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文白
-
2 # 期市可期
長期股權投資是會計學習內容中,比較難的一章,這一章的學習還關係到後面要學習到的企業合併與合併財務報表相關內容的學習的,所以掌握好這一章就顯得十分重要,這一章學習不好,那麼,以後在學習那兩章知識的時候一定也是受到阻礙的。
這一章的學習與其他章節是有所不同的,理解起來是比較有一定難度的,屬於會計中所謂“高層次性”的知識,所以在深學習時,不要力求速解,心越急,反而會越覺得太難。對於初學者來說,學習一這章,必須先在心理上有所準備,“打持久戰”,學到哪裡不懂了,馬上停止,然後對學習過的知識點,進行思索與總結歸納,不要馬上在開始這一章的學習,過一段時間後,再開始第二次學習,這時你就會發現,比上一次的學習會有很大的理解與進度的。就這樣不斷的學習、休息、再學習、再休息。反覆四到五次後,你就可以徹底的清楚了,這將為你以後學習企業合併與合併報表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的。後面的學習就相對會容易些,
既然你提到了權益法,那我就給你簡單的總結一下吧:
權益法的適用:只適用於兩種,和一種特定的情況,兩類分別是,合營與聯營,也就是具有共同控制的投資和具有重大影響的投資兩類。也就是說,企業的投資在被投資單位有相當的份額,雖然不能一言即定,但是卻是有相當的話語權的,在相當程度上會影響決策的確定與走向的,當然我們通常見到的份額比例,只是一個數字上的表示,這個數字表示,並不是絕對性的條件。而是其是否有話語權,是與有可能影響決策確定,才是最為根本性的條件。
另一種特殊情況,那就是在控制的情況下,在編制合併報表時,最終是要用權益法來核算合併報表的,這一點,你先知識一下就可以了,等以後你學習到,你自然就會明白了,
權益法的初始入賬成本的調整:我們知道除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以外,其他的各類長期股權投資都是以其實際投資出的資產或承擔負債的公允價值為對價,來作為初始投資的成本的。而對於權益法的核算時,其還要在後續計量之時,對其初始投資成本是否需要進行調整作出判斷的。那麼這個判斷的標準就是,“初始投資成本”與“投資所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辯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作比較,如果前者大,那麼說明的商譽,不作調整,內含在投資成本中;如果是後者大,那麼,說明被投資單位給了一定的優惠或者讓步與讓度,這部分差額就得作為一種利得收益,同時將此差額調整增加長期股權投資的入賬價值的。(但是注意,初始投資成本與入賬價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其數值也是不同的)。
後續計量:後續計量的第一步,就是上面所說到的是否調整的問題與相應的處理。之後,就進行了真正我們認為的權益法了。這種核算方法有一個要點,你的記好了,這也是核心所在:所謂權益法,就是以權益為核算的依據,這個權益是誰的權益呢?那就是“被投資單位的所有者權益”,也就是說,被投資單位的所有者權益一變化時,那麼我就該對我長期股權投資進行核算了,他的權益不動,那就與我的長期股權投資就沒有關係了,這就是權益法的核心要點,那麼人家的所有者權益動了,我就按我的持股比例或者份額來計算我相應的比例數額,來調整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的關鍵,就是你得兩眼“盯”住被投資單位的所有者權益,它不動,我不動,它一動,我就跟著動。
-
3 # 糖嘉醋5858
首先,要搞清楚與長期股權投資一章相關的幾個基礎性概念,因為這些概念會涉及到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的確定和後續方法的選擇。
控制(企業合併):一般我們是看持股比例,通常情況下持股比例大於50%的,我們就可以認為形成了控制;當然在判斷時應該遵循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
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這兩個概念是建立在控制或者說企業合併基礎上的,企業合併從參與合併雙方的關係角度來劃分的。如果A與B在合併業務發生之前受同一方或者相同多方最終控制的並且該控制並非暫時性的,那麼AB之間的合併業務就屬於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反之屬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
共同控制:按照合同約定對某項經濟活動共有的控制。合營企業的特點是,合營各方均受到合營合同的限制和約束。
重大影響:對一個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政策有參與決策的權力,但並不能夠控制或者與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這些政策的制定實務中,較為常見的重大影響體現為在被投資單位的董事會或類似權力機構中派有代表,透過在被投資單位生產經營決策制定過程中的發言權實施重大影響。
第二步,我來看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計量問題,也就是要解決初始投資成本的問題。
問題:是企業合併形成的嗎?(關注題中給出的持股比例)
(1)yes(持股比例大於50%)。
再問,雙方之前存在關係嗎?
