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w3721王建文
-
2 # 有得觀史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當上了皇帝。他擔心他的臣子們也像他那樣攛掇他趙家的皇權,於是採用杯酒釋兵權,奪走了武將們的權力。而且採取重文輕武的用人模式,使得宋朝始終是經濟文化強盛,軍事很弱。軍事弱,一但遇到外部侵略,皇帝就鬧心。意志力強的皇帝還好,意志力弱的皇帝就沒咒唸了。不想當俘虜的皇帝,首先就想起了禪讓。讓別人當替罪羊。如果沒有外因,他們才不禪讓呢!
-
3 # 野狐狸
宋朝皇帝在位時禪讓的有四位,分別是宋徽宗趙佶、宋高宗趙構、宋孝宗趙昚、宋光宗趙惇,前後四位皇帝禪讓,從數量上看,確實不少。但也不能說宋朝皇帝“喜歡”禪讓,其中還是各有緣由的。
四位禪讓者,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名副其實的“禪讓”,禪位者並無他人強迫,純粹出於個人自願,代表人物是宋高宗趙構和宋孝宗趙昚,兩人的禪位應該都有怠於政務、嚮往清閒歲月的思想因素。
紹興三十一年(1161),高宗趙構已經做了34年皇帝。那一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讓好不容易過上安逸生活的趙構再次提心吊膽,甚至一度想逃離臨安。好在有虞允文等大臣挺身而出,加上金國內亂,完顏亮的南侵計劃沒有得逞。趙構自靖康之亂難逃以來,經歷了逃亡生活、軍事政變,擋住了金華人後又猜忌岳飛等武將,後期又提防著權臣秦檜,可以說一路費盡心機。在完顏亮南侵風波過後,56歲的趙構徹底倦怠了這種頻繁應對變故、處理龐雜政務的生活。第二年,趙構就禪位於皇太子趙昚,趙昚就是宋孝宗。
宋孝宗趙昚的禪位多少有學習宋高宗的因素。趙昚在即位初是很有雄心壯志的,大力革新政治,重用主戰派,渴望擊敗金國,恢復北方故土。隆興元年(1163年),趙昚啟動北伐,但是因準備不足而失敗。隆興北伐失敗後,趙昚繼續積蓄實力,渴望重頭再來,但是無奈國內人才凋零,尤其缺乏優秀的戰將。後來,重臣虞允文也去世了,趙昚的雄心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流逝。趙昚其實早有禪位兒子的想法,只是當時太上皇趙構還健在,他覺得還不便禪位。淳熙十四年(1187),趙構崩逝,兩年後,趙昚就禪位於三子趙惇,自己做了太上皇。
第二類是心不甘、情不願的“禪讓”,代表人物是徽宗趙佶和光宗趙惇。
徽宗禪位的背景是宣和七年(1125年)金國大舉入侵,直逼開封。徽宗膽小怕事,急忙把皇位禪讓給了年僅十六歲的長子趙桓(宋欽宗),自己急著跑路了。所以說,他的禪讓應該算形勢所逼加上懦弱無能。如果還能花天酒地享受,徽宗是絕對不肯把皇位這麼早讓出來的。
最不情願讓位的應該算是光宗,徽宗好歹是個人意願,而光宗的禪位純粹是別人替他操辦的。光宗趙惇是南宋第三個皇帝,孝宗的第三子。光宗和父親孝宗因為立儲等事情上有分歧,關係並不和睦。光宗的皇后李鳳娘生性嫉妒,喜歡挑撥離間,導致孝宗光宗父子間的關係更差。同時,光宗自己患有精神性疾病,情緒時好時壞,很無主見,被人稱為“瘋皇”。紹熙五年(1194),孝宗崩逝,光宗作為兒子卻不主持喪禮,這在孝道至上的古代社會,是絕難容忍的行為。在趙汝愚、韓侂冑等人的策劃下,他的兒子趙擴被擁立為皇帝,光宗被迫變成了太上皇,史稱“紹熙內禪”。如此看來,趙惇的禪讓當然談不上“喜歡”二字。
-
4 # 帝國的臉譜
