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養老問題已經上升到影響國計民生的國家戰略,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而中國的養老問題更加嚴峻,以安徽省為例,據悉截止2016年末,60歲以上人口1102.2萬人,佔全省總人口17.8%,高於全國15.5%的水平,其中65歲以上人口734.5萬人,佔全省總人口12%。面對如此龐大的養老需求人群,以及巨大的養老資金缺口,傳統的保障型養老模式和財政撥款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
為了改變這種困局,國家政府創造性的提出“智慧健康養老”概念,並且相繼出臺許多相關政策和措施。2013年全國老齡委成立了“全國智慧化養老專家委員會”,為智慧養老事業發展把脈導航;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目標責任;2017年2月,工信部印發《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行動計劃提出,期內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行業領軍企業,打造一批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品牌。如此多的國家政策和措施的密集出臺,顯示了智慧養老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期望運用新技術新產品智慧地助推中國養老模式的轉型升級,減少政府的財政供給,解決中國日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
一、智慧健康養老的概念和意義
所謂智慧健康養老,是指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大資料、智慧硬體等新一代資訊科技產品,實現個人、家庭、社群、機構與健康養老資源的有效對接和最佳化配置,推動健康養老服務智慧化升級,提升健康養老服務質量效率水平。
智慧健康養老利用先進的資訊科技實現智慧化服務手段,有效地延伸人工養老服務的能力,也體現了養老服務由人工化向智慧化、自動化的轉變,提高了養老服務的便捷性與準確性,最大程度地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同時,政府能引導養老服務產業的專業化建設, 促進養老服務資源的最佳化配置,還能促進社會治理方式的改變和創新,促進多元主體參與協同的養老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和資訊科技的巨大進步,利用資訊科技實現養老產業智慧化管理與執行,是促進社會經濟、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 中國智慧健康養老存在的問題
(一) 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緩慢
各級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財政資金用於養老產業,財政壓力很大。然而資金和政策更多是保障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在智慧健康養老資訊科技,資料中心以及智慧醫療等方面的資金投入不多。另外,資訊科技落後阻礙了產業發展,包括資訊採集技術、資料處理技術、雲技術、多媒體技術的相對落後。我省還處於保障型養老階段,智慧健康養老還處於初始階段,在此階段政府充當了養老事業主要推動者的職能,可是養老產業轉型發展,必須減少對政府的依靠,充分發揮社會資源和商業力量。
(二) 養老資料資訊不對稱不流通
如今是大資料時代,資料資訊就是金錢,資料資訊就是競爭力,各家結構都非常注重資料資訊的收集運用,同時看重資料資訊保安,設定資料使用障礙,資料介面不統一,資料傳輸標準不統一,造成了人為的“數字鴻溝”,“資訊孤島”。相關機構視資料為“私產”,或從機構利益、資源管控等角度不願意開放。造成涉老資料僅能實現有限開放,難以真正實現資訊資料的共享。使得養老參與方在資訊獲取上存在資訊不對稱不流通的問題,導致了提供服務成本較大、資料共享不方便等情況出現。
(三) 智慧養老供需矛盾突出
智慧養老供需矛盾很突出,老人的生活起居、保健康復、安全保障、娛樂休閒、醫療衛生等等需求非常旺盛,可政府、養老機構等供給方提供的服務能力有限,目前城市的養老機構能提供生活起居,娛樂休閒、醫療衛生服務,農村的養老機構僅能滿足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而老人的精神慰藉、保健康復、遠端醫療等高層次的需求卻甚少。這主要受制於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達的地方相對提供的服務就更加豐富,層次更高,經濟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農村僅僅滿意老人生活的需求,“未富先老”是阻礙我省養老事業發展的重要原因。
(四) 智慧養老產品種類不多價格較高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養老問題已經上升到影響國計民生的國家戰略,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而中國的養老問題更加嚴峻,以安徽省為例,據悉截止2016年末,60歲以上人口1102.2萬人,佔全省總人口17.8%,高於全國15.5%的水平,其中65歲以上人口734.5萬人,佔全省總人口12%。面對如此龐大的養老需求人群,以及巨大的養老資金缺口,傳統的保障型養老模式和財政撥款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
為了改變這種困局,國家政府創造性的提出“智慧健康養老”概念,並且相繼出臺許多相關政策和措施。2013年全國老齡委成立了“全國智慧化養老專家委員會”,為智慧養老事業發展把脈導航;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目標責任;2017年2月,工信部印發《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行動計劃提出,期內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行業領軍企業,打造一批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品牌。如此多的國家政策和措施的密集出臺,顯示了智慧養老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期望運用新技術新產品智慧地助推中國養老模式的轉型升級,減少政府的財政供給,解決中國日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
一、智慧健康養老的概念和意義
所謂智慧健康養老,是指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大資料、智慧硬體等新一代資訊科技產品,實現個人、家庭、社群、機構與健康養老資源的有效對接和最佳化配置,推動健康養老服務智慧化升級,提升健康養老服務質量效率水平。
智慧健康養老利用先進的資訊科技實現智慧化服務手段,有效地延伸人工養老服務的能力,也體現了養老服務由人工化向智慧化、自動化的轉變,提高了養老服務的便捷性與準確性,最大程度地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同時,政府能引導養老服務產業的專業化建設, 促進養老服務資源的最佳化配置,還能促進社會治理方式的改變和創新,促進多元主體參與協同的養老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和資訊科技的巨大進步,利用資訊科技實現養老產業智慧化管理與執行,是促進社會經濟、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 中國智慧健康養老存在的問題
(一) 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緩慢
各級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財政資金用於養老產業,財政壓力很大。然而資金和政策更多是保障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在智慧健康養老資訊科技,資料中心以及智慧醫療等方面的資金投入不多。另外,資訊科技落後阻礙了產業發展,包括資訊採集技術、資料處理技術、雲技術、多媒體技術的相對落後。我省還處於保障型養老階段,智慧健康養老還處於初始階段,在此階段政府充當了養老事業主要推動者的職能,可是養老產業轉型發展,必須減少對政府的依靠,充分發揮社會資源和商業力量。
(二) 養老資料資訊不對稱不流通
如今是大資料時代,資料資訊就是金錢,資料資訊就是競爭力,各家結構都非常注重資料資訊的收集運用,同時看重資料資訊保安,設定資料使用障礙,資料介面不統一,資料傳輸標準不統一,造成了人為的“數字鴻溝”,“資訊孤島”。相關機構視資料為“私產”,或從機構利益、資源管控等角度不願意開放。造成涉老資料僅能實現有限開放,難以真正實現資訊資料的共享。使得養老參與方在資訊獲取上存在資訊不對稱不流通的問題,導致了提供服務成本較大、資料共享不方便等情況出現。
(三) 智慧養老供需矛盾突出
智慧養老供需矛盾很突出,老人的生活起居、保健康復、安全保障、娛樂休閒、醫療衛生等等需求非常旺盛,可政府、養老機構等供給方提供的服務能力有限,目前城市的養老機構能提供生活起居,娛樂休閒、醫療衛生服務,農村的養老機構僅能滿足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而老人的精神慰藉、保健康復、遠端醫療等高層次的需求卻甚少。這主要受制於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達的地方相對提供的服務就更加豐富,層次更高,經濟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農村僅僅滿意老人生活的需求,“未富先老”是阻礙我省養老事業發展的重要原因。
(四) 智慧養老產品種類不多價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