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XUE154221809
-
2 # 火箭男_Rocketman
本質上,中文詩歌裡的意象經過上千年的沉澱積累,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語言現象,再結合漢字獨特的魅力,是拼音文字無法企及的。就拿兩千年前的詩經等民歌來說,現在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生意盎然。更不用說成語和典故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頻率了。然而現在的中文消費型歌曲也日漸白話,無病呻吟。並不是說口語白話不好,而是缺少了韻味。為了表達感情,我們可以不押韻,不堆砌詞藻,但是總覺得少了點什麼,不倫不類,這點參考現代詩歌,你覺得幾千年後留下來的是現代詩還是國風呢?
-
3 # 陳公子的那些年
首先是謝謝邀請!樓主的問題可以這樣說在歌詞界中英文哪個更吊?首先對中文來說只在歌詞界混舞臺太小。首先歌詞是來源於歌曲歌曲的靈魂又是來源於曲調,歌詞在裡面也只不過是語言文化的表現。當然還有歌詞表達的語境和曲調也有密切的關聯。想要體會的話可以有外國歌曲我恨我痴心和華仔翻唱的粵語版。反正我挺喜歡外語版歌詞描寫的故事。樓主的問題就是想說漢語和英語哪個深厚?要比就和他們比繞口令
謝邀!如果要說英文歌詞含義不如中文濃厚,是完全說得通的。這要從中國文化中溯源,在古代中國,“書畫不分家”是文人墨客的共識,這個說法想必大家都知道;那麼還有一個共識就是詩歌不分家,不管唐詩宋詞元曲,都是可以用來唱的,特別是宋詞元曲。也就是說,古代為歌曲作詞的是什麼人?對!是詩人!詩人來作詞,歌詞質量能不高嗎,內涵能不深厚嗎。宋詞乃一代文學之盛,華夏文化之瑰寶,各種詞牌少說也得有幾百個吧,它們的名字是那麼美,碟戀花,滿江紅,虞美人,多麼有詩情畫意,其旋律也一定美不勝收吧!約幾個好友,邀幾名美女,唱一曲新詞,喝幾杯淡酒,這滋味, 哈哈!或是登高獨立,抽劍迎風,慷慨悲歌,豪氣生矣!
以北宋著名詞人柳永為例,“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這是南宋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對柳永的評價。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詞壇上,柳永應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那個年代,柳永的詞就像現代的流行歌曲一樣,在質量上無疑更上乘。
元曲與宋詞不同,很多元曲可以根據需要加襯詞,甚至加句子。所以沒有譜子時拿著不同作者的同一名稱的小令便會發現字數參差不齊,句子多少不一。不過有些襯字是極明顯的,如王實甫的《[中呂]十二月過堯民歌》:
自別後遙山隱隱,更那堪遠水粼粼。見楊柳飛棉滾滾,對桃花醉臉醺醺。透內閣香風陣陣,掩重門暮雨紛紛。 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今春,香肌瘦幾分,摟頻寬三寸。
這裡前面的小令《十二月》共六句,依譜通常都是四字句。而王實甫在每個四字句上全加了三個襯字,讀起來比單純的四字句活多了,何況唱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