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聊完了古人冬天如何取暖,再聊聊古人夏天如何降溫。古代夏天並不比我們今天涼快,《浮山縣誌》就記載過乾隆八年的極端高溫天氣:“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氣象學家分析,當時的天氣至少達到了40℃以上。那在沒有空調的古代,這麼熱的夏天,古人是如何降溫的呢?

    首先可以使用降溫裝置,比如人工風扇。這人工風扇並不是找兩三個丫環給你用扇子扇風,那點兒風力太小了!古時候的大戶人家廳堂上方會安裝拉拽式風扇,一大片扇葉差不多有門板那麼大,由丫環拽根繩子拉動扇葉給廳堂送風。此外,還有手搖式的風扇,類似手搖鼓風機。據說古時候還有“空調風扇”。古人使用風扇的時候,還會把風扇放在水池後面,或者在風扇前擺兩盆冰塊,這樣送出來的風就是涼的,這種風扇已經具備了空調的功能。還有的人會在風扇前擺很多盆鮮花,這樣吹出來的風都是香的。有錢人就是會玩!另外,古代大宅院的客廳,都會有一種“空調”系統——空調井。在廳堂裡挖一口深井,一直連通地下水,然後在地面留一個送風口,這樣,井下涼風就會源源不斷送進廳堂,達到降溫效果。最豪華的當屬降溫亭——將水引到屋頂,製造人工瀑布,以達到降溫效果。

    除了降溫裝置,還有降溫飲食。比如吃冷飲、冰鎮水果或飲料。那古人用什麼進行冰鎮呢?其實,早在先秦時代就有人工冰箱了,叫作“冰鑑”。其原理很簡單:製作一個有夾層的容器,在夾層裡放入冰塊,然後在容器內放入食物或飲料進行冰鎮,成為冷飲。宋代的冷飲已經平民化了,北宋都城開封就有種叫“冰團冷元子”的冷飲很是暢銷,其做法類似今天鮮芋仙等甜品店中的芋圓。到了元朝,蒙古貴族喜歡在冷飲里加入奶製品,稱為“奶冰”。據說馬可·波羅來到元朝後就很喜歡吃這種冷飲,並將其製作方法帶回了歐洲,歐洲人在此基礎上發明了冰激凌。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搞笑?正宗的土耳其冰激凌可能來自中國。

    △銅冰鑑(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有的讀者可能會產生疑惑:古代夏天的冰是從哪裡弄來的?我聽過多種說法,技術含量最高的說法是古人用硝石製冰:將硝石溶於水,大量吸熱,便可將水冷凍成冰。但這個方法的製冰量太小了,而且非常費事,無法滿足古代夏天巨大的冰塊需求量。所以,王老師認為古人一般不會用這麼麻煩的製冰方法。

    其實古人取得冰塊通常的方式不是製冰法,而是存冰法。很簡單,等到冬天自然結冰時將冰塊儲存到地窖裡,然後等到夏天時取出使用。這種簡單的存冰方法,從先秦一直使用到新中國成立後。儲存的冰塊都取自城市裡的天然河湖,比如北京的北海、積水潭、太平湖,還有濟南的大明湖,都是過去重要的取冰處。寒冬時節,湖面結冰,待到冰面上能走人了,就開始進行切冰作業,把冰切成一米見方的冰塊,運送到地窖裡儲存。儲存時還要在上面蓋上厚厚的稻草保溫,這樣就能挺到夏天而不融化。古代大城市內都建有很多的冰窖。清朝時,北京城內的官方冰窖就有4處18座,由工部統一管理,存冰量在20萬塊以上。今天北京的冰窖衚衕,就因清朝時這裡設定的冰窖而得名,類似的還有西安的冰窖巷。

    北方城市可以在冬天時存冰,那南方城市冬天也不結冰啊,怎麼辦呢?答案是進口!而且進口的是正宗的美國貨!19世紀上半葉,歐美商人就將北美的冰塊用商船販賣至中國廣東,非常暢銷。有人可能會疑惑,從北美到中國,要穿越赤道,那冰不融化嗎?因為這種出口的冰塊體積特別大,運輸時放在船艙底部避免Sunny照射,還會在上面蓋上鋸末等物,阻擋空氣流通,所以融化速度非常緩慢。等運到中國時,除去損耗,還會剩很多。有人還會疑惑:跨越半個地球販賣冰塊,能賺錢嗎?的確不怎麼賺錢,但沒辦法,歐美需要進口中國的貨物,而自給自足的中國卻不怎麼進口歐美貨物。你運別的東西到中國也賣不出去,賣冰塊總比空跑一趟強。而且遠洋航行需要重物壓艙,用冰塊壓艙總比用石頭好。沒辦法,與清朝做買賣就得這樣!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大家不知道吧,清朝乾隆年間,大貪官和珅就曾經做過冰的生意。