A.存在,例如:兩者都是第三家公司的子公司。
分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
初始投資成本=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持股比例
B.不存在。常見表述:合併之前,雙方不存在關聯關係。
分類: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
初始投資成本=付出對價資產的公允價值
(2)NO。持股比例小於50%。
分類:企業合併以外的方式(或者:非企業合併)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
初始投資成本=付出對價的公允價值+直接相關稅費。
當然,在初始計量中會涉及到相關稅費的處理。
關於相關費用的處理總結如下:
對於取得長期股權投資過程中發生的審計費、諮詢費、評估費等直接相關費用:
(1)如果是企業合併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上述費用都是計入管理費用的;
(2)如果是企業合併以外的方式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上述費用都是計入初始投資成本的。
以發行權益性證券、債券為對價的,發行權益性證券、債券過程中涉及的佣金手續費依照下列原則處理:
(1)以發行債券方式進行的企業合併,與發行債券相關的佣金、手續費等應計入負債的初始計量金額中。
(2)發行權益性證券作為合併對價的,與所發行權益性證券相關的佣金、手續費等均應自所發行權益性證券的發行收入中扣減,在權益性工具發行有溢價的情況下,自溢價收入中扣除,在權益性證券發行無溢價或溢價金額不足以扣減的情況下,應當衝減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
另外,對價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支付的現金股利作為“應收股利”核算
會計981
+ 關注
接下來就是長期股權投資的分類和後續計量方法的選擇了。
長期股權投資包括四類:(1)對子公司的投資;(2)對聯營企業的投資;(3)對合營企業的投資,以及(4)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共同控制和重大影響、在活躍市場沒有報價的權益性投資。(1)(4)採用成本法核算,(2)(3)採用權益法核算。僅考慮持股比例的話,可以將長期股權投資分類如下。需要說明的是,持股比例只是判斷長期股權投資分類的一個基本標準,並不是唯一標準。例如:甲公司出資500萬元取得乙公司40%的股權,合同約定乙公司董事會2/3的人員由甲公司委派,且其董事會能夠控制被投資單位的經營決策和財務。雖然持股比例小於50%,但是根據實質重於形式的會計資訊質量要求,甲公司能控制乙公司,長期股權投資應採用成本法核算。
投資方和被投資方的關係
持股比例
被投資方
稱謂
投資方核算方法
是否納入合併範圍
控制
大於50%
子公司
成本法
子公司納入合併範圍,編制合併報表時,需調整為權益法核算
重大影響
20%及以上至50%(含50%)
聯營企業
權益法
不納入合併範圍
共同控制
兩方或多方對被投資方持股比例相同
合營企業
權益法
不納入合併範圍
沒有共同控制和重大影響,活躍市場沒有報價
20%以下
成本法
不納入合併範圍
這裡又會涉及一個知識點,那就是長期股權投資和狹義的四類金融資產如何區分。
1、長期股權投資都是股權投資,不涉及債券投資。
2、對於股權投資,只要對被投資單位形成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響的,一律作為長期股權投資核算。
3、對於上表中最後一行中。無控制、無重大影響、無共同控制(三無)的股權投資,看是否有公開報價。
在活躍市場上有報價且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的權益性投資,按交易性金融資產或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來核算(如果是為了短期獲利則作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核算)。
在活躍市場上沒有報價且公允價值能不能夠可靠計量的權益性投資,作為第四類長期股權投資採用成本法核算。
回覆列表
