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夢得1

    一九九九年的科索沃戰爭,二十世紀最後一場由地區衝突民族矛盾引發的由十幾個國家參與的大規模的區域性戰爭,由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對前南聯盟主權國家的武裝干涉,再一次證明了強權政治的醜惡嘴臉,蘇聯解體後的美國及其西方勢力的有恃無恐,聯合國和安理會在霸權面前表現的蒼白無力,弱小國家在被欺壓凌辱時的孤獨無助,都表現的淋漓盡致,南斯拉夫人民雖然被迫低下了高昂的頭,但它們英勇的反抗精神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被炸,極大地刺激了華人的自尊,落後就要捱打,成了後十幾年中國發展的強大動力,俄羅斯也被棒喝而醒,從此重新認識了西方世界,痛定思痛,這才有了一年後的普京橫空出世,重新走上了與美國及西方世界分庭抗禮的道路。

  • 2 # 長看新事兒似舊聞

    在此戰前,美國曆史上最有名的報業大亨赫斯特說句名言:“你提供圖片(新聞),我提供戰爭”。

    這句話是如此有名,以至於有人乾脆把美國和西班牙的戰爭稱為“赫斯特的戰爭”。

    戰爭的導火索是美國海軍緬因號爆炸。

    1895年,古巴起義被西班牙殖民者鎮壓,數千人被捕。同情古巴的紐約所有報紙每天都在炒作古巴悲慘的故事,把古巴總督維勒將軍描繪成“屠夫”。這和百年之後美國媒體巴爾幹“屠夫”的報道異曲同工。直到美西開戰,美國報紙誇大古巴饑荒和瘟疫死亡人數有40萬人,事後統計實際數量11萬。

    開戰前,新聞競爭白熱化讓美國各大報進入癲狂狀態,記者雲集古巴。報業大亨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發行的《紐約日報》,高薪從《紐約世界報》挖來明星記者克里爾曼趕赴古巴,同行的還有記者戴維斯和畫家雷明頓。據克里爾曼回憶,雷明頓從古巴給赫斯特拍電報說,古巴沒有戰爭,要求回國。赫斯特回了那封舉世聞名的電文:“哈瓦那,雷明頓,請留在古巴,你提供圖片,我將提供戰爭。——W•R•赫斯特”。

    有意思的是,這份電報至今撲朔迷離、真偽難辨。更多人願意相信它的真實。無論真假,這封電報已成為事件和歷史的現實。“我提供戰爭”這句名言會經久傳頌。

    報紙挑起了美國公眾的義憤,“向西班牙宣戰、解放古巴”之聲響徹全美。

    美國總統麥金萊起初不想開戰。

    1898年1月,哈瓦那暴亂。象徵美國力量的頂級鉅艦“緬因號”前往哈瓦那。

    1898年2月9日,《紐約日報》曝光了西班牙駐美大使的私人信,內容詆譭美國總統是“軟弱的、迎合暴民的、卑劣的政客”。此信激怒了起初不想開戰的麥金萊總統和美華人。

    屋漏偏逢連夜雨,歷史的巧合是,關鍵時刻總有改變歷史的偶然事件發生。1898年2月15日晚上,一聲巨響,“緬因號”莫名爆炸了——任何一個美華人都會認為,被西班牙人偷襲了。戰艦前部1/3被炸燬,殘骸迅速沉入水底。艦上266人喪生,100多人受傷,8名傷者傷勢過重在搶救中死亡。

    美國的輿論驚人的一致:西班牙人用水雷的一次偷襲。《紐約日報》懸賞五萬美元給爆料人,配以通欄大標題:“舉國的戰爭熱潮”,“讓我們銘記緬因號!”數十國會議員要求總統立即對西班牙宣戰。

    西班牙政府宣告,與“緬因”號爆炸毫無關係。古巴總督布蘭科急於洗白,要求兩國聯合調查。西班牙調查顯示,水雷爆炸的4條關鍵證據缺失:沒有沖天水柱,沒有起爆的電線,沒有見到被炸死的魚,水雷炸船很難引爆彈藥艙。

    美國把這份西班牙的調查報告壓下了。

    證人聽到了相隔幾秒的兩聲爆炸。美國海軍調查團認定前一次是水雷,後一次是水雷引爆了“緬因號”彈藥庫。

    美國輿論沸騰:“牢記‘緬因號’,讓西班牙下地獄!”。

    4月24日,美西戰爭爆發。3個月後,美國大獲全勝。

    1976年,美國海軍軍官里科弗和幾位美國科學家蒐集了詳細的資料,里科弗寫了170頁《“緬因號”戰艦是如何毀滅的》一書。書中觀點是,爆炸源頭在內部煤自燃,這在當時是一個頻發問題。發生自燃的A16號煤艙,與彈藥艙之間僅有一道不隔熱的鋼牆。1999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透過構建電腦虛擬模型,認同里科弗等人的看法。

    戰前狂熱是煽動起來的,也是暗合了參與者的內心與熱望。公眾的熱望,反過來決定煽動者提供什麼燃料,讓公眾如何更狂熱地燃燒。

    是否可以說,沒有媒體,就沒有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情中,應該選擇比較可靠的還是顏值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