    古人夏天也能用到冰,但其實這些冰並不是從北極運回來的,而是在冬天時候就已經儲存好了。 

    現代製冷技術發明以前,古人要在夏天使用冰塊,只能在冬季採集,妥善儲存。   

    中國古代從周朝開始,就有專門做這個事情的部門了。

    周朝專門負責管理採冰和儲冰的官職就叫“凌人”,每年冬季都要帶領下屬到江面、湖面上採冰,封存在陰涼處的冰窖裡,用樹葉和茅草做隔熱材料,到了夏季拿出來用。   

    由於技術限制,這些冰的大部分會在使用前自已融化掉。所以就必須加大儲存量,採集遠遠多於需求量的冰塊,才能滿足需求。     

    魏晉南北朝時期,發明的挖井,再在井上面蓋樓房。費用減少而規模擴大。曹操就在鄴城修建過冰井臺,高 8 丈、深 15 尺,裡面建有很多的冰井,與銅雀臺、金鳳台並稱為“鄴城三臺”。   

    唐宋時期的儲冰工作比較完善了。宋朝還成立了“冰井務”,專家管理採冰、藏冰、頒冰、清洗冰室的工作。他們在京城附近的金明池蓄水採冰。   

    宋朝南遷,把採冰活動帶到了南方,採用在冰面上撒鹽的方法,結冰時就會一層鹽、一層冰,利於儲存。南宋也把西湖作為主要採冰地。

    明清時期,北京多湖,冬天又寒冷,儲冰更加方便。   

    清代的北京皇城內部和皇城周邊設有23處“官窖”,專門為皇宮儲藏冰塊。皇城外建有許多“府窖”,是為皇室貴族和官員們服務的。

    清朝採冰的部門是由工部的都水清吏司,每年結冰前,先放水涮河,去掉水中的雜草。冬至時開始採第一批冰,待水面再次結凍之後再採第二批,這樣屢結屢採,每年能採五次。   

    皇室成員使用外,還給官員們發“冰票”當做福利,憑票供冰。但這肯定不夠用,官員就去市面上再買冰。和珅就發現了這個商機,做冰的生意,賺了不少錢。

    《天龍八部》裡,虛竹就是在西夏的冰窯中遇到了美麗的公主。

  • 3 # 雲中史記

    有一件寶貝叫冰鑑,如下圖所示,這個在春秋戰國已經出現,有內外兩層,還有一個厚實的蓋子。想吃什麼冰爽的東西,往夾層裡放很多冰塊,再往內層裡放美酒食物等,過一陣子開啟,還有絲絲冷氣冒出,一頓痛飲絕對舒暢。當然宋朝後,一般就用實木做冰鑑了,製冷時間能更長一些。

    接下來就是和冰有關的冰淇淋了,古人並不滿足用冰塊冰鎮一些酒水或者米酒啥的。經過不斷開發創新,到了宋代冷飲逐漸就出現了,當時南宋詩人楊萬里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極其喜愛:“似賦還鹹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馬可·波羅來中國時,也品嚐到了“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製而成)。

    後來,馬可·波羅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義大利。義大利保密三百年之久,後來法華人出高價買走了技術和配方,然後又到了英國。英華人經過改造製出了今天的“冰激凌”。

  • 4 # 南方鵬

    據載商朝就有了冰飲的習慣,周朝設有專門負責冰事的“凌人”,到了春秋末期,冰的用途更加廣泛,出現諸侯宴飲多用冰鎮米酒的情形。那麼,古人的冰是從哪來的?

    採冰也有講究,一種辦法是在天寒地凍的地方,把河面上結成的冰用冰鑹切割,但是並不把冰拿出來,而是讓它繼續凍結,切成塊的冰會上浮,受冷後下面會繼續受凍加厚,待厚度達到一定尺寸,便把冰塊運到地窖裡儲存。

    不過造個冰窖成本不菲,是一項很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的事情,除了皇家,只有富豪之家或是達官顯貴,才會有資本這麼做的,尋常百姓基本都是把東西懸到井中降溫,周朝就有君主賜冰的制度,而據《唐摭言》載,唐代已經有人公開出售冰製品,而冰塊真正走向民間則是從宋朝開始。文末吐槽一句,以前的夏天真沒有這麼熱!

  • 5 # 劉權林

    大家有沒有看到過以前賣冰棒的木箱,都蓋著棉被,為什麼要蓋著棉被呢?極限挑戰有一期就是黃渤說用棉被包著雪糕就不會化掉,小豬就徹底蒙了掉:那不更熱、化的更快了嗎?

    以前冬天的時候農民會挖地窖儲存白菜,地窖上面也都蓋著草、棉被之類。

    也就是說,蓋著棉被,木箱裡的雪糕就不會化掉,是冷的,但為什麼地窖裡的白菜就是暖和的不會被凍壞呢?

    其實棉被也好,地窖上面的土和草也好,都是用來隔絕空氣用的。

    冰棒是冷的,棉被隔絕了木箱裡外的空氣,這樣外面的熱空氣進不去,裡面的冷空氣出不來,雪糕就不會化掉了。

    地窖裡面因為白菜呼吸會散熱,是熱的,地窖上面的草、土隔絕了地窖內外空氣,地窖裡的熱空氣出不去,地窖外的冷空氣進不來,所以地窖裡就是熱的。

    所以,古時候挖一個深地窖,冬天從河裡採集冰,放在地窖裡,這樣地窖裡就是冷的,然後用草、棉被之類蓋上地窖,地窖裡的冷空氣出不來,外面的熱空氣也進不去地窖,於是冰就可以一直儲存到夏天。當然還是會化一部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有的石油資源50年後將枯竭,之後人類還有哪些能源可用,什麼資源可能來替代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