長期股權投資是會計學習過程中必翻的一座山。
這個章節與金融資產聯絡緊密,金融資產又是會計領域裡最特殊的一個會計科目,所以會有一些難度。其實看一眼本章的思維導圖,就能夠比較清晰的理清楚從上到下、從外到內的關係;再把幾個關鍵節點打通,就能夠順暢的梳理清楚長期股權投資的重難點了。中級會計職稱與註冊會計師中長期股權投資的區別主要是在合營安排上,中級會計職稱沒有針對這部分做展開講解。
1、先說按照長投準則核算的範圍。
公司、合營、聯營企業都是適用長期股權投資準則核算的物件,這部分圖上寫的一目瞭然,我不多說。
解釋幾個關鍵詞,同一控制/非同一控制,講的通俗點就是投資方與被投方是不是聽同一個boss的,boss可能個人也可能是個法人。如果說了算的是同一個人/法人,這種投資方與被投資方,誰賺錢都是boss賺,誰賣給誰都沒有真正創造利潤,不過是從boss的一個口袋換到了另一個口袋,之間交易創造的利益潤就是未實現損益。記住了,下面會用到。
只講這兩個吧,按照中級會計職稱的難度來。
2、長投初始投資成本與賬面價值的確定
初始投資成本和入賬價值不是所有時候都一樣的。
初始投資成本是初始確認時需要弄清楚的,一般稅費、相關支出都可以入成本,有兩樣特殊的除外:①是支付價款中包含的對方已宣告未發放的現金股利、②企業合併的時候,花費的中介費用,審計評估那是內耗,要計入管理費用。
入賬價值不等於初始投資成本,且是屬於後續計量裡的概念。非合併時花小錢得超值資產,賬面價值要調高的,同時調高的部分要計入營業外收入。
還有一類入賬價值不等於初始投資成本。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併取得子公司。即使你花100萬買了一個只值1塊錢的公司,入賬也只能是1塊。明白為啥嗎?因為這100萬和1塊錢都是在boss手裡,他犯不著把泡泡吹起來自己糊弄自己個啊。左手有1個億,右手有1塊。左手拿出100萬來給右手換那個1塊錢的公司,右手裡就有了100萬,左手得到了1塊錢的公司。這樣兩隻手裡的錢加起來依舊是1個億零1塊。賬目清晰,boss腦袋清醒。只值1塊錢,這個說法得展開一下。值1塊是對於boss來說的,有可能這個公司相同時點放在市場上賣還不止1塊,也有可能最早boss右手拿到的時候也不低於1塊。因為boss拿到右手時比較早,這些年經過持續經營積累利潤或者產生虧損才變成了1塊。至於多花的錢怎麼處理?用資本公積調整,不夠調的用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按照這個思路想下來,你是不是可以獨立默寫一下會計分錄了。建議你把思維導圖打印出來,然後按照這個理解把會計分錄寫在列印好的紙上,反覆思量。
3、順流交易
成本法核算的,只考慮現金股利對長投賬面價值的影響,而權益法核算的,需要考慮很多方面對長投賬面價值的影響。只能說,大概是錢不控制在自己手裡所以才需要格外謹慎吧。
持股30%時,投資方賣貨給被投資方,投資方利潤表上確認收入(100)結轉成本(80),這已經是不可更改的現實事實,所以當確認被投方的經營成果對長投的影響時,只能透過從其利潤中扣掉已經在利潤表上固化下的未實現利潤,以免重複計算。
假設賣過去的是存貨,還在被投方賬上。則被投方創造的利潤(2000-20)的30%確認為長投的投資收益。因為賣掉的貨,其實有30%是自己賣給了自己,自己家的利潤表是虛高的,含未實現的,需要減去。2000×30%-20×30%。自己家的利潤表上虛高多少,就要減去多少,舉一反三適用於存貨被部分賣出去的情況。
假設賣過去的被當做固定資產,那麼被投方的利潤是偏低的,固定資產虛高導致多計提的折舊要加回去,同時賣方利潤表上虛高的利潤也要在長投的賬面價值上減去。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投資方是一個獨立法律實體,既定的交易不能無理由更改,只能通過後續的長投的權益法核算調整實現體系內的平衡。
4、逆流交易
持股30%時,被投資方賣貨給投資方,投資方資產負債表上就可能會存在沒賣出去的價值虛高的存貨,或者固定資產等。被投方利潤表裡則存在30%是自己賣給自己的產生的虛高的利潤。
同樣,投資方是一個獨立法律實體,既定的交易不能無理由更改,虛高的資產只能通過後續的長投的權益法核算調整實現體系內的平衡。被投方未實現的利潤要減去,如果是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同時自己多計提的折舊、攤銷要加回,以保證整體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