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雍也篇》中,朱子注曰:“中者,無過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禮記*中庸》把中和思想提高到宇宙觀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看來,中庸兩個字絕非字面上理解的那麼簡單?卻是極有深度和撲朔迷離的。作為中國人,你怎樣理解中庸兩個字?
2
回覆列表
  • 1 # 釣魚老童

    《中庸》曾經受過批判,真得一無是處,我小年輕時思想影響頗深。如今一看,它確實有很多的道理,我們人類要和諧相存,就應該走中庸之道,如果大家都讀懂了,人都會走正道,不致於有犯罪邪惡,國家之間也不會互相爭鬥。人心要平衡,也就不會有那麼多貪戀。中庸就象天平上的砝碼,一邊輕了就會倒向另一邊。人如果沒有平衡心就走向極端。認真細讀可以悟出很多道理。口,取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把自已孩子罵過了,批評過了,他就會逆反。我認為當今社會,人很浮燥,應該讀一讀《中庸》。

  • 2 # 龍鎮

    中庸,就是理想向現實的妥協。

    簡單地說,每一個人都有理想。每一種學問,都有理想的終極意義。每一門主義,都有理想的大同世界。比如說,孔子的理想是回到協和萬邦的“先王之世”,聆聽周公的教誨,沐浴和熙的Sunny,享受雍雅的古樂。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農工商,各安其分,過著秩序井然的日子。可是現實離理想很遠。孔子生活的年代,禮崩樂壞,天子失去了權威,諸侯互相攻伐,卿大夫侵襲諸侯的權利。以臣弒君、以下犯上的案例層出不窮,而社會對此已經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在這種情況下,孔子仍然堅持自己的理想,但是又不得不面對現實,所以他會對學生說:“國有道,其言足以興邦;國無道,其默足以容。”換句話說,追求理想,首先要儲存自己。有些話,雖然很有道理,但是在“國無道”的環境下,最好是閉上嘴,不要亂說。

    《論語》記載,陽虎當政的時候,聽說孔子很有學問,想把他招過來給自己辦事。陽虎是什麼人?魯國的朝政,長期以來被“三桓”(簡單地說,就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傳下來的三大家族)把持。陽虎是三桓之一的季孫氏的家臣。在孔子看來,三桓專權,已經是很不正常的了。陽虎作為季孫氏的家臣,不但控制了季孫氏,而且控制了魯國,簡直是大逆不道。孔子對於陽虎的邀請,自然是婉拒。沒想到,陽虎也不生氣,派人給孔子送去一塊豬肉。孔子正好不在家,家裡人便把豬肉收下了。孔子回來,見到那塊誘人的豬肉,立馬轉變了思維,趕緊跑到陽虎家去拜謝。陽虎對孔子說:“空有一身本領卻不為國家服務,稱得上仁嗎?胸懷大志卻不把握機會,稱得上智嗎?”寥寥幾句話,把孔子說得心服口服,第二天就到陽虎家裡上班了。

    《論語》記載的故事,反映了儒家正統的價值觀。對於陽虎這樣一個人,孔子為什麼要接受他的邀請?首先是為了自保。別看陽虎開始客客氣氣,如果孔子總是不搭理他,就不會有這種好事了。其次是面對現實。天下的理想狀態,是上下有序,可是現實已經不是那樣,你一味強調“應該如何如何”,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陽虎既然已經是魯國的實際控制人,各方面表現也還不算差,那便不如借用陽虎的力量,做點有利於魯國的事。說白了,這就是中庸之道。

    我的母校中山大學懷士堂前,刻著中山先生的一句名言:“青年應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中山先生的意思,是青年學生應該有志於為中國的進步而努力,不應該為個人的聲名利祿而操心。我對這句話,有些不同的看法:做大事是理想。可是在當時中國的環境下,如果不做大官,又如何做大事?手裡沒有權力,又如何實現自己的抱負?理想與現實之間,必須搭起一座橋樑。中庸之道,便是這座橋樑。

