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二者之間並不矛盾,舉個例子,假如“唐史”是你明確的研究目標,那麼還需要廣泛的學習周史,春秋戰國史,漢史,魏晉南北朝史等嗎?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惑呢?恐怕來自兩個方面的擔憂。一是害怕一個點不足以掌握整個面;二是害怕麵攤開的太大,又抓不住關鍵。如果你能把這兩個問題解決,恐怕心中的疑惑也就沒有了。
就我個人的讀史經驗可以給你做個參考。首先你即去專注於一個研究目標,又廣泛學習各類歷史在時間上是絕對不矛盾的。其次,就要看你的歷史觀的半徑有多大?什麼意思?如果把歷史比作一潭水,你能攪動多大的這麼一潭水?比如你能攪動一杯水,可能只能讀懂某一時期的朝代史;你能攪動一桶水,可能讀懂一個國家的古今通史;你能攪動一缸水,可能讀懂一種文明史;你能攪動整個海水,可能讀懂天地人自然史。“攪”是能力,那個水的邊界則取決於你的歷史觀。
我個人讀史的心得是,我覺得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以某一時期的歷史內容為主,另外加上大量廣泛的閱讀,掌握這段歷史的前後,瞭解人物事件,以及後人研究所總結的一些概念;
第二階段: 試圖去建立一個歷史框架,也就是歷史的邏輯,使得其歷史的發展完美符合這一邏輯,這時似乎已經在初步建立歷史了。但是,這一步是極其難的。(有一種偷懶的方法是,不防先拿別人的歷史觀來暫時先把這一空給補上,拿來但不是佔為己有,你還是要試圖尋找能說服你的那一個。比如馬克思的歷史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
第三階段: 用初步形成的歷史觀去套在別的歷史上面,看能不能適用,再逐步修正,決定出自己的真正歷史觀。
這實則是一個“吸收”→“建構”→“推倒”→“重建”的過程,最終達到自己心中所期望的那個。
另附一張我儲存過的圖:
答: 二者之間並不矛盾,舉個例子,假如“唐史”是你明確的研究目標,那麼還需要廣泛的學習周史,春秋戰國史,漢史,魏晉南北朝史等嗎?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惑呢?恐怕來自兩個方面的擔憂。一是害怕一個點不足以掌握整個面;二是害怕麵攤開的太大,又抓不住關鍵。如果你能把這兩個問題解決,恐怕心中的疑惑也就沒有了。
就我個人的讀史經驗可以給你做個參考。首先你即去專注於一個研究目標,又廣泛學習各類歷史在時間上是絕對不矛盾的。其次,就要看你的歷史觀的半徑有多大?什麼意思?如果把歷史比作一潭水,你能攪動多大的這麼一潭水?比如你能攪動一杯水,可能只能讀懂某一時期的朝代史;你能攪動一桶水,可能讀懂一個國家的古今通史;你能攪動一缸水,可能讀懂一種文明史;你能攪動整個海水,可能讀懂天地人自然史。“攪”是能力,那個水的邊界則取決於你的歷史觀。
我個人讀史的心得是,我覺得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以某一時期的歷史內容為主,另外加上大量廣泛的閱讀,掌握這段歷史的前後,瞭解人物事件,以及後人研究所總結的一些概念;
第二階段: 試圖去建立一個歷史框架,也就是歷史的邏輯,使得其歷史的發展完美符合這一邏輯,這時似乎已經在初步建立歷史了。但是,這一步是極其難的。(有一種偷懶的方法是,不防先拿別人的歷史觀來暫時先把這一空給補上,拿來但不是佔為己有,你還是要試圖尋找能說服你的那一個。比如馬克思的歷史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
第三階段: 用初步形成的歷史觀去套在別的歷史上面,看能不能適用,再逐步修正,決定出自己的真正歷史觀。
這實則是一個“吸收”→“建構”→“推倒”→“重建”的過程,最終達到自己心中所期望的那個。
另附一張我儲存過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