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朋友:元代四大戲曲有哪些?
4
回覆列表
  • 1 # 春色何人送的來

    明人沈泰的《明代雜劇集》收集了元代到明代的雜劇之精華。編纂者沈泰,字林宗,別署福次居主 人,杭縣(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詳。《盛明雜劇》分初、二兩集,於崇禎己巳(1629)年編輯成書。內收31位作家,包括徐渭、康海、王九思、孟稱舜、馮惟敏等 人的雜劇60種(初、二集各收30種)大都是明代嘉靖以後 的作品。這些作家或是江浙籍,或活動於江浙一帶。兩 集中分別有沈泰的朋友張元徵、徐□、程羽文和袁于令所撰的序文。

      集內所收劇本中,徐渭的《漁陽弄》和《雌木蘭》、 康海的《中山狼》、孟稱舜的《死裡逃生》和《英雄成 敗》、王九思的《曲江春》、馮惟敏的《不伏老》、呂天成的《齊東絕倒》等,都是意在針砭時弊,表現了作者 們對一些社會問題的認識,思想傾向、藝術描寫俱屬上 乘。孟稱舜的愛情劇《桃花人面》也寫得情真意切、曲 詞優美。但集中多數作品較為平庸,且呈現出思想、藝術上貧弱和因襲陳規舊套的弊病。如王驥德的《男王后》、 寓山居士的《魚兒佛》、祁元孺的《錯轉輪》,或以畸 形醜惡取悅於人,或宣揚六道輪迴、封建迷信,只能列 為明代雜劇的下乘之作。沈泰在《凡例》中說,凡入選 劇本者,應為“出風入雅,戛玉鏘金”,實際上頗與此相違。這一點也客觀上反映了雜劇在明代漸趨衰落的情況。《盛明雜劇》初、二集有明刻本,董康翻刻本。

      作品目錄如下:

      風月牡丹仙

      高唐夢

      廣陵月

      紅蓮債

      紅線女

      花舫緣蕉鹿夢

      崑崙奴

      蘭亭會

      林宗詞兄敘明劇

      龍山宴

      洛水悲

      絡冰絲

      男王后

      南樓月

      女狀元

      齊東絕倒

      虯髯翁

      曲江春

      雙鶯傳

      死裡逃生

      素梅玉蟾

      桃花人面

      同甲會

      團花鳳脫囊穎

      文姬入塞

      五湖遊

      午日吟

      武陵春

      相思譜

      香囊怨

      逍遙遊

      寫風情

      夭桃紈扇

      一文錢

      易水寒

      英雄成敗

      櫻桃園

      有情痴

      魚兒佛

      漁陽三弄

      鬱輪袍

      袁氏義犬遠山戲

      再生緣

      簪花髻

      昭君出塞

      真傀儡

      中山狼

      霸亭秋

      北邙說法

      civilian繡符

      鞭歌妓

      不伏老

      赤壁遊

      春波影

      雌木蘭

      翠鄉夢

      錯轉輪

      丹桂鈿合

  • 2 # 青萌公益

    王實甫的《西廂記》、關漢卿的《拜月亭》、白樸的《牆頭馬上》、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合稱元雜劇的四大愛情劇。

    《西廂記》

    元雜劇《西廂記》的全名是《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王實甫所著。王實甫,名德信,大都人,鍾嗣成《錄鬼簿》列他為“前輩已死名公才人”,位於關漢卿之後,據此推斷他大約與關漢卿同時或稍後,其他可靠的生平資料就很少。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事跡寥寥的人物,卻憑藉一部《西廂記》而和元曲第一人關漢卿相比肩。劇壇上的關漢卿和王實甫,就如同詩壇上的李白、杜甫,是一前一後出現的兩顆耀眼明星。從賈仲明《續錄鬼簿》對王實甫的弔詞來看,他似乎是混跡於教坊勾欄的一個風流落拓的文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望。王實甫的劇作,見於記載的有13種。現存的除《西廂記》外,尚有《麗春堂》,寫金章宗時丞相完顏樂善仕途沉浮的故事,《破窯記》,寫呂蒙正始貧終富過程中與劉月娥的曲折的婚姻,成就都不大。另外,《販茶船》和《芙蓉亭》二劇各存一折曲文。王實甫可以說是以一部《西廂記》“天下奪魁”(賈仲明所作弔詞)的。

