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動執行:
啟動曝氣池風機→啟動調節池提升泵
二、實際除錯期間具體操作步驟
1、汙水注滿接觸生化池。
2、啟動風機,對池內汙水進行曝氣充氧。
3、重新進水,繼續曝氣。
4、如此反覆執行,每天進水時間相對延長。
5、同時也可觀察接觸生物池內填料情況。
6、微生物的馴化需要較長時間,這樣可加快生物膜的形成。
7、注意事項
(1)曝氣池水面的漂浮物要定期撈除。
(2)定期觀察裝置執行和處理出水,發現異常情況應即時處理。
(3)觀察汙水的顔色變化。
三、具體步驟
1接種
將接觸氧化池注入生產廢水,水量控制在總容積的1/2,同時按池容積的10%向每個接觸氧化池投加活性汙泥。
2活性汙泥的培養馴化
在活性汙泥的培養馴化期間,必須滿足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的各種條件,而且要儘量理想化,一是保證足夠的溶解氧和保持營養平衡,缺乏某些營養物質的工藝廢水,要適量投加營養物質,二是水溫、PH值要儘量在最適範圍內,且沒有大的波動,三是有機負荷要由低而高,循序漸進,培養期間每隔4小時要對混合液的汙泥濃度、汙泥指標、溶解氧含量等進行分析化驗,同時還要檢測進,出水的BOD5、CODcr及懸浮物SS等指標,根據檢測結果及時加以調整。
3負荷啟動
第一階段:(時間1-10天)風機24小時運轉,前兩天悶曝以後每天向生化池進廢水1-2小時(按設計小時流量)
第二階段:(10-20天)每天向生化池進廢水3-5小時,並用顯微鏡觀察細菌情況
第三階段:(20-30天)每天向生化池進廢水5-10小時,並檢測SV30濃度,當SV30濃度達到20%時可向汙泥池排泥
4培養馴化階段對各控制指標的要求
培菌各階段,控制指標是培菌成敗和培菌耗時縮短的關鍵,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操作方法進行,特別是一些操作注意點,更是要嚴格遵守,下面對培菌的各要求分述如下:
a)悶曝要求,當接觸氧化池投進新的活性汙泥後,需要進行悶曝,悶曝的目的是為了啟用休眠狀態的微生物,而當微生物被啟用後就不需要悶曝了,過度的曝氣就會對活性汙泥造成過度氧化,最終使活性汙泥發生自分解而死亡,這就是為什麼要把溶解氧控制在2-4mg/L的原因。一般剛開始馴化時只要悶曝二天就可以開始進水馴化了。
b)排泥要求,培菌過程中有時候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即在整個培菌過程中不知道要排泥,他們覺得如果要排泥豈不是白培養了?表面看起來,這樣的說法很有道理,事實上是違背了活性汙泥整個系統的規律性要求,即活性汙泥排泥是為了置換掉陳舊的活性汙泥,保持活性汙泥的活性而進行的,同時,進入接觸氧化池的無機顆粒很容易在生化系統中積累,如不排泥,勢必導致生化系統中所培養的活性汙泥有效成份越來越低,最終出現有機物去除率極低的現象。
正確的做法是在培菌過程中,當出現較具規模的活性汙泥濃度時,就需要進行適當的排泥,通常將在接觸氧化池檢測到的活性汙泥濃度操作800mg/L-1000mg/L作為培菌過程中是否需要排泥的判斷標準,也可以用SV30。接觸氧化池排泥量的大小以排泥是否會導致系統活性汙泥濃度降低為標準。只要排泥後活性汙泥濃度不降低,就認為排泥量很正常,同時排泥方法力求多次連續均勻的排泥即邊進水邊排泥。
c)營養劑要求,活性汙泥的培菌階段,營養劑的投加要求和正常執行一樣,需要嚴格掌控,但是相對正常執行時投加營養劑的量而言是需要略高一點的,基本上要高過正常值的15%左右,目的也是在於為活性汙泥的快速培菌啟動成功提供必要的外圍條件,同時也為活性汙泥的培菌過程中快速增殖的活性汙泥濃度提供必要的保證。為了確認這個結果,需要每天檢測生化池的活性汙泥濃度以及排放水中的氮、磷含量,用來判斷是否存在營養劑投加的短缺,具體以排放水中磷含量不超過0.5mg/L,氨氮含量不超過5mg/L為參考。
