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睡覺睡到自然醒”可能是無數需要早起的上班族們遙不可及的夢想。不過,有一些人可不稀罕,他們習慣睡很短的時間,遠遠小於一般人的正常睡眠時間,並且他們從來不會覺得這種短時間的睡眠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什麼不良影響。近日,來自猶他大學的研究發現,這些“習慣短睡者”大腦的神經連線模式表明他們的睡眠確實有效,但是他們可能比自己意識到的更容易疲倦。這項研究發表於9月15日的Brain and Behavior雜誌上。
睡眠的原因仍然是一個謎。畢竟,我們要在寶貴的生命中抽出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睡覺似乎很不合算。一些主流假說認為,睡眠可以清除白天積累在大腦中的某些化合物,並促使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
對大多數人來說,睡眠時間不足七到九小時容易導致疲勞、易怒和判斷和推理能力受損。長期睡眠不足更是引發一系列身心健康問題,包括認知能力下降、情緒障礙、肥胖、冠狀動脈疾病,這些都增加了死亡風險。
但是,有一些人每晚睡眠不到六小時卻並沒有感覺到什麼不良影響。2009,猶他大學的神經學家發現了一種罕見的基因突變,與短暫而高效的睡眠有關。許多遺傳因素都參與了睡眠調節過程,這些因素結合起來可能會導致一些人覺得他們需要的睡眠時間比一般人更短。
研究小組比較了在過去一個月睡眠時間正常和睡眠時間不足六小時的參試者的資料,他們將短睡者分為兩組:自稱白天狀態不佳的功能障礙者(如工作時打瞌睡)和自稱白天感覺良好者。
MRI掃描器顯示,和覺醒時相比,兩組短睡者在睡眠時呈現出更典型的連線模式。研究人員說,儘管在掃描器中時參試者被要求保持清醒,但事實上一些短睡者可能出現短暫的入睡,甚至在那些表示白天精神狀態正常的人中也出現這種情況。科學家說,事實上人們很難察覺自己睡了一兩分鐘。對於那些白天狀態良好的短睡者,一個可能的假設是,他們大腦內的覺醒系統一直被過度驅動。因而他們一旦進入了無聊的磁共振成像掃描器,發現自己無事可做,便很容易睡著。
研究人員認為,該假設還涉及到一個公共安全問題。在其他令人乏味的情形中,比如在夜間開車,由於沒有足夠的視覺或聽覺刺激,短睡者很容易產生倦意,甚至在開車時睡著,從而使自己或他人陷入危險之中。
此外,透過觀察不同腦區連線差異,研究人員發現,聲稱白天狀態良好的短睡者,他們大腦感官皮層和海馬之間的連線增強,前者處理外在的感官資訊,後者是一個與記憶有關的腦區。這項發現足以令人羨慕,因為這意味著短睡者記憶鞏固可能比普通人更加高效,比如在他們進入無聊的磁共振成像掃描器時,他們的大腦可能就開始進行記憶鞏固了。換句話說,短睡者可以在白天進行類似睡眠的記憶鞏固和各種大腦任務,這減少了他們在夜間所需要的睡眠時間。或者在白天外界刺激水平較低的情況下進入睡眠,儘管他們自己並沒有意識到。
該團隊下一階段的研究將在猶他大學進行,他們將直接測試那些否認功能障礙的短睡者是否真的狀態很好。畢竟,每個人對自己功能的認知都不同,更何況睡眠不足可能會影響人們對自己功能障礙的判斷。
研究人員說,大多數被剝奪睡眠的人都會表現出類似於醉酒的認知障礙。不過,之前的睡眠剝奪研究大多都是在正常睡眠人群中進行的。研究人員計劃招募不論在工作日還是假期每天自然睡眠時間都少於6個小時的短睡者參加測試。除了腦成像,他們將檢查認知功能,包括駕駛模擬器測試,以獲取短睡者白天功能狀態的客觀資訊。科學家認為,這一研究有望解答不同個體之間為何會存在睡眠需求上的差異。
備註:本文編譯自University of Utah網站,原標題:“Looking into the brains of habitual short sleepers”
