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牌小太史
-
2 # 網個秋天
鄭當時是西漢武帝時期的著名大臣,官至大農令(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長),他在治理黃河、議開漕渠等發麵頗有政績,同時他還以愛賢、敬賢、薦賢的俠風為人稱道。鄭當時有此成就脫離不開西漢這個為傑出的人物提供的施展抱負的平臺的時代,同時還離不開父鄭榮對他的影響,其父早年曾追隨項羽參加秦末的農民起義,項羽失敗,西漢建立後,劉邦為收攏人心,欲拜鄭榮為“大夫”,但鄭榮不願降志易主,正是這種重氣節與信義的精神對當時的鄭當時影響頗深(但也因此造成鄭氏家族在西漢建立後近半個世紀的默默無聞)。
漢景帝時期,他因俠風聞名於世,又因解救了梁孝王的部將而名聲大振,這種名聲對他步入仕途相當有利,同時他還擁有良家子孫的身份,因為漢代是禁止普通百姓入仕的。因此他以“太子舍人”(即太子的宿衛)的身份被召入宮。
漢武帝繼位後,他的仕途逐步步入頂峰,官拜右內史(相當於現在的中央法規處處長),後因諫言激怒漢武帝被貶為詹事(掌管皇后或太子家中之事的職位),但不久他又官升至大農令。
任職期間,他治理黃河、奏開漕渠、薦賢理財,恪盡職守。在開漕運及國家財政恢復方面的貢獻被載入史冊;受其父影響,他還痴心交友、重義輕財、無私薦賢;同時,雖執掌國家財政,但他清正廉潔,至死時“家無餘財”。
鄭當時也叫鄭莊,歷經了景帝和武帝兩代帝王,他在漢景帝時期做的是太子舍人,到了武帝時期擔任了太守,後來升至大司農。因為他經常把一些人才推薦上去,所以在當時的名聲非常好。鄭當時雖然沒有晁錯等人有名,但卻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不過作為一個官員來講,他在朝堂上卻總是順著漢武帝說話,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他並不是一個好官。
鄭當時其人
鄭當時的先人叫鄭君,原來是項羽的部將,項羽失敗後歸降了劉邦。後來劉邦讓原為項羽部下的人登記姓名和履歷,其他人都登記了,只有這個鄭君沒登記。最終別人都成了大夫,他則遭到了貶逐。而鄭當時之所以有後來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自己,這一點讓人很佩服。鄭當時的崛起源於一個叫張羽的人,因為對這個人的救助,使得他的聲名遠播。
一個人一旦有了名聲,想要成功就簡單多了,後來他做了漢景帝的太子舍人。做官之後的鄭當時很喜歡應酬,但他的應酬沒有炫耀的意思,反而是有些卑微,其實這一點很正常,畢竟他是一個新官員。受大環境的影響他也很喜歡老莊,並且對年長寬厚的人很尊敬,而這些人也大多是當時很有名氣的人。都說近朱者赤,在這些人的影響下,鄭當時的德行也非常好。
德行甚佳
鄭當時在做太史的時候,曾經對屬下說:客人來了之後,沒有貴賤之分,任何人都不能拒之門外。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鄭當時對於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也很尊重,這一點很難得。前面說了鄭當時是個很廉潔的人,這一點表現在哪裡呢?首先他不喜歡購置產業,家裡的開銷以及給門客的錢大多來自俸祿和皇帝的賞賜。在禮尚往來方面,他一般只送些竹器和食物。
有時候皇帝會讓鄭當時去其他地方辦差,不管那裡距京城有多遠,他都不需要皇帝給他提供什麼。皇帝對此非常滿意,有時候還會拿這事去提醒其他的官員。因為廉潔,所以他即便是位列九卿,家裡也沒有多少錢財。後來他曾丟過官職,使得他的生活更加窮困,死後也沒有餘財,不過也因為他的廉潔,他和兄弟的後人都得到了皇帝的重視,也算是餘蔭後人了。
為什麼說他不是好官
清廉是一個官員首先要做到的事情,除此之外你還要有作為,這才是一個好官。如果你只是清廉,但在其他事上沒有一點建樹的話,那隻能算是一個普通官員,算不上好。鄭當時這個人有很多優點,但他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什麼事情都順著皇帝。據史料記載,鄭當時在朝堂上經常趨迎附合漢武帝的旨意,從不敢去力爭對錯,這是一件好事嗎?
我們常說忠言逆耳,皇帝他不是神仙,也會犯錯,如果一個官員只說好話,對於一個王朝來講並不是好事。當然這裡也有漢武帝本人的原因,他是一個自信到自負的人,一般人是批評不了他的。因為鄭當時的這些處事原則,使得他在漢武帝時期過的順風順水,不過他的門客卻犯了大錯。那人利用鄭當時大司農的貨物營利,欠了朝廷許多債務,後來被人告發。
這件事雖然不是鄭當時本人做的,但他也要擔一個失察之過,所以皇帝把他貶為了平民,不過不久之後皇帝又再次起用了他。以上就是鄭當時的大概經歷,他是個品德比較好的官員,喜歡去親近有才能的長者,對所有人一視同仁,自己也很清廉。但作為一個官員來講,他有些不合格,因為你在做好事情的同時,還要敢於去痛陳弊端,只有這樣才能讓王朝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