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窮人很窮,一個富人見他可憐,起了善心,想幫他富起來。富人送給他一頭牛,囑咐他好好的開荒。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鬥。
誰知沒過幾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飯,窮日子比以前還過的艱難。這時窮人就想了:一頭牛吃我家三口人的口糧,這事不能幹!不如把牛賣了,買幾隻羊,先殺一隻吃,救救急,剩下的還可以生小羊,小羊長大了拿去賣,可以賺更多的錢。
窮人的計劃如願以償,只是吃了一隻羊之後,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艱難了,忍不住又吃了一隻羊。窮人想,這樣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賣了買成雞,雞生蛋的速度要快些,雞蛋立刻可以賺錢,日子立即可以好轉。
窮人的計劃又如願以償了。但日子並沒有改變,等不到雞生蛋,日子又艱難了,又忍不住殺雞吃,終於殺得只剩最後一隻雞時,窮人的理想徹底破滅。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不是救急不救窮,是貧窮的本質。你不能說窮人不努力不思變,故事中的窮人一直都在思考如何讓自己的日子好過一點,並做了相應的調整,可是最後依然沒有改變貧窮的原因不僅僅是思維觀念的落後,更深層的原因是他們根本沒有充足的社會和經濟資源把財富轉化為資本,也就是說窮人的現有經濟條件根本養不活那頭能生財的牛,於是只好坐吃山空。
在書中她這樣寫到: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世界以另一套邏輯運轉,讓貧困哺育貧困,讓困境自我迴圈。正如哈佛大學的研究指出的,窮人的思維頻寬被眼前的危機佔滿了,他們沒有多餘的空間來考慮長遠。他們每天疲於奔命,腦海中只剩下兩個問題:“今天睡哪兒”和“今天吃什麼”。因此,一切的行動和決策只為了解決今晚的一張床和一頓飯。
對於基本沒有受過太多教育的底層窮人來說,很難實現你口中的改變命運。就像你對著一個快要渴死的人,你跟他說你要思考出路要努力奮鬥,前面不遠處就是綠洲了啊。可是你知道嗎?他已經快要渴死了,他沒有太多力氣去支撐,他的願望是不要讓他走了,如果現在這裡有口井,夠喝多久,他就願意在這個一無所有的沙漠裡呆多久。
窮到怕的人,隨便一頓飽飯,就已經足夠讓他滿足和開心好幾天。
你說,以很多人的努力程度根本不到拼天賦的地步。可有些努力,本身就已經是生命的饋贈了。你沒有那樣窮過,你不會懂!
去年3月,成長八卦協會曬出“國民老公”王思聰在北京某ktv一天的消費單,每張消費單都不低於20萬,加起來總共花費超過250萬。
網上有很多人對此議論,有人說敗家子真浪費,一頓大酒就玩出去了,250萬給窮人做福利多好啊;還有很多人問,250萬啊,怎麼就能在ktv一晚上就花出去了,怎麼花的?
我記得王思聰在他的微博裡有這樣一句“和自己身家匹配的消費標準”。據稱“老公”現在的個人資產是60億(儘管是借了父蔭),可花250萬唱k,其實不過也就是佔他總資產的0.000417罷了(且不論那家ktv是不是網上所說是他自家開的,他不過是利用他的公眾形象在進行炒作),在我們普通人的世界裡花個幾千塊唱k就很奢侈了,但在王思聰那裡不過也就是九牛一毛。更何況我們根本不知道富人的消費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秘密:是單純玩樂?是從中尋找商機?還是其他什麼目的,根本不是普通屌絲所能瞭解的。
王思聰有一句話很有名,“我不在乎朋友的家世,還是要看人本身,是不是好玩、人品好,有錢沒錢太不重要了。反正都不如我有錢。”在普通人大談如何增進有效社交增加人脈的時候,真正的有錢人壓根沒考慮這個。
你沒有那樣富過,你不會懂!
