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桑代克的貓er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千古名句子,戰國以來一直鞭策著前人,歧視著我們後人。人天生就是有惰性的,總是安於現狀,祈求安穩,除非迫不得已,不願意去改變已有的生活。但是若一個人長久沉迷於這種安逸的生活,不思進取,危機離他已經不遠。

    1890年美國的康奈爾大學曾做過一次著名的青蛙實驗,研究人員把一隻青蛙放進一鍋沸水中,它便立刻跳了出來,但如果把一隻青蛙放進溫水裡慢慢加熱,它便會悠然地在水裡享受著溫暖。當水溫由21℃上升到26℃時,青蛙仍自得其樂的呆在水中而不會去選擇跳出。當水溫慢慢上升時,情況將變得越來越虛弱。當水開的時候,它發覺事情不妙,為時已晚,最後它無法動彈,直到被煮熟為止,科研人員將此實驗命名為青蛙效應。

    當危機逼近的時候,青蛙沒有意識到危機的存在,但聰明的人們需要這種危機意識。時代正在劇烈變革,科技正在突飛猛進,社會各因素正在加劇競爭,人類社會越來越錯綜複雜。如果抱著安於享樂的態度去對待一切,那麼等待我們的只能是失敗的苦果。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我們應該從青蛙效應中領悟“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這些人類生存的基本法則,我們應當變成聰明的青蛙,而不能喪失危機意識。如今的社會到處充滿著危機和競爭,但也到處充滿了機遇,充滿危機的世界,給那些善於把握命運的人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競爭的環境給有競爭力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如果多一份危機意識,少一份盲目和樂觀,就會比別人更加接近成功一步。如果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則很容易在安逸中品嚐失敗的苦果。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就給我們上了最生動的一課。

    勾踐屈服求和,經過十年臥薪嚐膽,終於轉弱為強,起兵滅掉吳國,成為一代霸主,這正是亡國之辱的憂患意識催他發憤圖強的結果。而這也恰恰表明,當欲退無路只能破釜沉舟時,人們常常能顯示出非凡的毅力和勇氣,激發出意想不到的潛能,開闢出一條生路。但是,有了安逸的生活,人們卻往往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而等待他的只有失敗的苦果,這方面的例子歷史上也是不計其數。闖王李自成的故事,大家也許都耳孰能詳。

  • 2 # 劉金子

    我理解為:人如果有憂患意識,就要努力去爭取,去拼博,去收穫更多的名利。如果處於安樂享受,這憂患意識退廢了,人也沒有盼頭了。

    比如,老年人整天躺著看電視,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病很快找上門來,接著死神也來收你了。如果老年人心態好,堅持有規律生活,有運動,有和兒女共同努力,他就會身體健康長壽。

    人啊,動則生,享則死。

  • 3 # 周初東

    為什麼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答:這是古人的經典兩句成語!來之於孟子所講!後人慢慢廣為流傳。

    他的意思是說:叫人民不要安為現狀,要有奮鬥上進的心。就象現代人所說:舒服是留給死人的,活人是享受不到的。雖然言語上有些誇大其詞,但也確實有些道理?就象人打從娘肚子裡下地開始,就從心跳開始說起,生命在於運動,一但心跳停此了,生命也就終結了。

    所以說人從生下來開始,就沒有一天休息過?也休息不起,人是做到老學到老,沒完沒了地重複著自己~所幹或所想幹的還沒完成的任務。世上的事是做不完的,也不可能做完!但必須要堅持著做,這就是做人的煩惱之處?比方說:最簡單的吃喝啦,但天天都要堅持下去,你一天不堅持就會難受,或是身上那個零件部位出了毛病?做人嗎只要你沒死,就沒有清閒的時候,即便你是身閒但心也閒不了?不是古人就會講,死了死了死了一切就完了。

  • 4 # 雪寒

    之於個人而言,憂患精神代表著一個對未來目標的追求,它能夠激勵人不斷進步,進而取得更好的成果,實現個人價值。而安樂是一種安於現狀的保守主義,有不思上進、不求進取之意,重於享受生活,無長遠規劃。

    之於一個民族而言,憂患精神代表追求中國復興夢的早日實現,雖然中國經濟已經取得進步,但同比世界發達國家而言,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按照十三五規劃,2020年實現小康社會,這是對民族發展的一種規劃。如果我們只是單純享樂,安於發展現狀,中國將快速走向衰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貓頭鷹和貓為什麼在漆黑的夜晚能夠抓到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