就是李姓的由來。很長一個時期,李姓還是個小姓。但到了唐代,一部分其他姓氏的臣民因助李淵,李世民建國有功而被李氏皇族賜姓李。這樣,李氏宗族便龐大起來,一躍成為中國的大姓。古代李姓中最早建立起名望的家族多住在西隴(今甘肅蘭州、鞏昌、秦川一帶),因此西隴便成為李姓家族的郡望源地。
現贛南許多李姓客家人都以西隴望族而自豪。
--------------------------------------------------------------------------------
董
相傳帝舜收到諸侯進貢的幾條龍,便任命董父去飼養。
在董父的精心馴養下,這幾條龍學會了表演各種舞蹈。帝舜非常高興,就封董父為侯。董父就成為了董氏之祖。另一說法是春秋時,周“董”是管理的意思)。他們的子孫也是以董為姓。董姓是明代入遷為石城的28個姓氏之一。
--------------------------------------------------------------------------------
張
為何將張姓稱為“軍武之姓”?一是因為據統計,張姓的歷代名人中有近三分之一是軍事名人;二是因為我們接下來要介紹的張姓的由來,也與軍事和戰爭有關。
相傳,古時有個叫揮的人,從小就愛揮刀舞槍,即勇猛,又聰明過人,是弓的發明者。弓箭在古代是戰爭中最重要的武器。揮因此而被封官,負責監製製造弓箭,官名為“弓王”,並被賜姓“張”。在古文中,“張”字就像一個人持弓欲射。張姓很早就是一個大姓,西漢末年就有南遷到了江西贛州及臨近的閩粵之地,成為早期的客家先民。
--------------------------------------------------------------------------------
王
王姓是一個大家族,在這一家族中出現了許多文學名人、藝術名人和科技名人。
翻開歷史一看,誰都知道王姓歷來就是中國赫赫有名的姓氏之一。特別是東晉南北朝時期,王姓以高高在上的一流士族自居。許多其他姓氏與之通婚都認為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但在現代社會,王姓也只不過是百家姓中的普通一姓,正如唐朝大詩人劉禹錫感慨地那樣:“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
劉
劉姓是贛南客家的大姓,也是有資料可查最早南遷到贛南的漢姓大姓氏。
至於劉姓的由來,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晉襄公死後,其兒子夷皋還小,大臣們都主張立晉襄公的弟弟公子雍為晉君。於是執政大臣趙眉派人去秦國接公子雍回國繼位。晉襄公的夫人繆贏知道此事後,天天抱著太子夷皋去宗廟裡哭鬧。趙眉等人被她鬧得沒辦法,只好立小孩為晉君。
這時公子雍已經由秦軍護送來到邊境,趙盾就親率晉軍去阻擋。秦人一見趙盾出爾反爾,非常惱火,雙方在令孤一帶交戰起來。秦軍準備不足,打了敗仗。而由趙盾派去接公子雍計程車會也只好留在秦國。其後裔也就成為了劉氏-----意思是有“留”成劉姓。
--------------------------------------------------------------------------------
陳
陳姓按人口統計是中國的第五大姓,但陳姓的由來有一段故事。
相傳舜當天子之前,帝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他,讓他們在媯?F河邊居住,他們的子孫在媯?F一帶,就是媯姓。後周武王找到舜帝的後裔媯滿,並把大女兒元姬嫁給他,封他為陳侯。媯滿死後,溢號陳湖公,陳氏就是他的後代。這就是陳姓的由來,至宋朝時,93世陳仕林長子即陳寵移居贛州府長寧縣(尋烏縣)。
94世後裔分遷信豐縣,贛州府等地,繁衍成為贛南客家大姓----陳姓。
--------------------------------------------------------------------------------
孫
孫姓的發源大致有三支。
一支出於姬姓。另一支出於羋姓。還有一支出于田氏。古時常把孫姓稱為兵家大族。春秋時有著名的兵法家孫武,軍事家孫臏。三國時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三人領兵用兵,在江東建立吳國。唐末時期,河南籍大將孫猁追剿叛軍南進,有功被封東平侯,後定居贛南虔化(今寧都),其後裔分居於都、興國、贛縣和浙江、湖南等地。
1986年11月,江西省政府曾撥款將孫猁幕修建在寧都縣梅江鎮南郊馬家坑。
--------------------------------------------------------------------------------
胡
胡姓發源有兩支。
一支是周武王封帝舜的後裔為陳侯,縊號陳胡公。他的後代子孫以其名字中的“胡”為姓。稱胡氏。另一支是周時有兩個胡國,兩個國君的子孫都是以國為姓亦稱胡氏。胡姓是多出文化名人的世家大族。根據在《辭海》等大辭書的統計,胡姓在古代所出的22位名人中,文化名人多達12位。
據記載,胡姓是唐朝至五代定居石城的。此後,胡姓繁衍贛南以至閩粵等地,成為贛南客家的一個重要姓氏。
--------------------------------------------------------------------------------
