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角星
-
2 # 貝爾路一號
華為2010首次進入500強,397名,2017年已經排名第83。《下一個倒下的是不是華為》一書作者田濤教授有一個精闢的總結:華為是小推車推出來的500強。華為服務於全球170個以上國家的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在一些極端落後、蠻荒的地區,華為人用小推車、小毛驢、人拉肩扛、將幾十噸的裝置搬運到沙漠中心或山頂進行安裝。華為的500強之旅,就是一部奮鬥和突破的歷程,有輝煌也有痛苦,兩年前,華為的一幅芭蕾腳廣告,形象地表述了這種狀態,任正非自己也說,我就是那隻爛腳。
小結一下華為能夠成為世界500強的幾個關鍵要素
第一,企業家精神的牽引。任正非所具有的冒險、執著、果斷的性格,財散人聚的胸懷,對人性弱點的深刻洞悉與無情批判,理想主義與個人英雄主義追求,以及懷疑式的哲學思維,凝聚和鞭策了華為十幾萬人日夜奮鬥,趕超西方巨擘。
第二,戰略聚焦和戰略定力。這也是任正非所堅持的戰略聚焦,只投入自己擅長的ICT基礎設施領域,抵禦房地產、炒股等多元化誘惑,在針尖上形成不可替代的優勢,做到世界領先。
第三,真金白銀激發奮鬥精神。華為人加班、奮鬥、拼命精神全球聞名,但這種精神並不是喊喊口號就可以喊出來的,必須要有強有力和相對公平的物質激勵作為動力來推進。任正非將98.6%的股權分享給員工,同時給予員工超出一般水平的工薪與獎金待遇,更為重要的是,在價值分配機制上堅持多勞多得、給火車頭加滿油、向艱苦地區艱苦崗位傾斜,讓做出最大貢獻的人能得到最大的回報,營造了一個爭先恐後前赴後繼的衝鋒氛圍。
第四,馬拉松式投入研發,厚積薄發。每年將收入10-15%投入研發,去年在全球所有企業中研發投入排第8,達760億人民幣。開發出一系統領先世界的產品,如從波分光傳輸系統,3G/4G無線通訊系統,分散式基站,接入網路,核心路由器,資料卡,P系列和MATE系統手機,等等。同時,面向未來的5G、雲、大資料、人工智慧等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回覆列表
我想,這個和“任正非”關係極為密切。也就是靠的“企業家”精神。
你說軍隊為什麼牛?肯定因為領袖嘛。
軍人出身的任正非好,說回正題。
任正非是軍人出身,轉業以後,就開始自己創業。慢慢進入了通訊領域。在通訊行業,那時最牛的是“cisco思科”,比華為大不少。簡直是小狗和大象的關係。但是任正非不信幹不好。加班加點地搞技術研發,他雖然不會技術,但是他有這個骨氣和信念,感召了一批技術能手。慢慢就把產品做起來了,也是打價效比,另外咱們國家也扶植這種高科技企業,畢竟,用別國的裝置,不放心呀,尤其是通訊裝置。所以即使技術弱一點,中國電信、聯通、移動,也都樂意用華為的裝置。
有了國企這個大客戶。華為生存沒有問題了。
華為是出了名的累,加班是常態,這也就讓華為的研發效率和速度,遠超同類企業,這種卯足精神往前衝的幹勁兒,和能啃硬骨頭的“骨氣”。讓華為在技術上慢慢趕上了思科。
華為開始拓展國外市場,歐洲、美國、東南亞、非洲。都有華為的身影,華為人不怕苦、不怕累,用華為速度“開疆擴土”。這樣“一手抓研發”“一手抓銷售”,市場越來越大,專利越來越多,技術越來越牛。華為就這樣超過了思科,超過了國內對手中興,成為了通訊行業的巨無霸。
所以,總結3點。
(1)不怕苦、不怕累,加班加點拼速度
(2)不怕難、有骨氣,集中力量攻克技術難關
(3)拍出大軍開拓世界市場,不斷獲取大訂單
(4)不怕打仗,打仗必贏
這裡你可以看到任正非一種軍人式的企業家精神。
但是,從個人角度看,華為500強是做到了,華為員工也賺到錢了。
但是,華為人尤其是一線員工幸福感指數不高啊。
加班是常態,早上出門,孩子還沒醒,晚上回來,孩子已經睡了。
你不離職,就要這麼一直幹下去,身體耗不起啊,別人看你500強企業員工,你覺得聽榮耀。
你離了職,500強企業的頭銜和你又有啥關係呢。
榮譽感來自於什麼?
所以,說起華為,兩面吧,一方面真是牛,一方面真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