宋朝皇帝的禪讓,也真是一個奇觀,宋徽宗、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父、子、孫、曾孫連續四代,無一例外地把自己的皇位禪讓給了兒子,齊了心似的,著實讓人有些奇怪。
天底下幾乎沒有人不想做皇帝的,沒有人不想做一輩子皇帝,沒有人不想至死還是皇帝。有些人為了當上皇帝,甚至父子反目、兄弟相煎,可見這九五至尊之位對於人們的誘惑,然而,這四位皇帝卻都在自己年紀不大、身體還行的時候,交出了手中的大權,躲一邊休息去了,這裡邊肯定有著諱莫如深的故事。
確實,每一次禪讓,都有著背後的故事。1125年,金軍兵分兩路,南侵宋朝,他們西路軍進攻太原,東路軍進攻燕京,不久,東路軍攻破燕京。由於宋朝軍隊的特點是重內輕外、內緊外鬆,在京城附近的軍隊最強,在周邊地區的軍隊較弱,所以,金兵攻下燕京後,直接南下,如入無人之境,隨即進逼開封,從此,宋朝皇帝就開始禪讓,一個接著一個。
宋徽宗趙佶禪讓,原因是不敢擔當。金兵南侵,開封被圍之時,年紀才43歲的趙佶,看到情況緊急,束手無策,最後竟然把皇位主動讓給自己的兒子趙桓,把兒子推到幕前,讓他去頂,自己藉口敬香還願,向南逃跑了。
宋高宗趙構的禪讓,有著自己的無奈。趙構禪讓時才56歲,也是做事正當年的年紀,而且他當太上皇后,還活了25年,令人費解。趙構這個皇帝當得窩囊,其父宋徽宗、兄宋欽宗被金兵抓走後,他雖然在應天府自立為皇帝,但自當上皇帝的第一天開始,金兵就一路緊追,後來與金人達成“紹興和議”,臨時安頓在臨安。
但是,臨安只是行都,並不是京城,南宋一直沒定過首都,他們心目中的首都一直是汴京,所以,南宋自建立開始,就有一個打回汴京的政治目標,然而,趙構當了多年的皇帝,恢復中原始終只是一個夢,無法付諸實施,故朝野間批評之聲不斷。在這種理想與現實矛盾的交織下,趙構於1162年,以“倦勤”為由,將位禪讓給養子趙昚了。
宋孝宗趙昚禪讓也是一種無奈。趙昚當皇帝后,也曾想振作,他為岳飛平反,重用張浚發動了“隆興北伐”,然而,最後兵敗符離,不得不再次與金人簽訂賣國和約。加上,他當皇帝期間,父親趙構一直高居太上皇,指指點點,動輒得咎,後來他也厭倦了,便將皇位傳給兒子趙惇。
宋光宗趙惇是被迫讓位的。宋光宗精神方面有疾病,加上皇后又是個潑婦,宋孝宗死後,連喪禮都不主持,後來,一幫大臣和太皇太后吳氏聯合起來,將他廢了,將皇位傳給了他的兒子趙擴,是為宋寧宗。
如果要總結宋朝這四位皇帝禪讓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外族的入侵,讓他們對當皇帝視為難事,都不想挑這副重擔,無奈之下,採取禪讓的辦法,來尋求自己的解脫。
-
5 # 歷史課課代表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史中,曾經多次出現了禪讓這種現象,例如漢獻帝劉協禪讓給魏文帝曹丕,魏元帝曹奐禪讓給晉武帝司馬炎,唐高祖李淵把皇位禪讓給兒子李世民,武則天把皇位禪讓給兒子中宗李顯。這些禪讓儘管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但都毫無懸念的含有一些被逼迫的元素在內,那就是讓位者都是不情願的。然而在兩宋時期,卻發生了一連串的內禪事件,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宋朝從宋徽宗開始,接連出現了徽宗禪位於欽宗、高宗禪位於孝宗,孝宗禪位於光宗、光宗禪位於寧宗的四次內禪事件,一個朝代出現如此多的禪讓現象,在中國的歷史上絕對是空前絕後的,是什麼原因導致宋朝皇帝集體辭職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外敵入侵,退位避禍:
