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讀明朝那些事的時候,作者對《永樂大典》的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又聽羅振宇的觀點是,此書沒有什麼技術含量,都是單純的抄,並且把民間的大量孤本收錄上去,編成之後封存,按照這個說法,這個似乎對文化的破壞程度更大一些,不知各位什麼觀點?
4
回覆列表
  • 1 # 紫色護衛隊

    羅振宇就是個知識的二道販子,他有什麼資格對古文化指手畫腳?他能把自己推銷的那點套路理清就不錯了,稍微多看兩本書的人都覺得他那套根本不值一提,還敢噴《永樂大典》?

    首先明確兩件事:1、《永樂大典》是一部大典籍,裡面囊括了當時絕大部分經典;2、《永樂大典》並非完全抄寫,事實上它也存在錯漏、刪減,這一點和《四庫全書》是一樣的。

    對於《永樂大典》的成書目的,自然有炫耀的成分在,但朱元璋朱棣兩代帝王花那麼多的人力物力來來編書,當然是會想盡辦法儲存的,試問那個時候還有哪裡比皇宮更適合藏書?只是明朝後來情況有變而已。

    羅的理論是《永樂大典》沒什麼技術含量,只是單純的抄,我們先不說刪減的事,你要知道11095冊書要按內容整合分類是一件多恐怖的事?羅振宇覺得沒什麼技術含量是因為他自己讀書就沒什麼水準,好讀書不求甚解,還沒讀個屁出來就急忙捆綁自己那一套發出來吹牛。當年編書的難度,我們舉一個例子:金庸小說分三版,早期盜版流行,加上多次刪改,最初的模樣根本無從考究,為了整理金庸早期舊版小說,許多出版商、民間愛好者四處蒐集相關材料、證據,哪怕只是報紙連載的一角或者某個盜版書的殘頁也十分重要!金書尚且如此。中國古代作者的書籍何止千萬?出版行業遠不如現代,散佚的更加不計其數,《永樂大典》就是那些編撰者一點一滴從前人留下的材料中積累出來的,你問問羅振宇,他夠資格批評嗎?

    大典儲存功能大不大,一言一蔽之:《四庫全書》修撰過程中,最重要的參考,就是《永樂大典》,事實上,《四庫全書》就是為了復原《永樂大典》而誕生的。

  • 2 # 中正o平和

    永樂大典編著時毀書了嗎,沒有,只是對中華典籍的一次整理,知識的彙總,這對科技的發展是及其重要的,比如現在想做什麼事情不會做,可以在Google百度找,這就是永樂大典的作用,讓中華五千年積累的科技文化成體系,功莫大焉,這才有後期中國科技文化的大爆發,如明朝觸發式水雷地雷開花彈榴彈炮,這些都是歐洲200年之後都趕不上的東西,還有天工開物,農政全書,地質地理志,本草綱目,軍器圖說等等等等這都不是一人兩人可以完成的都是需要借鑑前人的成就,這就是永樂大典的作用

  • 3 # 我是小朵朵吖

    一樣的人生,異樣的心態,看待問題的角度肯定截然不同,我覺得《永樂大典》對中國文化是儲存的功能大,具體原因及個人見解如下,請看:

    明代《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類書,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鑑於古今事物散記於各書,不易查閱。永樂元年(1403年)命翰林院侍讀學士解縉等人,組織編纂一部便於查索的大型類書。

    當時規定:自古以來的“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第二年,解縉等人編出《文獻大成》朱棣認為過於簡略,又於1405年命大臣姚廣孝、劉季篪和解縉等人,組織人力重修。這次參加編纂繕寫工作的官員、文士,多達2169人,至永樂六年(1408年)冬全部完成,由朱棣將該書定名為《永樂大典》(以下我簡稱《大典》)。

    《大典》輯有上古至明初的圖書七八千種,包括經、史、子、集、釋藏、道經、醫藥、戲劇、平話、工技、農藝等著作,可謂旁搜博採,彙集了當時的天下群書。

    全書計有22877卷,目錄60卷,裝訂成11095冊,共約37000萬字,是一部規模宏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煌煌鉅製。

    《大典》的編排體例以《洪武正韻》為綱,按韻分列單字。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詩文詞曲、奇聞異見,等等,都隨字收載。例如天文志列在“天”字下,地理志列在“地”字下。尤其值得稱道的是,當時規定所輯入的書,不準刪改,必須照原著整部、整篇、整段地編入,因此《大典》儲存了中國宋元以前大量的珍籍。

    而羅振宇認為此書沒有什麼技術含量,都是單純的抄,並且把民間的大量孤本收錄上去,編成之後封存,造成了對中國文化的破壞!這怎麼可能呢,明代又不是春秋戰國、又不是秦始皇焚書坑儒,造紙、印刷都完全沒有問題,我覺得不可能會出現孤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生氣了怎麼去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