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秦始皇自稱寡人,其他皇帝都是自稱朕?
15
回覆列表
  • 1 # 太陽著涼了

    朕這個字,從秦始皇之前所有人都可以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專制,朕只有他可以用,稱孤道寡本就是王者的自稱,秦始皇是先當秦王,後稱帝。他自己喜歡怎麼說就怎麼說,規矩是給別人做的,不是規範他自己的

  • 2 # 唐不聞

    現代拍的古裝電視劇,經常會對“朕”字有誤用。這個我們後面會說到。

    華人的禮儀原則中,有一條是需要自謙,不謙虛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的人。所以任何人,哪怕是一國之君,至少在禮節上也要有一些對自己的謙稱。

    “孤”、“寡人”、“不轂”都是先秦時期國君常用的謙稱。

    “孤”是指小國之君,“寡人”是指“寡德之人,“不轂”的意思說法較多,但這幾種大意都是表示自己難以服眾。雖然內心可能認為老子天下第一,但表面上還得這樣客套一下。

    而“朕”就不太一樣了。

    據許慎的《說文解字》,朕是指造船的兩塊木板之間的縫隙,如果按照這個原則,朕可以有渺小的引申義,那它應該也是一種謙虛的自稱。

    但是和“孤”、“寡人”不一樣的是,在先秦時代,人人都可以用“朕”這個字來稱呼自己。蔡邕就指出:古者尊卑共稱朕。

    比如屈原的《離騷》:朕皇考曰伯庸。

    另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這個時候,“朕”並不能翻譯成“我”,而應該翻譯成“我的”。也就是說它是所有格的,是 my,而不是 I 。

    “朕皇考曰伯庸”:我的父親叫伯庸。

    “無廢朕命”:不要違揹我的命令。

    但是現代拍的古裝電視劇裡,比如《羋月傳》,就用到了“朕親自出馬”這樣的句子,明顯是誤用。

    “朕”後來加入了“我”的意思,而且成為皇帝專用,是在秦始皇統一之後,李斯建議:“天下皆朕,皇權獨尊”,這才成為了獨一無二的自稱。但是很明顯,在“天下皆朕”這句話裡,“朕”的含義還仍然是“我的”。

    因此拍古裝劇,對“朕”的使用,應以秦統一為分界線,避免出錯。

  • 3 # 沅汰

    明代繪商湯像

    關於商紂王的自稱,沒有看到自稱“孤”。《史記*殷本紀》裡關於商紂王如何自稱,有兩條記錄可以證明。

    紂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意思是,我生來就是承受天命做國君的。在這裡,紂王自稱“我”。

    後面還有一處。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這是紂王王剖心比干的時候說的。自稱“吾”。

    在殷商時期,君主的自稱和普通人沒有區別。君主的自稱和普通人開始相區別人是從秦始皇開始的。秦始皇統一六國稱帝之後自稱“朕”,而且規定從此以後只有皇帝能自稱“朕”。在此之前,普通人也可以自稱“朕”。

    屈原的《離騷》開篇第一句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說,我的先祖是天帝顓頊高陽氏的子孫。屈原在這裡用的自稱就是“朕”。

    從秦始皇開始,後代的統治者繼承了皇帝的稱號,大部分也繼承了“朕”的自稱。

    在殷商時期,其他帝王似乎也沒有過自稱為“孤”。《論語》堯曰二十篇裡有一條: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后帝。”這是商王湯說的話。湯自稱“予小子履”。履,是商湯的名字。“予小子”是一種謙虛的自稱。同在這一條裡,後面還有“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在這裡又自稱為“朕”。

    同樣在《詩經*周頌》裡也有一首詩《閔予小子》,這是周成王親政時前往社廟祝告的祝辭。這首詩開篇就說“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qióng在疚。”意思是:我這可憐的人,遭遇了家庭的不幸,孤獨無依地生活在憂患之中。在這裡周成王也自稱為“予小子”。

