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肖恩子爵

    三個! 第一某位漢朝時代 匈奴經歷過一次大的雪災人畜死傷無數 大傷元氣不得不西遷! 第二 匈奴分裂 第三 漢武帝時期戰敗 最後說句 晉朝就是被殘餘的匈奴所滅

  • 2 # 蚊子也貧血

    匈奴的強悍是建立在強大的生產供給能力上的,雖然西漢以前也有對匈奴的戰爭,但是破壞不了他的根本生產力,也就是不能自由的進入他的復地,這樣就對他的生產能力產生不了絲毫的破壞,他可以遊牧生產社會發展所需的資源,還可以對南方進行掠奪物資,所以他的國力是在緩慢的增長的。

    到了秦朝末年秦的國力都用在鎮壓農民起義,一部分軍事力量用於防守北方,一部分在南方,力量分散,所以這時匈奴進入高速發展,書上所說控弦猛士三十萬,光這一線的主力部隊的裝備,馬匹,吃喝給養就說明匈奴的國力達到巔峰。

    資源是固定的,那麼他的國力在這一地區增長那麼就有消沉的,連年的征戰使農耕民族的資源消耗過大,但是農耕民族的生產能力是自給型的,只要沒有戰亂,哪怕再弱小,整個社會就轉入生產,這樣的生產力是農耕民族不能比的。國力回覆到一定的程度,由於你的生產力強於他,有了富裕的資源可以保護自己的生產成果,同時又對他的發展資源形成遏制,你若繼續增長他勢必走向衰落,所以他就用他所擅長的戰爭來打斷你的發展,使你農耕民族的生產環境回到最忌諱的戰亂中,這樣你就永遠失去發展壯大和他爭奪資源此消彼長的機會了!

    所以漢匈戰爭爆發,對於兩個民族來說都是有你無我的生死之戰,事實證明只要抵禦遊牧民族的邊患不使正常的社會生產收到影響,那麼雙方就會進入相持的消耗階段,所以霍去病出徵以前雙方還是拼的國力消耗,雙方都不能自由進入各自的生產復地破壞。但是他可以襲擾你屬於主動型消耗,你只能被動防守被動的消耗,長遠來看對農耕民族極為不利,國家資源的大量消耗只能用於戰爭防守,不能用於社會生產力再利用,一但達到臨界點就會全盤崩塌。這一階段戰略主動權和時間還是掌握在匈奴手裡的。

    霍去病的出現直指要害,徹底改變了局勢。使戰略主動權和時間完全掌握在我們手中:每一次出征目標就是進入匈奴生產復地,破壞生產資源,生產環境,使其不能穩定生產,幾戰下來匈奴的生產力和消耗力失去平衡,入不敷出。國力開始慢慢下降。

    每次出征從軍事上對敵軍進行摧枯拉朽的打擊使其心裡產生恐懼,又從政治宣傳上進行有效的文化宣傳,河西受降,削弱敵對實力,願意歸降就可免死,減少自身傷亡,把歸降的人又轉化成我們的社會生產力量。自此匈奴社會一分為二一部分融入我們的文化中繁衍生息下來,一部分失去生產發展的環境只能一路西遷導致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遷徙。

    恩好像有點跑題了,不過也寫了這麼多隻能強行結束了!

  • 3 # 山中史家

    主要是匈奴兩次國內戰爭。第一次是匈奴五單于之亂,打得中央草原空無一人,左翼與右翼皆廢。涉及內戰的十個單于,其中有西遷南下,也有他殺與自殺。東漢時期南北匈奴分裂,關鍵是南匈奴的內戰,北匈奴的內戰。南匈奴的內戰尤其激烈,匈奴人自己把自己撒成了碎片。另外是鮮卑人的西進。

  • 4 # 黃河邊的縴夫

    匈奴人之所以不像蒙古人一樣可以留存於世。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在亞洲和歐洲都未能獲得永久性的軍事勝利。二,沒有文字,很容易被外族同化。在歷時將近1000年的時間裡,中國和歐洲兩個文明相繼擊敗了這些來自北亞的蠻族,確保了文明社會的發展繁衍。無論對於歐洲人還是東方人而言,這都要算是一個歷史性的教訓,文明世界應永遠站在一起,與那些野蠻民族對抗到底。