    紙本《西廂記》(區域性)明·佚名

    《西廂記》全劇講述書生張珙在蒲東普救寺遇見崔相國之女崔鶯鶯,兩人發生愛情,在經過種種磨合後,透過侍女紅娘的幫助終於衝破封建禮教約束而結合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見於唐代元稹所創作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北宋時期趙令畤改編為《商調蝶戀花》鼓子詞,至金董解元編的《西廂記諸宮調》(通稱“董西廂”)而逐漸完整,王實甫又在此基礎上編寫成雜劇劇本。

    作為戲劇,《西廂記》的演繹方式不同於其他體裁,也不同於常見的元人雜劇。一般來說,元人的雜劇是以四折來表現一個完整的故事的,王實甫的《西廂記》則有五本二十折,像是由五個雜劇連線起來演出一個故事的連臺本戲。在每一本第四折的末尾,除了原有的標誌著故事情節到了一個轉折性段落的“題目正名”,還出現了很特別的[絡絲娘煞尾]一曲,起著承上啟下溝通前後兩本的作用。有些折段則突破了元雜劇一人主唱的通例。這些改變,反映了王實甫在創作時體制上的創新,也為更完美地安排戲劇衝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王實甫給予了張生和崔鶯鶯最純潔的愛情和最完滿的結局,才子佳人彼此有情,本應該不受任何約束,他甚至在第五本第四折的[清江引]一曲中,鮮明提出:“永志無別離,萬古常完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崔鶯鶯和張生就像是照亮黑暗禮教的光芒,煥發著無限的魅力。

    值得強調的是,《西廂記》的曲詞,和關漢卿雜劇以本色為主的樸素流暢不同,它明顯地偏向於華美流麗,有許多曲詞廣泛融入了唐詩、宋詞的語彙、意象,運用駢偶句式,以高度的語言技巧造成濃郁的抒情氣氛。比如“長亭送別”一折中鶯鶯的唱詞: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這支曲化用范仲淹《蘇幕遮》的詞句,既寫秋天之景,又寫離人之情,情景交融,臻於化境,真乃千古絕唱。又如:

    剪紙《西廂記》

    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麼心情花兒、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只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後衫兒、袖兒,都搵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久己後書兒、信兒,索與我悽悽惶惶的寄。

    這支曲使用經過錘鍊的口語,一瀉無餘地傾訴了別離的愁苦煩悶。尤其是疊字疊詞的運用和相同句式的排比具有極強的表現力,既加強了語言的節奏感,又使感情色彩得到了昇華。

    從《鶯鶯傳》到《西廂記諸宮調》,再到通稱“王西廂”的雜劇《西廂記》,這三部敘述同一故事的作品,展示了以愛情為主題的文學創作的不斷髮展。而雜劇《西廂記》的藝術成就尤為突出,它一直持續地影響著後代的文學進步乃至人們的生活觀念。

    《拜月亭》

    《拜月亭》,關漢卿所作,全名《閨怨佳人拜月亭》。故事發生在金末,蒙古軍隊進攻中都(今北京),金國兵部尚書之女王瑞蘭和蔣世隆於患難中相遇,由相識而定婚。但瑞蘭父嫌貧愛富,在二人新婚三月後將其強行拆散。瑞蘭回家後,私下怨父思夫,但卻有口難言,只有在夜晚獨自對月禱告,一願父改意,二願夫平安。蔣世隆的妹妹瑞蓮也在戰亂中走散,被王夫人認為義女,到了王府中。王瑞蘭焚香拜月時被瑞蓮識破,始知彼此原屬姑嫂。《拜月亭》因此得名。後來,蔣世隆和結義兄弟陀滿興福中了文、武狀元,奉旨與王府的女兒結親。於是,夫妻兄妹團圓。