    還有一種自稱“餘一人”。《尚書*湯誓》“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這是湯伐夏桀之前誓師之辭,意思就是我們如果肯輔助我,完成上天對暴君的懲罰,我就會大大地賞賜你們。“予一人”是甲骨文、金文、古籍裡常見的君主自稱。

    上古時期的帝王自稱,基本就是“我”、“予”、“朕”。《尚書》裡夏啟、殷盤庚、周武王都是用這樣的自稱。《大誥》裡周公代替周成王禱告,自稱“予惟小子”,這也是一種謙虛的自稱。

    先秦時期的諸侯國國君很多僭越稱為,用的自稱就多起來。“孤”、“寡人”、“不穀”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邦國君主自稱。

  • 4 # 指動濟南

    喜歡歷史的人會發現一個特殊現象:商周時的君王通常自稱為“孤”、還有的自稱為“寡人”,為什麼自秦始皇之後,皇帝都是自稱為“朕”?這有什麼來歷嗎?

    1、“孤”、“寡人”的自稱源自先秦

    “孤”是形聲字,是嬰孩躺在瓜的旁邊,瓜是表聲,指哭泣聲。字的意思是嬰孩獨自啼哭,無人料理,意指孤兒。“寡”字在金文中是象形為屋裡只有一個人,“無夫無妻通謂之寡”,意指寡夫、寡婦,沒有伴侶的人。

    商周時君王、諸侯自稱“孤家”、“孤王”、“寡人”是一種自謙的表示。這裡的“寡人”通常解釋為“寡德之人”。不過,春秋戰國時的君王、諸侯多自稱為“寡人”而少自稱為“孤”,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2、“孤”、“寡人”自稱的區別

    雖然“孤”、“寡人”都是先秦君王、諸侯自稱,但根據《禮記》記載的周制,只有四方小諸侯自稱“孤”,大國諸侯要自稱“寡人”。由此可見“孤”的地位比“寡人”低了很多。那麼,大國諸侯能自稱“孤”嗎?答案是:可以!但只在特定時期。

    君王、諸侯服喪時(其在凶服)可自稱“孤”(曰適子孤),表示自責也可稱“孤”,比如春秋時楚莊王克鄭,鄭伯肉袒牽羊:“孤不天,不能事君,孤之罪也。”孟明視敗於晉,秦伯說:“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這都是自降身份的謙稱。

    3、三國時,“孤”的地位高於“寡人”

    究其本源,“孤”的地位不如“寡人”,大國諸侯自稱“孤”有自我貶損、自責之意。戰國時一些小國諸侯不願參與紛爭,也以“孤”自稱,不願與“寡人”為伍。比如衛國、陶國“世世稱孤”,就是自降身份,甘願為“孤”。

    三國時情況發生反轉,曹操、孫權、劉備都自稱“孤”,比如曹操所說“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孫權、劉備稱帝后也不自稱“朕”,反而稱“孤”。唐末諸侯紛爭時,同樣出現過這種情況。這隻能說明,亂世不講禮法,奸雄也好,梟雄也罷,看來都不太懂周禮。

    4、“朕”的來歷和用法

    “朕”字用法首創者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有大臣建議秦始皇自稱“朕”,秦始皇表示同意。為什麼棄“孤”、“寡人”不用而用“朕”?“朕”字本意是一人持櫓駕船,延伸意為河上行船無人可依,只能靠自己。

    秦始皇用“朕”自稱表現了一種雄心和霸氣,有獨上高樓、傲視眾生的氣概。最後要說明的是,“寡人”、“朕”在唐宋之前一直混用,用哪個詞多憑皇帝本人喜好。明清兩代,“朕”成為唯一用詞,也許自視甚大的他們,認為自己早已不是“寡德之人”了。