  • 5 # 墨池細說名著

    說到匈奴,很多朋友心中的第一印象應該是西漢時期,漢武帝派了衛青霍去病抗擊匈奴的時候吧!其實匈奴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遊牧民族,它的先祖是夏后氏苗裔,在商朝之後逃到了北邊,子孫後來經過繁衍然後演化成為了匈奴,在我們國家的大分裂時期的戰國,開始慢慢的崛起。而且還經常的騷擾秦國、燕國和趙國,秦末漢初迅速的成為了一個強大的民族。

    那麼這個強悍一時的民族到底是怎麼消失的呢?我們都知道匈奴雖然非常的強悍,但是他們佔據的地理位置非常的貧瘠,多少沙漠荒原,因為他們所在的地方不能耕種,所以在生活方面並不能夠自給自足。他們非常的羨慕中原的富庶,而在古代歷史上來看,各民族之間其實並不是那麼的團結,因此經常的發生爭鬥糾紛。而匈奴人民為了想要生活下去,只能選擇去到處的搶掠,而正是在這樣的戰爭中,他們成為了一支非常有戰鬥力的力量。

    而在他們崛起的時候,偏偏遇到了強秦,當年秦始皇掃六合是何等的豪邁,豈能容得下匈奴這個蠻族來挑戰自己的威嚴。在他們屢屢犯邊境的時候,蒙恬親率大軍將他們趕出了河套河西走廊,後來秦朝沒落之後,劉邦建立起了漢朝政權,這個時候的漢朝國祚不穩,而匈奴趁著這個機會迅速發展自己的力量,劉邦不敵最後只能選擇和親。

    這個政策到了漢武帝時期才真正的廢除,漢武帝本身是一個非常有抱負的人,對於這樣用女子換取和平的方式非常的不懈。最後在衛青霍去病的強勢進攻下,匈奴這個龐大的政權分成了北匈奴和南匈奴,最後南匈奴不敵投降西漢,我們說熟知的《昭君出塞》就是和親的南匈奴。而北匈奴則大敗逃去了歐洲,建立起了匈牙利王國,而這個王國當時可是強盛一時,最後還是被西方的部落所滅,北匈奴消失在了歷史舞臺。

    南匈奴雖說投降了西漢,但是隨著西漢王朝的沒落,南匈奴再次的分裂成為了南北匈奴,在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之後,南匈奴投降東漢,而北匈奴最後被竇固、竇憲等人率兵圍剿,最後四分五裂,一部分人去了西域、中亞等地。另一部分人則慢慢的融入到了中原民族中,在南北朝時期還曾建立過幾個小政權,隨著隋朝的統一匈奴正式的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其實匈奴也並沒有真正的消失,而它也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民族,而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聯盟。而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很多的民族都是這樣融合而來的,在草原上有很多的部落,基本上是誰的力量大這些部落就會屬於哪個民族,就像是曾經統一了草原的匈奴、突厥、蒙古一樣,而如今的匈奴早就成為了世界民族的一部分,也許你的身上就有匈奴血統。

     

     

     

  • 6 # 那是易烊千璽jfs

    匈奴存在的時間及消失的時間:匈奴最早以“匈奴”出現在中國為開始年,匈奴最長存在了大約800年。如果從夏朝滅亡開始算起,則最長存在了大約2000年。以下為簡單解釋:如果以南匈奴主支為匈奴消失年,則在329年(東晉朝和十六國時期)前趙亡國,匈奴存在年約579年;如果以南匈奴別部為匈奴消失年,則在552年(南朝·梁)羯人侯景之亂被平定,匈奴存在約802年;如果以北匈奴從中國古書中消失為匈奴消失年,則在105年(東漢朝)北匈奴遣使漢廷通好失敗後徹底西遷,匈奴存在約355年;如果以西歐匈人消失為匈奴消失年,則在468年(南朝·宋)阿提拉之子發動對拜占庭的戰爭戰敗而亡,匈奴存在約718年;如果算上那個說不清楚的白匈奴嚈噠,則在6世紀中葉(南朝·梁)被突厥人擊潰,匈奴存在約800年。

