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h-index嗎?
6
回覆列表
  • 1 # 李磊LiLei

    評價一位研究者的學術影響力,一般採用的方法請3-6位同行評議,而且這個同行通常還是研究方向相近,研究過比較接近的問題的研究人員。通常在美國大學教授晉升採用這種方法。如何評價?評的是研究工作是否對拓寬對這個領域的認識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當然同行評議需要花費比較多的人力,有一些間接的指標也可以來衡量:

    比如有一些頂級的國際學術會議會設定久經考驗獎(test-of-time award), 獎勵那些10年以前做出的並且被大家公認有持續的廣泛的價值的工作,比如今年(2017)資料探勘大會KDD的最佳論文頒給了Training linear SVM in linear time , 這篇論文也在10年前被評為了當年KDD的最佳論文。

    h-index是另外一個,h-index 為N是說發表過N篇被引用超過N次的論文,(20的話是指發表過超過20篇論文其中有20篇論文被引次數超過20);有時候簡單起見也可以看總的論文被引用次數。在有些領域會看高水平雜誌發表的論文數量,而高水平論文看的影響力因子,決定影響力因子的主要因素被人引用的次數。

    但是使用這些指標需要特別注意。一是這些指標各個領域有很大不同,比如理論計算機科學和資料探勘就不一樣,不同領域不可直接比較;二是隻能大致反映,不適宜用來作為學術影響力的排名依據。

  • 2 # 談科論普

    傳統上,科學共同體會根據科研人員在同行評議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來評價其影響力。

    同行評議的最早記錄出現於1665年,那時英國皇家學會要求《哲學會刊》上的文章在出版之前都要由其會員進行評審。直到20世紀中期,同行評議才取代了編輯對論文進行評審的模式,併成為主流科學和醫學期刊最常見的審稿形式。

    同行評議是科研論文發表之前的一個重要階段,是由本領域的其他專家、學者對學術著作進行評估,以維持或提升其著作質量的過程。同行評議的目的是確保以科研價值對結果進行評判,而不僅僅是根據作者的名聲或者其所屬機構來進行評判。

    當然,隨著科研成果和科研論文的生產量與日俱增,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期刊,當然這些期刊的質量也參差不齊,相信各位還記得國內科研人員被國外期刊大規模撤稿的問題,這在國內科學界引發了巨大的反響。

    而那些發表了高質量論文的期刊有一些就成為所謂的核心期刊,而能在這些期刊上發表論文成為很多人追求的目標。

    當然,也有學者對為核心論文或者說SCI論的做法表示強烈反對。

    但是在目前情況下,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並獲得很高的引用一直被視為評價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指標,否則怎麼會每年都發布高被引學者和高被引論文呢?

    不過在另外一方面,某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鑑,比如Almetric系統,它除評價論文字身之外,還涉及到這些論文被哪些人引用,論文作者在那些媒體或者大眾傳播平臺上發表過觀點和看法等等,這是一個綜合的指標。

    實際上,從科普多角度來說,我們也願意看到更多的科研人員把科研成果透過大眾媒體和新媒體渠道傳播出去,這樣才能發揮科研成果的真正作用,但是鑑於目前科普並不算作績效考核的指標,所以我們也呼籲儘快將這項工作納入進來,從而也能更全面地評價科研人員的學術影響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要多食用花生油,好處多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