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黑聖西羅
-
2 # 關東俠客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各地,諸子之中以燕王朱棣實力和能力最大。朱允炆繼位後,這些個蕃王都是他的叔叔輩,多有不法者。朱允炆感到危脅,開始削蕃,先後奪了幾個王的爵位。但是朱允炆的團隊缺泛實際經驗,工作上操之過急,終於逼返了燕王朱棣。朱棣於1369年發動了靖難之役,戰爭結果朱允文下落不明,朱棣如願以常的坐上龍椅,當上了明朝最偉大的皇帝之一。如果當初朱元璋有後世康熙大帝的膽略和氣魄擇優選接班人的話就不會發生叔侄相殘,同室操戈的悲劇了。戰爭開始的時候,朱允炆手裡確有一手好牌,以中樞名義平叛,有正義性,有全國資源作保證。朱棣雖指揮經驗豐富,但以一已之力對全域性實力差太多。戰爭初期在山東就吃了大虧。後來採用避實擊虛孤軍深入的戰略才取得成功,軍師姚廣效有力焉。朱允炆派耿文為帥在戰爭初期擋住了朱棣大軍,後來聽從方孝儒的諫議把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作為主帥,戰爭的天平開始向朱棣傾斜了,朱允炆從小在皇宮裡長大,受到正統的儒家教育,宅心仁厚,又優柔寡斷,給手下將軍發令不許傷了叔父的性命,又沒有聽從徐輝祖諫議把朱棣在京城的兒子釋放回去。希望感化叔父。朱棣沒了後顧之憂更加有恃無恐。在戰場上報堅執銳,親冒矢石一點都不給面子,就象三國之中趙雲在長板坡中英勇。當有人向朱允炆反映李景隆有異圖時,沒有及時反映。最終南京門戸被開啟,朱棣長驅直入坐上龍椅,朱允炆滿盤皆輸不知所蹤。
-
3 # 浮沉於史
明初的藍玉案和胡惟庸案,牽連極多,功臣與大將們幾乎被殺盡,這使朱允炆無將可用。而朱棣長期駐紮北平,與蒙元殘餘勢力作戰,燕軍驍勇非常,相比之下,朱允炆的優勢被削弱。
朱允炆削藩太急,而且抓不到要點,既然物件是朱棣,那就沒必要繞彎子,去對其他的王爺們下手。拿下週王朱橚,是想要砍斷朱棣的外援,事實上週王根本就沒怎麼反抗,反而讓朱棣有所警覺。還有一個湘王,舉家自焚而死。
黃子澄等人不停給朱允炆出餿主意,無法有效遏制朱棣的攻勢,此消彼長,燕軍氣勢更隆。
最後還有一個坑貨,李景隆。李景隆幾十萬大軍毀於一旦,挫傷了朝廷的根基。兵敗也就罷了,朱棣兵臨城下時,他竟然開城投降,跟他爹李文忠比起來,確實是虎父犬子。
諸多的不利因素累積起來,朱允炆不敗也難,只能說他挺倒黴的,攤上這麼一個爺爺和這麼一個父親。
爺爺殺光了佐命之臣,父親還來不及教導他為君之道,就撒手人寰了。
回覆列表
這個提問說的並不完全正確,建文有好牌沒錯,他是國家正統的皇帝,在道德和名義上就佔了上風,資源的調動也強過朱棣,可以說是佔據了優勢。但朱棣也絕非輕易的就靖難成功了,好幾次都在失敗的邊緣,幾乎功虧一簣。
朱棣成功的幾大因素:
一、自己本身實力足夠,還有僱傭兵朵顏三衛的加入,戰鬥力強大;
二、朱允炆自己的戰略失誤,派了一個極其無能的主將,可以算是朱棣的臥底;
三、“勿傷朕叔”,讓朱棣開啟了無敵技能,數次救其於危難之間;
四、三陣風,每當朱棣快到臨死的邊緣,就刮來一陣風,立刻戰局扭轉。而且還颳了三次,我也無法相信,但史書卻是如此記載,只能說天佑朱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