  • 7 # 史之策

    匈奴的消失基本上是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完全就是因為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攻擊了錯誤的政權,最後導致了自己的滅亡。但是並不能掩飾他們曾經也輝煌一時,現在在很多地方也傳說自己是匈奴人的後裔。 漢人排擠:匈奴出現的時間比較早,最早的記載是在三黃五帝時期。史記當中這樣記載匈奴:堯舜禹時期把匈奴叫做獯粥,西周時期把匈奴叫做犬夷。最早出現在黃河流域,也就是現在的山西和陝西。黃河作為我們的母親河,這裡當然也聚集了大量的漢人,因此雙方經常爆發各種摩擦。

    所以從匈奴出現開始,就因為經常搶奪漢人的資源,被我們極大的排擠。這種排擠從三黃五帝時期就出現,因為歷史上對這段記載是堯帝北教八狄。隨著漢族人的強大,他們漸漸的被排擠到了黃河的北方。又隨著秦始皇修築長城,他們想要南下就更加困難。

    崛起時機不對:匈奴從三黃五帝時期開始出現,真正崛起時期確是要到了秦漢。然而我們都說秦皇漢武,這也說明我們的漢人也在同時期達到了一次巔峰。雖然他們強大,但是我們更加強大。歷史上出現了蒙恬北擊匈奴,迫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又有衛青、霍去病追擊敵人與千里,迫使漠南無王庭。 當然這並不代表胡人一直是被我們打壓,我們也有低頭的時候。比如說在漢朝初年,為了緩和和胡人的關係,我們主要用的還是和親的方式。真正開始反擊,則是到了漢武帝時期。徹底的把胡人打趴在地上,則是到了漢宣帝劉詢時期。

    根基不穩:不僅我們漢人對他們進行排擠打壓,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內部也不穩定。因為他們作為北方遊牧民族,長期的居無定所,造成根基非常不穩。就算我們真的被他們打下來,但也並不代表他們守得住。因為他們主要是靠戰馬,然而馬匹需要吃草,在同一個地方几年就把這塊草給吃貧瘠了。

    天災人禍:其實真正打擊他們的,還在於天災與人禍。因為我們漢族的多次打壓,以及我們漢族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很會拉攏人的能力。在我們的多次同化之下,匈奴內部經常出現分裂的情況。由於是在公元前57年,匈奴出現了五個單于內訌的事情,直接讓我們迎來了100多年的和平。 到了公元46年的時候,匈奴內部連年的旱災又爆發了大規模的蝗災。造成了赤地千里,遍地都是餓死的人馬情況。在他們生死存亡的時候,我們又派遣烏桓北擊匈奴幾千裡。直接打到匈奴出現南北分裂,南匈奴徹底的歸順了漢朝,北匈奴繼續在北方虎視眈眈。

    可惜後來五胡亂華時期,給了匈奴極大的喘息時間。來自匈奴後裔劉淵,在中原建立起了國家,甚至後來還出兵滅掉了西晉。我們對於胡人多年的打壓,終於引起了極大的反彈,大量的漢人被屠殺,甚至到了瀕臨滅絕的情況。幸虧出現了冉閔大帝,三次頒發殺胡令,才算是挽救漢族於危機之中。

    當年南北分裂的匈奴,北方匈奴繼續向北遷徙,最後到達的歐洲地區。他們曾經在公元四世紀建立起強大的匈奴帝國,更是出現了上帝之鞭阿提拉。在他的帶領之下,匈奴人直接推翻了羅馬帝國。可惜還沒有統治歐洲的時候,他便因病去世。沒有了他的匈奴帝國,也就徹底的凋零,胡人也漸漸失去了蹤影。 不過他們也並不是沒有留下任何後裔,現在的匈牙利人,據說就是匈奴人的後裔。因為根據他們的語言、信仰、生活習慣來看。與我們對於胡人的記載非常像,但是對於這一點上面,他們國內的官方又不是特別認可。如果要真的想找到他們的後裔,也唯獨有DAN最可靠吧。

