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劇透歷史

    劉伯溫的確阻攔過朱元璋打日本,但他可不是在保護日本,而是為了明朝著想。如果明朝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滅掉日本,他絕不會阻止,只會立刻出謀劃策。

    日本雖小,卻不好打,忽必烈時代的元朝大軍就是前車之鑑。

    元朝初期,日本不願臣服,忽必烈派了大軍前去征討,蒙、漢、高麗士兵加起來足有3萬多人,好不容易渡過大海到達日本,遭到了日本武士們的瘋狂抵抗,陸戰取得的勝利十分微弱。

    坑爹的是,元朝將領擔心日軍偷襲,夜晚沒敢駐紮在陸地上,而是撤到自己帶來的船上。

    當天夜裡,海上狂風大作,巨浪滔天,元軍遭遇了一場空前的海難,大部分船隻都被摧毀了,物資嚴重損失,還死了1萬多人,沒有餘力再次支撐登陸作戰,第一次徵日的軍事行動,就這樣莫名其妙失敗了。

    日本人欣喜若狂,認為本國是受神靈保佑的,稱這次颱風為“神風”,對於抗擊元朝更有信心。但忽必烈卻極為憤怒,發誓一定要拿下日本。

    幾年之後南宋已滅,這回忽必烈經過更加充分的準備,再次發兵日本。這次的兵力比第一次多幾倍,僅從江南就調集了十萬漢軍,還有蒙古、高麗聯軍四萬多,兵分南北兩路遠渡重洋。

    但是,由於各路軍中存在矛盾,排程上出現很多問題,且日本人吸取上次作戰經驗,在元軍登陸點修築了石壘防禦工事,導致元軍戰線推進得極慢,雖然兵力遠勝第一次,卻同樣沒有取得預計戰果。

    非常倒黴的是,元軍再次遭遇了颱風,損兵折將,船毀人亡。十萬元軍不得不棄船停留在小島上,兵器短缺、糧食耗盡,在日軍隨後的猛烈反攻下,大部分遭到了屠戮。第二次徵日的軍事行動,也告慘敗。

    兩場戰爭的僥倖得勝,讓日本國內產生了迷之自信。

    朱元璋登基後,派使者帶著國書去往高麗、日本、安南、占城等地,告知各國元朝已經滅亡,現在的正朔是朱明王朝。高麗、安南、占城很快就順從了,派遣使者前來朝貢,唯有日本不以為然。

    不但不上心,日本國內還還經常有落魄的武士浪人,到明朝東南沿海一帶劫掠財物、屠戮百姓,這就是困擾元、明兩代200多年的倭寇禍患。

    朱元璋很窩火,第二年又下了一封國書,主要內容是讓日本管好自己的國民,不要讓他們到明朝來當海盜,否則大明就不客氣了,直接發兵攻打。

    打贏過元軍的日本根本不把明朝放在眼裡,當時掌權的懷良親王認為明朝是在威逼日本,一怒之下斬殺了使者,只留了兩個人回明朝報信。

    朱元璋哪裡肯受這樣的窩囊氣,一怒之下準備調集大軍攻打日本!

    但這時劉伯溫卻趕忙站出來反對,他的理由是,元朝在鼎盛時期打了兩次都沒成功,現在大明初建,不宜進行這麼大規模的遠征,而且打日本得跨海作戰,可此時明朝的水師並不是很強。

    況且,攻打日本就算勝了,得了這彈丸之地也沒多大好處。萬一搞不好要是敗了,那對初建的明朝可是極大的打擊,不如不打。

    朱元璋聽取了劉伯溫的意見,隨後打消了征討日本的想法。但他所考慮的,絕不僅僅是征討日本的難度,此時他最忌憚的,其實是北方蒙古草原沒有滅盡的元朝殘餘勢力。

    當初徐達北伐,雖然順利佔領了元大都,驅逐了蒙古人在中原一帶的勢力,但與其說蒙古人是被擊退,倒不如講元順帝是帶著有生力量來了一場戰略大轉移,因為元朝長江以北的軍事力量,並沒有遭到過毀滅性的打擊。

    不僅是北方,而且雲南、貴州一帶,還盤踞著元朝的梁王勢力。

    這就等於新生的明朝,是在北方殘元、西南梁王,以及東南沿海倭寇的包圍圈內!

    所幸的是,這三股勢力由於地理距離遙遠,基本沒有遙相呼應協同作戰的能力,但明朝要收拾他們,必須也得區分輕重緩急地一個個來對付。

    從歷史的軌跡來看,明朝的確是分步驟地完成了對這三處隱患的定點清除。

    洪武十五年,在傅友德、沐英、藍玉的統帥下,明軍進入雲南的蒼山洱海,攻滅了以昆明為大本營的梁王政權;

    洪武二十一年,藍玉在捕魚兒海之戰大敗元軍,明軍俘獲元順帝其次子地保奴及官屬三千、軍士七萬、馬牛駝羊十五萬,此戰堪稱元朝版的“靖康之變”;

    嘉靖年間,在戚繼光、俞大猷十餘年的奮戰下,經過岑港、台州、福建、興化、仙遊等多場戰役,基本肅清了威脅東南沿海200多年的倭寇禍患。

    從北元、雲南梁王、東南沿海倭寇逐個覆滅的結局來看,朱元璋當初對日本的隱忍,的確是一個成熟政治家對全域性深遠的通盤考慮。而且,為防止子孫後代好大喜功,加重國家的負擔招來禍事,朱元璋還特意列出十五個不徵之國,規定後世皇帝無故不得與之交戰,日本就在其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銀聯的雲閃付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