  • 5 # 畫素說

    首先題目存在一個誤區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前,他和其他諸侯王一樣都是自稱“寡人”但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認為自己功過三皇五帝,先前的王號已經不能表達自己的功勞和偉大,便自稱“皇帝”,此後專用自稱“朕”,並不在自稱“寡人”。

    三皇五帝之後,天子為天下共主,統治階級都是稱王,然後天子在分封諸侯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正是出著這裡,因為天子作為天下共主,一人而治天下,天無二日,所以那個時候天子自稱"孤",如紂王,武王,成王等等。

    “周”朝時候諸侯們稱“寡人”

    其實這是個諸侯一種自謙的表現。“寡人”解釋為“寡德之人”。主要是為了區別於天子而的自謙的表現。各個諸侯國雖然名義上屬於天子,不過也只是名義上的各個諸侯國還是諸侯王自己的家天下,國內的事務也都由諸侯王自己說了算,因此稱自稱寡人。

    自秦始皇自稱“朕”後,此後歷朝歷代統治者都自稱“朕”

    “朕”字本意是一人持櫓駕船,延伸意為河上行船無人可依,只能靠自己。秦始皇首次用“朕”自稱表現了自己的雄心和霸氣,唯“獨上高樓、傲視眾生”之氣概。

    從此之後,無論是哪個朝代的最高統治者,都沿襲了秦始皇自稱“朕”這個皇帝專屬自稱,主要是的一方面是秦始皇功過三皇五帝,吾平天下、滅前朝不比秦始皇弱,另一方面“朕”經秦始皇首次使用後,大家都認同了了這個詞,所以歷朝歷代的皇帝沿襲這一自稱,理所應當。直到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退位後而徹底終止,“朕”這個詞,也畫上了句號

  • 6 # 水煮汗青

    說到皇帝的自稱,我想很多人都覺得奇怪,因為有些皇帝自稱孤王,有些則成寡人,更多的皇帝是自稱朕,這是為何呢?且聽我慢慢與大家道來。

    關於皇帝自稱寡人,有一段相聲就說的非常有意思:

    在戰國時期的齊國,國君之位傳到了齊宣王田闢疆的時候,他娶了一位非常厲害的女人為皇后,就是著名的醜娘娘鍾離無鹽。這位正宮娘娘文武雙全,只要發現後宮妃子有對自己不利,或者對齊宣王不利,都直接給殺了。就這樣後宮好幾位娘娘都命喪於鍾離娘娘之手,齊宣王見此情景感嘆道:“怎麼都給我殺了?現在終於知道我為什麼是寡人了。”皇帝自稱孤、寡的原因

    相聲主要是逗樂,歷史上的皇帝自稱寡人並不是說自己身邊沒有親人,而是一種自謙的稱呼,表示自己是“寡德之人”。同樣“孤”也是一種自謙的稱呼,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國,曰某人,於外曰子,自稱曰孤”。可見“孤”是古代小諸侯見天子時候的自稱,但不管是孤還是寡,都不是皇帝專用的稱呼。

    歷史上不是皇帝自稱寡人或孤的記載有很多,比如衛莊公的夫人莊姜就曾自稱寡人,而稱孤的人更多了,特別是三國時期,劉備、袁紹、孫權等人都曾自稱為孤。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就曾對諸葛亮說“孤不自度德量力”,當時說這話的時候,劉備只是豫州牧,相當於一個地方封侯,所以由此可見孤和寡並非皇帝專用。

    紂王稱自己為孤王,秦始皇稱自己為寡人,這都只是一種謙虛的自稱。但在秦始皇時期,他認為自己功勞和德行都很大,甚至超過三皇五帝,所以他稱自己為皇帝,而且把一個字規定為皇帝專用的自稱,那就是“朕”。其實在秦始皇之前,朕就是指自己的意思,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自稱為朕,比如街上碰到熟人了,問對方上哪去?對方有可能回答:”朕打點醬油去。“