    可惜作為遊牧民族,基本上是四海為家,哪裡能有這麼多大規模的匈奴屍體可以提供我們考核?畢竟是一兩千年的事情,他們又沒有像漢族這麼發達的棺葬習俗。

  • 8 # 我要做講師

    歷史上的匈奴從來都沒形成一個完整的民族,他們祖居在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的寒溫帶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帶,是極其強大的遊牧民族。我們最早對匈奴的印象可能來源於:嬴政遣蒙恬,發兵30萬,北擊匈奴,奪取了肥沃的河套地區。這是中國統一之後,第一個切切實實危害中華民族的遊牧民族。匈奴始終夢想著攻入中原,在之後的百年曆史裡,湧現了大量了漢民族傑出人物,如漢武帝、曹操、劉裕等,他們成功抵禦了外族入侵中原。只可惜後來司馬炎選了個智障兒子,導致大約距秦王嬴政抗擊匈奴500年後,匈奴人劉曜舉兵滅亡西晉,成為了第一個成功滅亡中國的外族遊牧民族。千年惡例從“曜”始!

    那麼這樣一個曾經雄踞歐亞大陸,征服歐洲,威脅亞洲的強大遊牧民族是從哪裡來的呢?

    第一種說法是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當然這在我看來是不可信的,各國文化中,統治者經常會吹噓自己的祖先是某名最強大的征服者(如鐵木真被中國歷史學家吹成一代天驕),或者把某位最強大的民族說成具有共同祖先一樣。而且據考古發現匈奴可能是從西伯利亞遷徙而來的部落聯盟。根據DNA分析測定,匈奴人與古漢人沒有血緣關係。後來的民族大融合,漢人與匈奴通婚卻極少,匈奴對漢民族的血統影響是微乎其微的。由此可判斷第一種說法不能讓人信服。

    第二種說法是斯基泰人(白種人)的一個分支,中國《史記》、《漢書》中稱之為“塞”或“塞種”、尖帽塞人或薩迦人,是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3世紀位於中亞和南俄草原上印歐語系東伊朗語族之遊牧民族。在蒙古草原及大漠地區部落結合而成的集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這種說法可信度高,得到了一定的科學支援。同時也解釋了匈奴人與古漢人在外貌是的巨大差異。匈奴是白種人還是黃種人,這個問題到現在還沒定性,但這也側面證明了第二種說法,白人與古代蒙古地區黃種人結合,久而久之形成了匈奴獨有的種族。

    那麼,這個人口曾打到300萬,疆域面積600萬平方公里席捲亞歐的古代超級大國是怎麼退出歷史舞臺的呢?

    匈奴沒有像後來的蒙古遊牧民族,及滿清遊牧民族一樣形成獨特的民族流傳下來。主要有3點原因:

    一、沒有文化認同感及文明制度。匈奴在強勢時期,沒有像蒙古,滿清那樣創造自己的文字。所以傳統文化不能儲存,文明的制度確立不了。只靠口口相傳的東西,沒有制度文化約束。其結果是崇尚野蠻的武力,只想著靠暴力爭取社會資源。幾乎每一次單于的確立都是一陣血雨腥風,內耗嚴重。”上帝之鞭“阿提拉創造了一個空前強盛的匈奴帝國,但他一死,他的部下為了爭奪帝國繼承權互相攻伐,匈奴帝國從此走向沒落。這樣的野蠻民族一碰到先進的民族,很容易被同化。實際上,後來的匈奴人確實被當地同化了,一部分在歐洲匈牙利等地,另一小部分在亞洲。

    二、沒有取得過決定性勝利。早在強大的冒頓單于時期,以40萬大軍圍困劉邦七天七夜。後周勃率大軍趕到,再加上陳平重賄大閼氏(皇后),美女一吹枕邊風,讓劉邦逃出白登山。後面幾百年,在漢武帝的打擊下,威脅漢朝北方的匈奴逐漸沒落。阿提拉在進擊歐洲是,沒有拿下義大利,後不久死去。國家分裂,也走向末路。而滿清、蒙古卻建立了吸收了文明,在中國建立了統一服政權,其結果顯然是不一樣的。

    三、環境變化。2000年前,氣候開始逐漸乾旱起來。公元46年,匈奴旱蝗頻發,大大打擊了匈奴人的生產力,生存空間被壓縮,戰鬥力便大不如前,隨後戰爭失利。這種惡性迴圈迫使一部分投靠漢朝,久而久之被包容永珍的漢文明同化。另一部分遠走漠北,消失在歷史中。

