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抑鬱圈

    自閉症孩子要是社交多了,那就不是自閉症孩子了。

    所以,家長在引導孩子之前,首先還是要認清並且肯定孩子的本性。自閉症的孩子本來就不喜歡社交,當然在這塊也是比較弱勢,家長可以適當給予引導性發展。建議還是先從和成年人交往開始,因為成年人可以“照顧”自閉症孩子的弱點(比如:不懂分享、不喜歡合作),在互動中給予孩子一些配合、鼓勵和引導;而同齡的孩子之間,可能就會引發摩擦和不安的情緒,讓本就不喜歡社交的孩子更加退縮...

    以上建議,供參考。

  • 2 # 鹿媽說育兒

    眾所周知,自閉症孩子的典型特徵就是“溝通交往障礙”、“狹窄的興趣及刻板行為”、“社交障礙”,而其中最核心的特徵就是“社交障礙”。

    關於自閉症,很多人都是從字面來理解的,覺得就是孩子自己一個人玩,不跟其他小朋友玩。這個理解僅僅表現出了自閉症其中的一個特徵,但這也是家長們最擔心的一個問題。

    社交其實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困難,我們可以觀察正常孩子孩子是如何社交的。社交活動有時候不需要太多的語言,哪怕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只要有相互交流的過程就都是一個簡單的活動。孩子間的社交是非常單純的,我們可以引導,但不能強迫。

    社交也是不限定人群的,不是隻有跟孩子之間的社交活動才稱之為社交,成人與孩子之間的社交活動也是一種社交。只要在同一件物品或者人上面只要保持了共同注意力,就是一種社交活動。只要有輪流,有簡單的回合的活動就是一種社交活動。

    最後我想表達的是,就算孩子到最後還是學不會跟人社交,那也沒有關係,我們可以用認知來彌補社交。因為就算我們普通人中也有比較內向,不擅長社交的,只要我們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就可以了 。那麼又有人要問了,怎麼用認知來彌補社交呢?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我們曾有見過一個一個高功能的自閉症孩子,他的工作能力非常強,但是他也與同事相處的非常好,他就是一個用認知彌補社交的非常典型的例子。他有一個本子,上面記著每個人生病了他該怎麼做。他會把朋友和同事分成幾類,那些人生病了應該發簡訊問候,哪些人生病了需要打電話問候,哪些人生病需要買花親自去看望。這樣分類過之後,他只要一看自己小本子就知道了。即使在社交方面的能力很弱,但是他卻用認知能力做了很好的彌補。

    這個例子就想向大家說明,作為父母,我們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帶孩子去做康復訓練。孩子最終會發展成什麼樣,這些我們都我從得知,我們只要做到問心無愧就好。哪怕孩子最終社交方面還是有問題,但是那又怎麼樣呢,只要不影響他的正常生活就好了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空沒有空去阻力建造飛船是不是造型上不用考慮空氣動力,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