林
相傳比干是紂王的叔父,他見紂王行事無道,不聽臣諫,就嘆道:“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諫不從,且死忠之至也。
”於是進宮進諫。可紂王不但不聽,還殺了比干。當時比干的正妃夫人陳氏已有身孕。聽到訊息後,她立即與婢女逃到牧野(今河南涉縣境內)避難。在樹林石室產下了一個男孩,名堅,字長思。直到周武王伐紂後。陳夫人才把堅送回國。周武王認為堅是在長林中所生,所以賜他以林姓。
這便是林姓的由來。林堅便是林姓的始祖。據考證,林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住在南安郡(今甘肅隴西縣)。林姓多是從明朝後遷居贛南的,成為贛南客家姓氏的組成部分。
--------------------------------------------------------------------------------
傅
傅姓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黃帝裔孫大由封於傅邑,後代子孫便以傅為姓,稱為傅氏。
另一種說法是傳說商高宗武丁四處尋找夢中神人所指點的良臣。結果在一個傅巖的地方找到傅說。在傅說在幫助下天下大治。傅說的後代以傅為姓。現贛南傅姓多是在明清以後遷入的。傅姓也是贛南客家大家庭的成員。
鄧
鄧氏望族居住在南陽郡(今河南南陽縣)。據記載,鄧姓大多在宋、明時期徙居贛南,是早期遷入贛南的較大的客家姓氏之一。
--------------------------------------------------------------------------------
許
許姓是以國為名命名的姓氏。
周武王封伯夷的後人文叔於許國(今河南許昌市東),稱許文叔。戰國初期,許國被楚國滅掉,許君的後代稱為許氏。另外,傳說帝堯時許由的後代也稱許氏。許氏望族居住在高陽郡(今山東臨淄縣)。許姓是唐至五代南遷到石城的43個姓氏之一,是贛南早期的客家姓氏之一。
。
回覆列表
上古有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媯、姚、姞。每個字都從女旁或底,可以看出濃濃的母系氏族烙印,百家姓大部分都出自這八大姓。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鄙姓陳,陳姓圖騰的形象是“兩側旌旗招展,中央山丘前是列隊待發的戰車,戰車上有手持戈戟列隊以待的三軍”。
陳出自上古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為虞舜之後裔。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媯滿於陳,媯滿為陳侯,稱胡公滿,陳胡公。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媯完(也叫陳完)出奔到齊國,以國為氏,稱陳氏。另有一部分胡公滿後裔以胡為姓,因此古時候有陳胡不通婚的說法。
陳完為人謙遜有禮有賢名,齊桓公賞識他,就命他管工程的官並封他田地。陳完為隱姓氏而改稱田完。傳至田和任齊國相國時,他將齊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為君,於是,姜姓呂氏齊國(姜齊)成了田氏齊國(田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齊"。因此陳田兩大姓氏也是同源。
劉氏改姓,《通志・氏族略》記載:廣陵(今江蘇江都東北)陳氏,實為劉氏,春秋時,因魯相無子,以外孫劉矯為嗣。白氏改姓
白氏改姓,《河南官氏志》記載:隴右白永貴,於隋初改為陳氏,此為萬年(今陝西西安)之陳氏。白姓原為龜茲王帛氏,因入仕內地,怕胡人之姓遭受歧視,而改為陳氏,史稱陳永貴。他有孫叫令英,史稱陳令英。南北朝時,鮮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複姓為漢字單姓,稱陳氏。
說道陳姓,當然要提大名鼎鼎的"義門陳氏",義門陳氏一直是累世義聚不分家,號稱“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爨四百年天下無雙”的旌表義門,也成為唐宋歷史上的一種罕見現象。宋嘉佑七年,出於抑制江右陳氏和封建統治的考慮,宋仁宗下旨讓江右陳氏分莊天下。最後江右陳氏分為天下291莊,遍佈全國。
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要皇帝下詔才被迫分家的家族,這是個有情有義的家族,這是個數百年不分開的家,也是數百戶同時開飯的人家。外遷時,哭聲傳百里,但聖旨難違,江南陳氏外遷的族人為不忘同根同源,全部高舉義字燈籠,跨山涉水走向祖國的四面八方。
義門陳人才濟濟:
相傳600年前, 明初開國,太祖御文,充實江淮。遷徒移民,蘇杭,松嘉集散閶門數十萬眾,北上遠行。一代又一代的陳氏家族後人,從蘇州閶門移居至江蘇省,東臺市,時堰鎮。後老祖墳就埋在興化市,戴南鎮,陳萬村,東莊東大河渡船囗。
那麼我是時堰陳姓萬字輩,應該出自潁川堂,從蘇州閶門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