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隨著腦科學研究的進步,關於做夢,目前科學上已經取得了哪些認識?
10
回覆列表
  • 1 # 知書理

    雖然關於夢還有一些尚未定論的地方,但隨著腦科學的發展,夢的概貌已經被科學基本認識了。

    作為一種淺意識活動,夢與人體遵循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即夢是人體生理心理綜合作用的結果,反過來又能維持和協調人體生理心理的正常活動。

    人在睡眠時,腦細胞也進入放鬆和休息狀態,但有些腦細胞沒有完全休息,微弱的刺激就會引起他們的活動,從而引發夢境,這就是夢的生理基礎。

    一類是生理因素帶來的刺激。這裡又分為外部刺激源和內部刺激源。外部刺激源是指外界產生的生理反應,例如冬天身體如果裸露在被子外受涼,就容易做到處找尋暖和地方的夢。內部刺激源是指身體內產生的生理反應,例如心臟在早搏時引起的心懸空、心下沉的心悸感,在夢中就變成了人懸空、人下落的惡夢。

    由生理刺激引發的夢,反過來也能協調身體正常活動。例如為了讓身體休息不受起床的干擾,夢會透過相應的“幻覺”來滿足身體的生理慾望。例如睡覺時有了尿意,大腦會向機體發出排尿的指令,但夢為了不打擾機體休息,就會用找廁所上廁所的夢境來“欺騙”大腦。除非是尿意嚴重到機體不得不醒過來,否則夢就可以維持機體休息到天亮而不打斷睡眠。又如人在飢餓中入睡,大腦會發出進食的指令,夢就會用吃東西的夢境來應對“欺騙”大腦,目的就是為了不中斷機體休息。

    除了維持正常機體活動外,夢還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身體健康狀況。例如經常夢見胸中被壓得無法喘息的噩夢,很可能是心臟出現了問題。如果有這方面的科學意識,就可以透過夢瞭解自身健康狀況以便及時就診。

    另一類是心理因素帶來的刺激。例如白天發生一件令你特別興奮的事情,臨睡前你還在想著這件事,當大腦其他的神經細胞都休息了,這一部分神經細胞還在興奮, 你就會做一個內容相似的夢,這也就是俗話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同樣,由心理刺激引發的夢,反過來也能協調心理正常活動和說明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夢是潛意識慾望的滿足,它是釋放壓抑的主要途徑,以一種幻想的形式,體驗到這種夢寐以求的本能的滿足。有的噩夢是人類大腦在虛擬環境中對如何處置危險情況的預演,例如夢到父輩的死意味著心靈準備好放下這種依附,儘管痛苦,卻是自我獨立的一次預演,防止現實中這種情況突如其來時心理一時無法接受而崩潰。

    所以說做夢是人體一種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現象。所有人類都會做夢已被絕大部分的科學家接受,但記不記得做過的夢卻因情況而異。如果一個人覺得他們沒有做夢或者一個夜晚中只做了一個夢,這是因為他們關於那些夢的記憶已經消失了。這種“記憶抹除”的情況通常發生在一個人自然睡醒的情況(即自然緩和地從快速眼動睡眠階段經過慢波睡眠期而進入清醒狀態)。如果一個人直接從快速動眼睡眠期中被叫醒的話(比如說被鬧鐘叫醒),他們就比較可能會記得那段快速眼動期所作的夢境。

    那麼,如果不做夢會怎樣?最近的研究成果發現,無夢睡眠不僅質量不好,而且還是大腦受到損害和有病的一種徵兆。

    科學工作者做了一些阻斷人做夢的試驗,即當睡眠者一出現做夢的腦電波時,就立刻被喚醒,不讓其夢境繼續,如此反覆進行。結果發現對夢的剝奪,會導致人體一系列生理異常,如血壓、脈搏、體溫以及面板的點反應能力均有提高的趨勢,植物神經系統機能有所減弱,同時還會引起人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反應,如出現焦慮不安、緊張、易怒、感知幻覺、記憶障礙、定向障礙等。可見,正常的夢境活動,是保證機體正常活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科學地瞭解夢,有助於我們理智地看待夢,不為紛繁複雜的夢境所困擾迷惑。分析夢產生背後的生理或心理因素,一定程度可以反映我們的生理心理狀況,有助於我們保持身心健康。

    從這個角度看,夢便是照見自我的一面鏡子和了解自我的的一扇視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校老師來聽課緊張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