一、手動執行:
啟動曝氣池風機→啟動調節池提升泵
二、實際除錯期間具體操作步驟
1、汙水注滿接觸生化池。
2、啟動風機,對池內汙水進行曝氣充氧。
3、重新進水,繼續曝氣。
4、如此反覆執行,每天進水時間相對延長。
5、同時也可觀察接觸生物池內填料情況。
6、微生物的馴化需要較長時間,這樣可加快生物膜的形成。
7、注意事項
(1)曝氣池水面的漂浮物要定期撈除。
(2)定期觀察裝置執行和處理出水,發現異常情況應即時處理。
(3)觀察汙水的顔色變化。
三、具體步驟
1接種
將接觸氧化池注入生產廢水,水量控制在總容積的1/2,同時按池容積的10%向每個接觸氧化池投加活性汙泥。
2活性汙泥的培養馴化
在活性汙泥的培養馴化期間,必須滿足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的各種條件,而且要儘量理想化,一是保證足夠的溶解氧和保持營養平衡,缺乏某些營養物質的工藝廢水,要適量投加營養物質,二是水溫、PH值要儘量在最適範圍內,且沒有大的波動,三是有機負荷要由低而高,循序漸進,培養期間每隔4小時要對混合液的汙泥濃度、汙泥指標、溶解氧含量等進行分析化驗,同時還要檢測進,出水的BOD5、CODcr及懸浮物SS等指標,根據檢測結果及時加以調整。
3負荷啟動
第一階段:(時間1-10天)風機24小時運轉,前兩天悶曝以後每天向生化池進廢水1-2小時(按設計小時流量)
第二階段:(10-20天)每天向生化池進廢水3-5小時,並用顯微鏡觀察細菌情況
第三階段:(20-30天)每天向生化池進廢水5-10小時,並檢測SV30濃度,當SV30濃度達到20%時可向汙泥池排泥
4培養馴化階段對各控制指標的要求
培菌各階段,控制指標是培菌成敗和培菌耗時縮短的關鍵,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操作方法進行,特別是一些操作注意點,更是要嚴格遵守,下面對培菌的各要求分述如下:
a)悶曝要求,當接觸氧化池投進新的活性汙泥後,需要進行悶曝,悶曝的目的是為了啟用休眠狀態的微生物,而當微生物被啟用後就不需要悶曝了,過度的曝氣就會對活性汙泥造成過度氧化,最終使活性汙泥發生自分解而死亡,這就是為什麼要把溶解氧控制在2-4mg/L的原因。一般剛開始馴化時只要悶曝二天就可以開始進水馴化了。
b)排泥要求,培菌過程中有時候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即在整個培菌過程中不知道要排泥,他們覺得如果要排泥豈不是白培養了?表面看起來,這樣的說法很有道理,事實上是違背了活性汙泥整個系統的規律性要求,即活性汙泥排泥是為了置換掉陳舊的活性汙泥,保持活性汙泥的活性而進行的,同時,進入接觸氧化池的無機顆粒很容易在生化系統中積累,如不排泥,勢必導致生化系統中所培養的活性汙泥有效成份越來越低,最終出現有機物去除率極低的現象。
正確的做法是在培菌過程中,當出現較具規模的活性汙泥濃度時,就需要進行適當的排泥,通常將在接觸氧化池檢測到的活性汙泥濃度操作800mg/L-1000mg/L作為培菌過程中是否需要排泥的判斷標準,也可以用SV30。接觸氧化池排泥量的大小以排泥是否會導致系統活性汙泥濃度降低為標準。只要排泥後活性汙泥濃度不降低,就認為排泥量很正常,同時排泥方法力求多次連續均勻的排泥即邊進水邊排泥。
c)營養劑要求,活性汙泥的培菌階段,營養劑的投加要求和正常執行一樣,需要嚴格掌控,但是相對正常執行時投加營養劑的量而言是需要略高一點的,基本上要高過正常值的15%左右,目的也是在於為活性汙泥的快速培菌啟動成功提供必要的外圍條件,同時也為活性汙泥的培菌過程中快速增殖的活性汙泥濃度提供必要的保證。為了確認這個結果,需要每天檢測生化池的活性汙泥濃度以及排放水中的氮、磷含量,用來判斷是否存在營養劑投加的短缺,具體以排放水中磷含量不超過0.5mg/L,氨氮含量不超過5mg/L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