    在《拜月亭》這個悲歡離合的傳奇故事中,愛情與倫理的主題是結合在一起的。王瑞蘭與蔣世隆在戰亂中結婚,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門當戶對,為當時社會所不容,因而受到了王父的反對。作品卻肯定這對青年男女的行為,指斥“倚勢仗權,將夫妻苦苦拆散”的王父為忘恩負義。透過人物之間的衝突,揭露了封建倫理道德的悖謬情理,讚揚王瑞蘭的不忘故舊、忠於愛情。劇中還從許多方面描寫了人們在危難中相互扶持的美好感情,如王夫人與蔣瑞蓮、王瑞蘭與蔣瑞蓮以及蔣世隆與陀滿興福之間的深情厚誼,誠實的熱心腸的客店主人黃公夫妻的形象也相當動人。

    年畫《踏傘》

    年畫《踏傘》

    關漢卿原作的結局寫了王瑞蘭的父親重武輕文,將她許配武狀元,而以義女許配文狀元,錯點鴛鴦譜,造成糾葛。而據此改編的南戲《拜月亭記》強調的則是由於蔣世隆違背盟約,接受王尚書招贅,因而受到王瑞蘭的譴責。在宋元南戲中,這種批判男人負心的戲劇描寫是很常見的。較為晚出的《幽閨記》劇本中,大都改為蔣世隆抗旨拒婚,人物的性格較為可愛和統一。南戲《拜月亭記》的藝術描寫較諸雜劇原作也有所發展。

    《拜月亭》歌頌了青年人忠貞的愛情,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勢力進行了批判。《拜月亭》故事發生在“天翻地覆、黎民遭賤”的時代背景中,主人公的遭際相當悲慘,但他們秉持美好的情操和堅強的意志,對生活充滿信心和希望,使作品交織著悲劇氣氛與喜劇色彩,抒情喜劇因此得以成為全劇的基調。《走雨錯認》(又名《搶傘》、《踏傘》)、《招商成親》、《幽閨拜月》等折,洋溢著幽默風趣的喜劇情調,至今崑曲和高腔劇種還經常演出,深受觀眾的喜愛。

    《牆頭馬上》

    《牆頭馬上》是白樸喜劇的代表作,全名《裴少俊牆頭馬上》。劇中說的是尚書裴行檢的兒子少俊,奉唐高宗命去洛陽買花。一日騎馬經過洛陽總管李世傑的花園,在馬上看見他家女兒李千金倚牆而立。牆頭馬上,二人一見鍾情。裴、李私自結合,李千金於裴家後花園匿居七年,並生有一子一女。後被裴尚書發覺,夫妻被迫離散。後裴少俊赴考得官,裴父向李千金賠禮,夫妻終於團圓。

    此劇的素材,源於白居易的《井底引銀瓶》一詩。白詩記述了一個婚姻悲劇故事:一個女子愛上了一位男子,同居了五六年,但被家長認為“聘則為妻奔則妾”,逐出家門。在“始亂終棄”的社會風氣中,白居易對這不幸的女子給予同情,並對世人提出“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的告誡。白樸在《牆頭馬上》中所寫的內容,大致與《井底引銀瓶》一詩相同,但它表現的思想傾向,則與原詩迥異。整個劇本,洋溢著火熱的激情。更重要的是,白樸雖然以傳統故事為框架,但他所寫的人物,實際上是以現實生活為依據,是有血有肉的鮮活的形象。他塑造了一個極有個性的婦女形象,她勇敢地向封建家長挑戰,成為一曲歌頌婚姻自由的讚歌。