雖然“睡覺睡到自然醒”可能是無數需要早起的上班族們遙不可及的夢想。不過,有一些人可不稀罕,他們習慣睡很短的時間,遠遠小於一般人的正常睡眠時間,並且他們從來不會覺得這種短時間的睡眠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什麼不良影響。近日,來自猶他大學的研究發現,這些“習慣短睡者”大腦的神經連線模式表明他們的睡眠確實有效,但是他們可能比自己意識到的更容易疲倦。這項研究發表於9月15日的Brain and Behavior雜誌上。
1、為什麼我們需要睡覺?睡眠的原因仍然是一個謎。畢竟,我們要在寶貴的生命中抽出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睡覺似乎很不合算。一些主流假說認為,睡眠可以清除白天積累在大腦中的某些化合物,並促使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
對大多數人來說,睡眠時間不足七到九小時容易導致疲勞、易怒和判斷和推理能力受損。長期睡眠不足更是引發一系列身心健康問題,包括認知能力下降、情緒障礙、肥胖、冠狀動脈疾病,這些都增加了死亡風險。
但是,有一些人每晚睡眠不到六小時卻並沒有感覺到什麼不良影響。2009,猶他大學的神經學家發現了一種罕見的基因突變,與短暫而高效的睡眠有關。許多遺傳因素都參與了睡眠調節過程,這些因素結合起來可能會導致一些人覺得他們需要的睡眠時間比一般人更短。
2、“習慣短睡者”更容易打盹兒研究小組比較了在過去一個月睡眠時間正常和睡眠時間不足六小時的參試者的資料,他們將短睡者分為兩組:自稱白天狀態不佳的功能障礙者(如工作時打瞌睡)和自稱白天感覺良好者。
MRI掃描器顯示,和覺醒時相比,兩組短睡者在睡眠時呈現出更典型的連線模式。研究人員說,儘管在掃描器中時參試者被要求保持清醒,但事實上一些短睡者可能出現短暫的入睡,甚至在那些表示白天精神狀態正常的人中也出現這種情況。科學家說,事實上人們很難察覺自己睡了一兩分鐘。對於那些白天狀態良好的短睡者,一個可能的假設是,他們大腦內的覺醒系統一直被過度驅動。因而他們一旦進入了無聊的磁共振成像掃描器,發現自己無事可做,便很容易睡著。
研究人員認為,該假設還涉及到一個公共安全問題。在其他令人乏味的情形中,比如在夜間開車,由於沒有足夠的視覺或聽覺刺激,短睡者很容易產生倦意,甚至在開車時睡著,從而使自己或他人陷入危險之中。
此外,透過觀察不同腦區連線差異,研究人員發現,聲稱白天狀態良好的短睡者,他們大腦感官皮層和海馬之間的連線增強,前者處理外在的感官資訊,後者是一個與記憶有關的腦區。這項發現足以令人羨慕,因為這意味著短睡者記憶鞏固可能比普通人更加高效,比如在他們進入無聊的磁共振成像掃描器時,他們的大腦可能就開始進行記憶鞏固了。換句話說,短睡者可以在白天進行類似睡眠的記憶鞏固和各種大腦任務,這減少了他們在夜間所需要的睡眠時間。或者在白天外界刺激水平較低的情況下進入睡眠,儘管他們自己並沒有意識到。
3、短睡者白天功能需要客觀資料該團隊下一階段的研究將在猶他大學進行,他們將直接測試那些否認功能障礙的短睡者是否真的狀態很好。畢竟,每個人對自己功能的認知都不同,更何況睡眠不足可能會影響人們對自己功能障礙的判斷。
研究人員說,大多數被剝奪睡眠的人都會表現出類似於醉酒的認知障礙。不過,之前的睡眠剝奪研究大多都是在正常睡眠人群中進行的。研究人員計劃招募不論在工作日還是假期每天自然睡眠時間都少於6個小時的短睡者參加測試。除了腦成像,他們將檢查認知功能,包括駕駛模擬器測試,以獲取短睡者白天功能狀態的客觀資訊。科學家認為,這一研究有望解答不同個體之間為何會存在睡眠需求上的差異。
備註:本文編譯自University of Utah網站,原標題:“Looking into the brains of habitual short sleep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