    前面所說的劉曜便是匈奴人最後一次在歷史登臺亮相。如今,匈奴早已不見蹤影,他們的血統也極少儲存下來。有的後裔在歐洲,如匈牙利人,有的匈奴後裔成為中國居民之後,逐漸改為漢姓。其後裔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山東和福建等地。蘇州、皖南東至縣南溪古寨、蘭州市榆中金崖鎮、浦江縣鄭宅鎮後路金村的等地的金氏,文登市叢氏-傳說皆為匈奴金日磾的後裔。由此看來文明被野蠻入侵是不可能長久的,人類實在在進步,這種使文明倒退的靠掠奪生存的種族總將被淘汰。

  • 9 # 煮酒君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和諧共存,互相融合。其實,在中華大地上出現過的民族遠不止今天的五十六個,只不過他們隨著歷史的演變,神秘地消失了。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有哪些神秘的民族曾經存在過呢?

    在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的北方往往伴生著遊牧民族,他們時常南下劫掠,有時又與中原通商,互通有無。其中,最早出現的就是匈奴。根據《史記·匈奴列傳》的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夏后氏,是夏朝君主的氏稱,也就是說,司馬遷稱匈奴是夏朝君主的後裔。

    這個北方民族的興盛和中原王朝有著驚人的同步:當公元前2世紀,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並逐步統一中國時,北方也出現了一位統一匈奴的英主,他就是冒頓單于。冒頓原本被立為太子,但因為他的父親頭曼單于想改立他的弟弟為繼任者,又不好直接廢掉他,就將他送到月氏國當人質,隨後馬上發動了戰爭,想借月氏之手除了冒頓,好名正言順另立太子。

    不過冒頓非常機敏地盜馬而逃,回到了匈奴。於是他的父親"頭曼以為壯,令將萬騎。"冒頓心中很清楚,自己的父親更疼愛後母生下的弟弟,如果坐以待斃,遲早還是會被以別的方法除掉的,於是他"作為鳴鏑,習勒其騎射,令曰:"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

    他製作了一種名叫鳴鏑的響箭,命令他的部下說:"不跟著我鳴鏑射去的方向射箭的,斬首。"

    他帶著部下外出打獵,把鳴鏑射向鳥獸。有的人沒有跟著射箭,立刻就被斬殺了、隨後,他又把鳴鏑射向自己的寶馬,有計程車兵有所顧忌,不敢射箭,也被斬首、這還沒完,冒頓又把鳴鏑射向自己的愛妻,眾將士顧慮更深,更多的人被殺死了。到最後,冒頓把鳴鏑射向自己父親的坐騎,士兵們非常服從地一齊射箭。這樣一來,冒頓讓手下士兵全都不敢不聽自己的命令了,只要他鳴鏑響起,便是萬箭齊發,沒有絲毫猶豫。

    準備妥當後,冒頓在一次跟著頭曼單于出獵的時候,尋機一箭射向他,他身邊的親兵立刻跟上,將頭曼射成了刺蝟。

    隨後,冒頓又殺掉了自己的弟弟、後母以及不願服從他的大臣,掌握了匈奴的大權。

    在那之後,他南征北戰,陸續吞併了很多國家,初步統一了北方。

    除此之外,他還將秦朝時匈奴被佔的土地盡數找回,和漢朝交界於曾經的邊界河南塞。

    在鼎盛時期,匈奴"控弦之士三十餘萬",且都是機動性強,對步兵有很大優勢的騎兵。此後幾十年,匈奴屢次南下侵擾漢境,冒頓甚至還曾將劉邦圍困於白登,使得漢朝只能遣使和親求和。

    這樣一個強盛的政權,卻在之後的幾百年,先是被漢武帝派出的大軍打得大敗,讓霍去病"封狼居胥"攻打了老家。又在東漢時被大將軍竇憲"燕然勒石",徹底失去了北方霸主的尊嚴。

    隨著歷史演變,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南匈奴逐漸併入漢朝被同化,而北匈奴則神秘地消失了。