    《牆頭馬上》插圖

    井底引銀瓶

    白居易

    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

    憶昔在家為女時,人言舉動有殊姿。

    嬋娟兩鬢秋蟬翼,宛轉雙蛾遠山色。

    笑隨戲伴後園中,此時與君未相識。

    妾弄青梅憑短牆,君騎白馬傍垂楊。

    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

    知君斷腸共君語,君指南山松柏樹。

    感君松柏化為心,暗合雙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頻有言。

    聘則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

    終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門無去處。

    豈無父母在高堂?亦有親情滿故鄉。

    潛來更不通訊息,今日悲羞歸不得。

    為君一日恩,誤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

    同時,渴望愛情的李千金,所看重的又不僅僅是愛情。她更注重維護自己的理想和人格,掌握自己的命運,表現出了堅毅倔強的個性。李千金在裴家後院躲藏七年,但終於被裴尚書發現。她極力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反駁裴尚書對她的辱罵,絕不屈服。在飲恨回家後,裴少俊和裴尚書前去向她賠禮道歉,要求她認親重聚時,她堅決不肯,並且對裴氏父子毫不留情地譴責。即使裴尚書捧酒謝罪,她還是斬釘截鐵:“你休了我,我斷然不肯。”只是後來看到啼哭的一雙兒女,才不禁心軟下來,與裴家重歸於好。

    與白樸的另一代表作《梧桐雨》相比,《牆頭馬上》的藝術風格明顯不同。《梧桐雨》以深沉的意境見長,《牆頭馬上》則以緊湊、生動的情節安排取勝。在這個戲裡,白樸充分顯現出他擅於透過戲劇場面刻畫人物形象的才能。

    《倩女離魂》

    《倩女離魂》,全名《迷青瑣倩女離魂》,鄭光祖代表作。講的是少女張倩女、書生王文舉本“指腹為婚”,其後張母反悔,二人被迫以兄妹關係分離,但倩女依然愛戀文舉,相思成疾,魂離肉體,隨同文舉一起上京趕考,而肉體仍在家臥病不起。及文舉得官,和她一起歸來,倩女魂與肉體合一,病亦痊癒,構成喜劇結局。

    《倩女離魂》是根據唐代傳奇文《離魂記》改編而成的,但本劇改動了傳奇小說的若干情節,如突出張母的門第觀念:“三輩兒不招白衣秀士”,使張倩女和王文舉的婚姻得不到最後肯定。這是倩女憂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她憂慮的第二個因素是怕“他得了官別就新婚,剝落呵羞歸故里”。封建婚姻築在“門當戶對”的基礎上,嫌貧愛富的岳父母,比比皆是,而且高中後拋卻原妻的男子也不在少數。這使倩女憂思重重,心神不定,靈魂離開了軀體去追趕情人,表現了她對封建門閥觀念的反抗和對婚姻自主的追求。因此這樣的改編實際上是又有創造。

    “離魂”是《離魂記》劇中的主要情節,表現了女主人公張倩女執著的性格,也表現了她追求愛情、追求幸福婚姻的強烈願望。這種願望甚至能使靈魂擺脫受禁錮的軀殼而自由行動,精誠所至,超出人力所及的範圍。類似“離魂”型的故事,《太平廣記》中記有數則,但都沒有《離魂記》寫得出色。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對這一情節加以充實發展,使故事更為生動,更具藝術力量。他把倩女的軀殼和靈魂,分別作了比較細緻的描寫:一方面,靈魂離軀體而去追趕心愛的人,儘管經受了月夜追船的心驚膽顫的場面,經受了王文舉對她的責難,始終不改初衷,堅持著“我本真情”,終於遂了心願;另一方面,軀體卻臥在床,恨綿綿,思切切,經受折磨。這樣對比的描寫,也就增強了作品的藝術力量。作品塑造了大膽反抗封建禮教、熱烈追求幸福生活的倩女形象。劇作在語言、心理刻畫和情景描寫方面都有較高成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hone8和iPhone x哪個在市場上面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