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又名燒酒,一般含酒精45%~65%,能燃燒,故又名燒酒。它是由酒醪經過蒸餾器蒸餾而成的,所以研究白酒的起源,應以蒸餾器為佐證。關於白酒起源的說法,在沒有發現古代蒸餾器以前,只憑文獻和詩句來推測。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提到:“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袁翰青對李時珍的說法持否定態度。他認為李時珍之所以有此誤會,可能由於元朝忽思慧〈飲膳正要〉裡的“阿拉古酒”和朱德潤的“軋賴古酒賦”中都將這種蒸餾酒說得很新奇,並且用了外來語,因此認為是外國傳來的“新事物”。
袁翰青引用了一些唐朝詩句,認為中國在元朝方有蒸餾酒之說是不可信的。他認為蒸餾酒的製造可能不晚於八世紀的唐朝。白居易(772846年)在其四川忠州荔杖樓對酒詩句裡有“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聞玫瑰香”,這裡以荔枝來對燒酒,可表示燒酒是一種酒的名稱。
雍陶有這樣兩句詩: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當時四川已生產燒酒了燒酒又名白酒,古詩中也常見白酒二字,例如李白的“白酒新熟山中歸”,白居易的“黃雞與白酒”。唐朝的白酒,當就是燒酒,由上述詩句來看,燒酒的起源當不晚於唐朝(公元68907年)。以上所說只憑古人詩句來推測,但無實物(蒸餾器)可證。河北承德出土的金代銅製蒸餾器,以實物證明了白酒起源於金代。
1990年7月19日,文匯報以“東漢蒸餾器,今朝制美酒”為標題,報道了蒸餾器的有關考古發現,表明中國用蒸餾器制酒始於東漢(公元25-220年)。文章報道,這次實驗是為即將前往倫敦劍橋大學參加第六屆中國科技史國際討論會的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德和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吳德鐸做的。吳先生是這個討論會的評論員和副主席。他於1986年5月前往澳洲參加第四屆中國科技史國際討論會,披露了中國在東漢已利用蒸餾器制酒的新聞,引起了國際科技史界的關注和重視。為了證實這個青銅蒸餾器是東漢時期的器物,這次會議特地邀請馬館長前往作“漢代蒸餾器的考察和實驗”報告。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銅蒸餾器,由甑和釜兩部分組合而成,通高53.9cm,凝露室容積7500ml,貯料室容積1900ml,釜體下部可容水1050ml,甑內壁的下部有一圈穹形的斜隔層,可積累蒸餾液,而且有導流管至外。馬館長做了多次蒸餾實驗,所得的酒液最高酒精含量為26.6%,最低為14.7%,平均20%左右。根據這件青銅蒸餾器甑、釜的形狀、結構以及鋪首的形象,已斷定為東漢初至中期之器物。這個事實已為世人所公認。
四川省博物館王有鵬介紹:四川彭縣、新都先後兩次出土的東漢“釀酒”畫像磚,其影象為生產蒸餾酒作坊的畫像,該圖與四川傳統蒸餾酒蒸餾裝置“天鍋小甑”極為相似。當然,受當時各種技術條件、工藝水平所限,所生產的蒸餾酒酒精含量一般都不太高。但是隨著蒸餾技術的改進,酒精含量也越來越高。
《後漢書·方術列傳》記有“趙炳,……故升茅屋,梧鼎而爨,主人見之驚懼,炳笑不應,既而爨孰,屋無損異”。此種燃火煮食而不燒茅屋的燃料,可能是濃度甚高的酒。綜上所述,可見東漢晚期中國已出現了蒸餾酒,相信今後將會有更多的考古文物資證
白酒又名燒酒,一般含酒精45%~65%,能燃燒,故又名燒酒。它是由酒醪經過蒸餾器蒸餾而成的,所以研究白酒的起源,應以蒸餾器為佐證。關於白酒起源的說法,在沒有發現古代蒸餾器以前,只憑文獻和詩句來推測。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提到:“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袁翰青對李時珍的說法持否定態度。他認為李時珍之所以有此誤會,可能由於元朝忽思慧〈飲膳正要〉裡的“阿拉古酒”和朱德潤的“軋賴古酒賦”中都將這種蒸餾酒說得很新奇,並且用了外來語,因此認為是外國傳來的“新事物”。
袁翰青引用了一些唐朝詩句,認為中國在元朝方有蒸餾酒之說是不可信的。他認為蒸餾酒的製造可能不晚於八世紀的唐朝。白居易(772846年)在其四川忠州荔杖樓對酒詩句裡有“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聞玫瑰香”,這裡以荔枝來對燒酒,可表示燒酒是一種酒的名稱。
雍陶有這樣兩句詩: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當時四川已生產燒酒了燒酒又名白酒,古詩中也常見白酒二字,例如李白的“白酒新熟山中歸”,白居易的“黃雞與白酒”。唐朝的白酒,當就是燒酒,由上述詩句來看,燒酒的起源當不晚於唐朝(公元68907年)。以上所說只憑古人詩句來推測,但無實物(蒸餾器)可證。河北承德出土的金代銅製蒸餾器,以實物證明了白酒起源於金代。
1990年7月19日,文匯報以“東漢蒸餾器,今朝制美酒”為標題,報道了蒸餾器的有關考古發現,表明中國用蒸餾器制酒始於東漢(公元25-220年)。文章報道,這次實驗是為即將前往倫敦劍橋大學參加第六屆中國科技史國際討論會的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德和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吳德鐸做的。吳先生是這個討論會的評論員和副主席。他於1986年5月前往澳洲參加第四屆中國科技史國際討論會,披露了中國在東漢已利用蒸餾器制酒的新聞,引起了國際科技史界的關注和重視。為了證實這個青銅蒸餾器是東漢時期的器物,這次會議特地邀請馬館長前往作“漢代蒸餾器的考察和實驗”報告。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銅蒸餾器,由甑和釜兩部分組合而成,通高53.9cm,凝露室容積7500ml,貯料室容積1900ml,釜體下部可容水1050ml,甑內壁的下部有一圈穹形的斜隔層,可積累蒸餾液,而且有導流管至外。馬館長做了多次蒸餾實驗,所得的酒液最高酒精含量為26.6%,最低為14.7%,平均20%左右。根據這件青銅蒸餾器甑、釜的形狀、結構以及鋪首的形象,已斷定為東漢初至中期之器物。這個事實已為世人所公認。
四川省博物館王有鵬介紹:四川彭縣、新都先後兩次出土的東漢“釀酒”畫像磚,其影象為生產蒸餾酒作坊的畫像,該圖與四川傳統蒸餾酒蒸餾裝置“天鍋小甑”極為相似。當然,受當時各種技術條件、工藝水平所限,所生產的蒸餾酒酒精含量一般都不太高。但是隨著蒸餾技術的改進,酒精含量也越來越高。
《後漢書·方術列傳》記有“趙炳,……故升茅屋,梧鼎而爨,主人見之驚懼,炳笑不應,既而爨孰,屋無損異”。此種燃火煮食而不燒茅屋的燃料,可能是濃度甚高的酒。綜上所述,可見東漢晚期中國已出現了蒸餾酒,相信今後將會有更多的考古文物資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