宋徽宗禪位於欽宗是在金人大舉南侵、北宋政權岌岌可危的背景下發生的,宋徽宗本欲退位後南逃避禍,沒想到金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亡宋朝,讓徽欽二帝成了俘虜。
二、形勢所迫,被逼退位:
宋高宗讓位於宋孝宗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和宋徽宗一樣的,但是不同的是,當時南宋內部主戰派和主和派鬥爭激烈,主戰派對朝廷的媾和政策嚴重不滿,並且國內為岳飛平反的呼聲越來越響,宋高宗的投降政策越來越不得民心,所以高宗因此讓位於孝宗。當時由於投降派當權,南宋政府對北面咄咄逼人的金國始終採取消極抵抗的政策,而金軍的多次南下讓逃跑皇帝宋高宗膽寒不已,父兄慘死異國他鄉的景象彷彿就在眼前,加之對朝政的倦怠讓他萌生退意。有意思的是,宋高宗退位後又活了二十多年,差一點熬死了宋孝宗,而宋高宗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在太上皇位時間最久的君主。
三、厭倦朝政、身心疲憊:
宋孝宗可謂是南宋第一明君,他上臺後即為岳飛父子平反,整頓軍政,積極準備北伐,後雖失敗但他仍專心理政,南宋因此百姓富與,國家太平,然而高宗的去世,讓他異常悲痛,在服喪結束後,孝宗便禪位於光宗。
四、宮廷政變、群臣逼迫:宋光宗不僅是個昏庸無能的皇帝,而且還是個出了名的妻管嚴和不孝子,沒當幾年皇帝就患上了精神病,至於治國安邦的才能更不可能有了,最後因為孝宗去世後的不孝表現而激怒群臣,被逼退位。
以上就是兩宋諸帝的內禪情況。
回覆列表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還有算有所作為的也統一很多國家,結束很多分裂割據壯態。在文化科學和其它方面都有建樹特別是磁器達到非常新高度。歷史說禪讓,是把皇帝政權從這個家轉讓給另一姓的下家和平轉移。如東漢的劉家政權禪讓給曹家的魏。魏家的曹姓又禪讓司馬家的晉。晉朝的司馬的禪讓宋朝劉家。劉家又讓齊朝的肖家。肖家的又讓給梁朝肖家。梁朝的肖家又讓給陳朝陳家。陳家沒有機會禪讓。機會給隨文帝給滅了國。唐朝以後朱溫建的後梁的朱家,轉到李家的後唐李家,李家又轉後晉石家,石家轉到後漢的劉家。劉家轉讓北周的柴家,柴家才到禪讓宋朝趙家。趙家並沒有轉讓那家。只是有兄弟血脈之間互相交換,都是趙家血脈一致,根本沒有碑讓理由行為。蒙古人忽必烈給滅了國。不是禪讓。禪讓是和平的轉移政權。宋朝北南皇帝沒有做過。說禪讓,是一點不懂歷史亂說。宋朝是趙家接手北周小孩皇帝的大權,是承讓不是禪讓。繼續管理國家。並執行文官管理國家。使國家長久平安很長。如果不是徽宗錯誤地支援遼的叛亂集團勢力,長成金國。並連金滅遼。那會有金國延生,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已的腳。結果友好國家被滅。狼豹犲卻不請自來。黃河以全部土地丟掉,還加上趙家全族作奴隸。只有小趙繞幸跑到江南在建了新政權。禪讓是自已無力管理讓自家的有能力的人去管理。如果中國都是如此,人民要少多少流離失所,多少家破戰亂之苦。可封建地主皇帝就是要一條道走到黑淵。只有被人家推翻才是正途。禪讓就是不行。使中國從制度上阻礙社會發展。會管理的無權管理。不會管理小孩蠢蛋,卻掌握皇權,胡作非為,一次次農民革命把他們打翻在地消滅之後再重新開始。社會財富耗費無窮,民不了生。真得皇帝蠢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