    有人認為出現在古代歐洲的一支驍勇善戰,加速了西羅馬帝國覆滅的遊牧民族"匈人",就是匈奴人西遷的後代,這一觀點曾在十九世紀風靡。不過近年來,這種說法被認為並不準確。今天我們已經找不到匈奴人的後裔了,這支曾經盛極一時的民族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與匈奴類似的,還有諸如西晉時五胡亂華的五個民族,即:"匈奴、鮮卑、羯、羌、氐",現在還存在於五十六個民族裡的只剩羌族了,其他的少數民族則或是逐漸消亡,或是改名換姓。其中,鮮卑族不但建立了北魏政權,還發明瞭馬鞍、改進了燒烤等等,為古代中國的發展做出過貢獻,不過他們已經消失,只留下了早已失傳的鮮卑語,等待某一天被新出土的考古資料解讀了。

  • 10 # 愛上資訊吧

    匈奴的消失離不開漢武帝劉徹的努力。

    “ 他對匈奴主要採用了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先結束了匈奴的和親政策,再對匈奴進行了一步一步的宣戰。主要下面四次的戰役。

    (1)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興兵南下,前鋒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果斷地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迎擊匈奴。這次用兵,漢武帝分派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衛青首次出征,但他英勇善戰,直搗龍城(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斬首 700人,取得勝利。另外三路,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還。漢武帝看到只有衛青勝利凱旋,非常賞識,加封關內侯。

    (2)公元前128年(元朔元年)的秋天,匈奴騎兵大舉南下,先攻破遼西,殺死遼西太守,又打敗漁陽守將韓安國,劫掠百姓兩千多人。漢武帝派李廣鎮守右北平(今遼寧省凌源西南),匈奴兵則避開李廣,而從雁門關入塞,進攻漢朝北部邊郡。漢武帝又派衛青出征,並派李息從代郡出兵,從背後襲擊匈奴。衛青率三萬騎兵,長驅而進,趕往前線。衛青本人身先士卒,將士們更是奮勇爭先。斬殺、俘獲敵人數千名,匈奴大敗而逃。

    (3)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匈奴集結大量兵力,進攻上谷、漁陽。武帝派衛青率大軍進攻久為匈奴盤踞的河南地(黃河河套地區)。這是西漢對匈奴的第一次大戰役。衛青率領四萬大軍從雲中出發,採用“迂迴側擊”的戰術,西繞到匈奴軍的後方,迅速攻佔高闕(今內蒙古杭錦後旗),切斷了駐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同單于王庭的聯絡。然後,衛青又率精騎,飛兵南下,進到隴縣西,形成了對白羊王、樓煩王的包圍。匈奴白羊王、樓煩王見勢不妙,倉惶率兵逃走。漢軍活捉敵兵數千人,奪取牲畜一百多萬頭,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區。因為這一帶水草肥美,形勢險要,漢武帝在此修築朔方城(今內蒙古杭錦旗西北),設定朔方郡、五原郡,從內地遷徙十萬人到那裡定居,還修復了秦時蒙恬所築的邊塞和沿河的防禦工事。這樣,不但解除了匈奴騎兵對長安的直接威脅,也建立起了進一步反擊匈奴的前方基地。《史記》《漢書》盛讚此仗漢軍“全甲兵而還”,衛青立有大功,被封為長平侯,食邑3800戶。

    (4)匈奴不甘心在河南地的失敗,一心想把朔方重新奪回去,所以在幾年內多次出兵,但都被漢軍擋了回去。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春,漢武帝命衛青率三萬騎兵從高闕出發;蘇建、李沮、公孫賀、李蔡都受衛青的節制,率兵從朔方出發;李息、張次公率兵由右北平出發。這次總兵力有十餘萬人。匈奴右賢王認為漢軍離得很遠,一時不可能來到,就放鬆了警惕。衛青率大軍急行軍六、七百里,趁著黑夜包圍了右賢王的營帳。這時,右賢王正在帳中擁著美妾,暢飲美酒,已有八九分醉意了。忽聽帳外殺聲震天,火光遍野,右賢王驚慌失措,忙把美妾抱上馬,帶了幾百壯騎,突出重圍,向北逃去。漢軍輕騎校尉郭成等領兵追趕數百里沒有追上,卻俘虜了右賢王的小王十餘人,男女一萬五千餘人,牲畜有幾百萬頭。漢軍大獲全勝,高奏凱歌,收兵回朝。經過了這幾次戰役,可以說匈奴已經不成氣候了。離徹底就差一步之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狗眼睛裡有白色的粘稠狀東西,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