從前有個窮人很窮,一個富人見他可憐,起了善心,想幫他富起來。富人送給他一頭牛,囑咐他好好的開荒。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鬥。
誰知沒過幾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飯,窮日子比以前還過的艱難。這時窮人就想了:一頭牛吃我家三口人的口糧,這事不能幹!不如把牛賣了,買幾隻羊,先殺一隻吃,救救急,剩下的還可以生小羊,小羊長大了拿去賣,可以賺更多的錢。
窮人的計劃如願以償,只是吃了一隻羊之後,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艱難了,忍不住又吃了一隻羊。窮人想,這樣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賣了買成雞,雞生蛋的速度要快些,雞蛋立刻可以賺錢,日子立即可以好轉。
窮人的計劃又如願以償了。但日子並沒有改變,等不到雞生蛋,日子又艱難了,又忍不住殺雞吃,終於殺得只剩最後一隻雞時,窮人的理想徹底破滅。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不是救急不救窮,是貧窮的本質。你不能說窮人不努力不思變,故事中的窮人一直都在思考如何讓自己的日子好過一點,並做了相應的調整,可是最後依然沒有改變貧窮的原因不僅僅是思維觀念的落後,更深層的原因是他們根本沒有充足的社會和經濟資源把財富轉化為資本,也就是說窮人的現有經濟條件根本養不活那頭能生財的牛,於是只好坐吃山空。
在書中她這樣寫到: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世界以另一套邏輯運轉,讓貧困哺育貧困,讓困境自我迴圈。正如哈佛大學的研究指出的,窮人的思維頻寬被眼前的危機佔滿了,他們沒有多餘的空間來考慮長遠。他們每天疲於奔命,腦海中只剩下兩個問題:“今天睡哪兒”和“今天吃什麼”。因此,一切的行動和決策只為了解決今晚的一張床和一頓飯。
對於基本沒有受過太多教育的底層窮人來說,很難實現你口中的改變命運。就像你對著一個快要渴死的人,你跟他說你要思考出路要努力奮鬥,前面不遠處就是綠洲了啊。可是你知道嗎?他已經快要渴死了,他沒有太多力氣去支撐,他的願望是不要讓他走了,如果現在這裡有口井,夠喝多久,他就願意在這個一無所有的沙漠裡呆多久。
窮到怕的人,隨便一頓飽飯,就已經足夠讓他滿足和開心好幾天。
你說,以很多人的努力程度根本不到拼天賦的地步。可有些努力,本身就已經是生命的饋贈了。你沒有那樣窮過,你不會懂!
去年3月,成長八卦協會曬出“國民老公”王思聰在北京某ktv一天的消費單,每張消費單都不低於20萬,加起來總共花費超過250萬。
網上有很多人對此議論,有人說敗家子真浪費,一頓大酒就玩出去了,250萬給窮人做福利多好啊;還有很多人問,250萬啊,怎麼就能在ktv一晚上就花出去了,怎麼花的?
我記得王思聰在他的微博裡有這樣一句“和自己身家匹配的消費標準”。據稱“老公”現在的個人資產是60億(儘管是借了父蔭),可花250萬唱k,其實不過也就是佔他總資產的0.000417罷了(且不論那家ktv是不是網上所說是他自家開的,他不過是利用他的公眾形象在進行炒作),在我們普通人的世界裡花個幾千塊唱k就很奢侈了,但在王思聰那裡不過也就是九牛一毛。更何況我們根本不知道富人的消費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秘密:是單純玩樂?是從中尋找商機?還是其他什麼目的,根本不是普通屌絲所能瞭解的。
王思聰有一句話很有名,“我不在乎朋友的家世,還是要看人本身,是不是好玩、人品好,有錢沒錢太不重要了。反正都不如我有錢。”在普通人大談如何增進有效社交增加人脈的時候,真正的有錢人壓根沒考慮這個。
你沒有那樣富過,你不會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