    據《爾雅·釋詁》的解釋”朕,身也“,也就是說朕就是自身的意思,著名的大詩人屈原曾在自己作品中就自稱為”朕“。但是到了秦朝,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和廷尉李期等人向秦始皇提出建議,要建立一個帝號,並且把”朕“作為天子專用的字。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了李斯等人給秦始皇的建議:”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自從秦始皇把”朕“字規定為皇帝專用的自稱以後,這個稱呼就一直使用了一千多年,直到清朝滅亡,取消帝制以後,朕這個字才被除去了皇帝的色彩,重新迴歸到百姓中來。如今普通百姓也可以自稱為朕,但這都是帶有開玩笑的成分。

  • 7 # 幻想的天藍色

    歷史上皇帝之所以會自稱“孤”、“寡人”、“朕”很大一部分原因

    也與當時所處的環境有關,時代的變化往往也會發生差異,作為皇帝獨有的稱呼,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達官貴人,都不敢輕易褻瀆,在那個奴隸制時代,國家也並不像現如今的這樣錯綜複雜,也就是簡單的氏族集合,作為能稱之為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比如商紂王,以及後來神武的周武王,他們就是那一時期的典型代表,那麼商紂王為什麼會把自己稱為“孤”呢?

    按照“孤”本來的字面意思理解

    一般用來形容那些在幼年喪父或者失去母親的孩子,後來經過自己不懈努力,達到了一定的成就,也算得上小有成就的諸侯王,他們對自己的稱呼,如果按照“孤獨”的字面意思來理解,換位思考還是挺能理解“孤”王的心情的。

    或許沒有當過王,我們有沒有當過皇帝,自然就對那種身居高位的情形不能感同身受

    但其實我們可以等同類比,實際生活中,要是我們在某一方面取得極高的成就,或者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鑽研到一定的高度,往往會越走越窄,越來越孤獨,有時候即使自己有重大發現或突破,才發現身邊居然沒有可以分享喜悅的人。

    但身為孤王,我覺得他們的孤獨主要來自於:

    看慣了太多的阿諛奉承,身邊也極少有人說真話,能夠聽懂自己心聲的,幾乎可以說沒有,許多人與自己交好,也是因為自己的權力或者是有求於自己,很難得到別人真實情感的流露,完全成了一個權力結合器,正常人該有的七情六慾,彷彿置若罔聞。

    直到後來的戰國時期,有人自稱為朕,但是當時的朕可不是皇帝的專屬稱呼

    大部分人都可以支撐,楚國偉大的詩人屈原就在詩中自稱為朕,當時也算一種比較平民化的稱呼,更多代表我自己的意思,但是自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表示皇權的至高無上,有別於皇帝與普通民眾,再加上“朕”與“政治”的“政”諧音,所以秦始皇名稱作為始皇帝,也特此這樣稱呼自己,但與此同時,他也不允許天下普通人人再自稱為朕。

    也可能是當時出於過渡期

    儘管秦始皇有著這樣的規定,也可能是為了避嫌,畢竟當時這個稱呼一時半會也是糾正不過來的,秦始皇后來又改回了他自己此前的稱呼,當時6國還沒有統一的時候,各諸侯王都自稱為寡人,一來叫著順口,二來秦始皇統一大秦之後,自然也就沒有其他諸侯王來搶著用這個稱呼了,所以這也就成了秦始皇的專用稱呼。

    至於往後歷朝歷代皇帝都自稱為朕,也就自秦朝之後歷代沿用

    當時的普通民眾有了普遍的共識,這個字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胡亂稱呼了,作為皇帝的專有名詞,再亂叫也會付出生命的代價,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養成習慣,就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了!

    無論是“孤”還是“寡人”?都有點自我嘲諷的味道,也可能後來皇帝覺得這樣稱呼不同,自然也就逐漸改口,感覺還是朕叫著比較舒服!最終達成普遍共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方該給我們看手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