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不管是詩歌還是歌詞。
29
回覆列表
  • 1 # 楊貳先生

    詩歌和歌詞嚴格說起來是一碼事。詩歌的欣賞在於朗讀,但詩歌有史以來一直都是歌詞。歌詞的欣賞在於歌唱,好的歌詞必然也應該是一首詩歌。從建築形式上看都要分行分節,都要大致整齊協調。從閱讀體驗上看,詩歌偏重於書面化的語言材料,歌詞偏重於口語化的語言材料。從音樂欣賞上看,詩歌絕對要押韻。歌詞對押韻沒有那麼嚴格。在非演唱的情況下,欣賞詩歌和欣賞歌詞往往從韻律感入手,然後捕捉一個個意象,形成完美意境。韻律感無疑從押韻而來。押韻不是漢文字文學所獨有的,但像漢字這樣,一個詞(或字)至少有數個乃至數十個同義詞,為我們寫作時留下了寬廣的挑選餘地。一個韻部至少有幾十個乃至幾百個同韻字詞供我們押韻時調選。因為漢語言漢字的極其豐富,因為押韻詩歌歌詞的音樂性,押韻肯定比不押韻感覺好得多。

  • 2 # 鳳舞心中

    最早詩和歌是不分家的,至今我們還常說詩歌,古代詩都是用來唱的。詩歌押韻,朗朗上口,是漢語特有的韻律,便於歌唱和吟誦,通俗說就是順口,不拗口,更方便記憶和傳唱。

  • 3 # 湘浦凡夫

    “押韻”是詩歌和歌詞最基本的特點之一,也是它有別於其它文學體裁(小說、散文戲劇等)的重要標誌。正因為它押韻,才能具有鮮明的節奏感和優美的音樂性。讀起來琅琅上口,聽起來鏗鏘悅耳,便於記憶,便於流傳。因而增強了語言的感染力和聽覺效果!不押韻還有什麼節奏感和音樂性可言呢?至於怎樣押,押什麼韻?這要根據不同的詩歌體裁,不同的感情表達的具體要求來確定和選擇用韻了。(絮未展開詳說,以後有機詳論)

  • 4 # 寂寞的青花瓷

    文學起源於勞動,詩詞和神話又是中國產生最早的文學形式,在古代先人們的勞動中,勞動號子即能統一勞動節奏,又能在統一的呼號中相互鼓勁、忘記疲勞,這些勞動號子往往具有極強的節奏和韻律,便於勞動者學習和傳播,有的記錄下來,便形成了早期的詩歌,比如《詩經》裡的有些詩,像《伐檀》就是對古代勞動人民勞動情形的形象的反映。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的細化,有了文人階層,專門對廟堂祭祀、歌頌以及流傳的歌謠進行了整理和加工,形成了早期的詩歌。這些詩歌保留了詩歌的韻律和節奏,讀起來琅琅上口,具有音樂的美感和節奏感,大眾易記好學,有利於傳播,這樣,詩歌這種形式逐漸固定下來,並被後世接受,成為華人喜聞樂見的文學體裁。楚辭,樂府,漢賦,唐宋詩詞及元曲都秉承了這種押韻的寫法,就是明清章回小說,在開篇也常常以詩歌開頭,可見古典詩詞影響之深遠。

    押韻的詩歌節奏感和音樂性對應了言志抒情的特點,有利於詩人情感的表達和宣洩,她的韻律美更易於大眾所接受,這樣也促進了詩歌的傳播和發展,押韻的表達方式這毋寧說是詩歌的需要,倒不如說是社會大眾審美情趣的需要。

  • 5 # 無聊到巔峰

    首先應該明白的是,詩歌與音樂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們要想弄明白押韻的詩歌為何會“郎朗上口”、“富有音律感”,必須要從音樂性上來參取訊息。

    現代樂曲的樂音有七個“基本音級”,叫1234567(哆瑞咪發梭拉西);古代沒有音階這個名詞,但已經有“音階”的概念,並以“五音、五聲、六律、七音、七律”等詞括之,與此同時,以三分損益法定五音(即宮商角徵羽),進而衍生了十二個音,就是我們現代音樂上所使用的一個八度之內的十二個半音。而相對應現代基本音級的1234567便是宮、商、角、清角、徵、羽、變宮,在公尺普的唱法是“上、尺、工、凡、六、五、乙”。

    講明白古樂的構成,我們再來看看曲子的結構。一首曲子中,這些音階並非獨立,而是互相勾連,並藉以某音階為“主音”,形成了嚴密的音樂結構----即透過對“主音”有層次、有章法的鋪襯托,來形成一首樂曲。

    樂曲的“主音”是需要有穩定性、結束感的。

    如上圖所示,最後的結音位置,長、重且穩定,如若換成別的音階,不免倉促,便會有未唱完的感覺。

    而詩歌的押韻的作用,便和一首曲子中主音的作用一樣。主音是樂曲中透過強調來形成的,比如多次重複、出現在重拍之後的音值拉長(便如上圖的5一樣)。主音的出現位置一般都是在首句和尾句,而強調這個主音,就能使得樂曲有了一定的情緒傾向。

    押韻便是如此,押韻使得整首詩具有結構上的穩定性,並且在收尾的時候有結束感-----而韻腳的形成就是在詩歌中音值最長的位置(句尾),反覆使用同韻部的韻字來強調的結果。也正是如此,押韻才郎朗上口;而正因為蘊含的音樂性,所以讀起來才使人覺得“富有音律感”。

    以上,便是為什麼押韻的感覺要好一點的原因....而這種問題看起來簡單,其實是比較深入的,很多人回答的雲裡霧裡也是因為解釋起來是相對比較深入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可以稱為朋友的人,怎麼提升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