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休說事
-
2 # 科爾沁風采
我覺得不會。這就和我小時候想的想法一樣,因為我家地理位置偏北,四季分明。在我知道了人需要在有氧氣的條件下才能生存,而且氧氣需要植物才能獲得後,有一次冬天特別冷,天地萬物都處於冬眠狀態,突然我發現植物都睡覺了,沒了氧氣怎麼辦,那人不就都要死了嗎。我把我的重大發現告訴了媽媽,媽媽告訴我,不會的,地球是圓形的,地球上的空氣是流通的,風會吧氧氣送到我們這邊來的。這時我才知道只要地球上有植物,氧氣就不會用完。所以,大家要好好愛護森林哦,現在正是植樹的季節,讓我們動起手來一起為人類的未來出一份力吧。
-
3 # 思想萃取
地球的空氣不會用完。
二是森林造氧,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氧氣,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天然氧吧。
三是透過色譜分析我們這的空氣質量,空氣中氧氣為20.9%,二氧化碳為450ppm左右,天氣陰的時候,二氧化碳高一點為600ppm左右,一氧化碳15ppm左右。
在地球大氣中,與人類關係最為密切的莫過於氧氣了。早在19世紀,英國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曾經為地球上的氧氣有過這樣的擔心:“隨著工業的發達和人口的增多,500年後,地球上所有的氧氣都將被消耗殆盡,人類將趨於滅亡。”這位學者的擔心不無道理。看看地球上的生物圈,無論是60億的人口,還是無以計數的動物,甚至包括不進行光合作用的非綠色植物無時無刻不在吸入氧氣,撥出二氧化碳。從19世紀至今,大氣成分已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幅上升。這樣下去,是不是會有那麼一天,地球人的氧氣需要實行配額供應呢?
從長遠的角度看,地球上的氧氣濃度並非一成不變。地球目前已存在了45億年,而在地球存在的前半期並沒有氧氣存在,氧只是以元素的狀態存在於水或岩石中。之後,氧氣才開始出現在大氣和海洋中,但在大氣中的含量仍不足1%。大約24億年前,地球中的氧氣突然開始聚集,這就是所謂的“大氧化事件”。從大約5.4億年前的寒武紀開始,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在15%~30%之間徘徊,到了大約3億年前的石炭紀末期,氧氣含量達到了空前絕後的35%。在那個時代,恐龍曾經與其他一些體型龐大的昆蟲共同統治著地球。2.5億年前,稀薄的空氣可能迫使動物從高緯度地區撤離,聚集到低地,對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起到了推動作用。6500萬年前是地球大氣含氧量顯著降低的階段,正好也是恐龍滅絕的年代。這證明,從長期看,地球上氧氣的濃度是有波動的,並且對地球生物圈造成重大影響。
有文獻記載,在義大利的一個城市裡曾挖掘出一個密閉的大罈子。據考證,這個罈子是在1000多年前被維蘇威火山爆發的灰塵埋沒的。化學家從壇中抽出空氣進行分析,發現1000多年前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和現在相同。
為什麼1000年來氧氣的濃度沒有變化呢?那是因為眾所周知的光合作用。據計算,3棵大樹每天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約等於1個人每天所吐出的二氧化碳。每年,全世界的綠色植物從空氣中大約要吸收幾百億噸的二氧化碳。
還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空氣中攝取二氧化碳——這就是石頭。岩石受著風吹雨打,日子久了,會風化、分解,石灰石中所含的碳酸鈣在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變成可溶解的酸式碳酸鈣,這種物質每年可消耗掉大約40~70億噸的二氧化碳。
科學家們的研究十分清楚地指出,地球的氧資源是巨大的。除了大氣中的氧外,大量的氧存在於海洋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燃燒化石燃料、自然界中的岩石風化、金屬氧化等消耗的氧在輸入、輸出上大致平衡,即使光合作用馬上停止,僅大氣中的氧也夠地球上的生物消耗2000年以上。自然界就是這樣保持著它自身的平衡。(據《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