  • 3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在《中庸》這個名字中,中應讀第四聲,意思是看中,除此而外就讀第一聲,表示平常的命。庸是平常的意思,在這裡專指所有的命中,無論那個人的命中都存在喜怒哀樂的基因,就是吉凶禍福的基因,這些基因要在適宜的環境中才能發酵,在沒有用“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這個”格物“公式預測分類時,每一個人的命都是平常的命,所以叫庸。《中庸》的意思是:一個人經過“格物“後,就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正負能量各是什麼具體物質,這就是孔子說的”知命“,利用有利物質而遠離有害物質就叫中庸,也叫修道。因為正負能量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物質,象有老師教一樣,所以說“修道之謂教“。所以,孔子說:“天之所助者,順也”,“順“就是利用自己的正能量。孔子說:”小人之反中庸也,而小人無忌憚也“,這裡的“小人”是指不懂中庸的所謂文化精英。其他人連文化都沒有,不可能反中庯。

  • 4 # 識小錄

    “中庸二字”,朱熹在《四書章句集註》中引程子之語云: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這句話解釋起來就是,不偏不倚的稱之為中,恆常不變的稱之為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所以我們看這一哲學概念,好像是有著縱向和橫向上兩種維度的含義。中是橫向上的,中強調要允執厥中,比如我們在處理一件事情時,不能過分地偏激,不要往兩邊歪,要採取折中的態度,因為古人認為過猶不及,太過和不夠,都是不好的。因此,中就是在橫向維度上強調要取其中正之道。

    庸是常的意思,常就是不變、不易,是從縱向這個維度上,認為要恆久地維持中正之道。

    其實《中庸》這一篇在宋代以前只是《禮記》中的一篇而已,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位,到了宋代,由於二程和朱熹的推崇,四書之學的建立,《中庸》的地位便一躍而成為儒家最高等級的經典行列了。之所以要特重《中庸》這一篇,據朱熹說:“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這也足以代表宋人對此篇價值的認識,即《中庸》講孔門心法,這完全就恰中了唐宋時人需要從儒家經典中尋找心性之說以應對佛家心性學說的訴求。

    如果剝離開宋人賦予“中庸”二字的那些無比複雜的哲學內涵,單純地來看這兩個字的含義,私以為就是在講,做人要允執厥中,不能太過偏激,過猶不及。正如孔子說他自己過了七十就“隨心所欲不逾矩”,這個中庸二字,就是“不逾矩”。

  • 5 # 布衣閒人10

    關於“中庸”這一概念的含義,先賢們已經作了解釋。孔子把“中庸” 解釋為“中立不倚”、“執兩用中”、“過猶不及”。北宋思想家程顥、程頤則解釋為“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思想家朱熹在《四書章句集註》中則這樣解釋道:“中者,就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孔子的孫子子思專門寫了《中庸》,全面闡述了“中庸”思想。

    “中庸”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之一。

    那麼,“中庸”的實質是什麼呢?孔子說:“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論語•雍也第六》)可見,孔子是把“中庸”作為最高道德規範加以肯定的。《禮記•中庸》說:“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奉守“中庸”,就是有道德的君子,反中庸,就是沒有道德的小人。有道德——才是“中庸”的實質。

    所以,“中庸”之道就是教育人們進行自我修養,透過自我修養,使人們都成為具有道德理想的人,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聖的崇高境界,從而使人們共同創造“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世界。

    孔子說,“中庸”之德,“民鮮久矣”。意思是說,“中庸”這種高尚的道德缺乏很久了。所以,魯迅解釋說:“然則聖人為什麼大呼'中庸'呢?曰:這正是因為大家並不中庸的緣故”。

    那麼,怎樣做才附合“中庸”呢?做事公平公道,就附合“中庸”,如陳平(漢劉邦的謀士)分肉就是例證。一次,村子裡殺了豬,請陳平給大家分肉,分得非常公平,人們非常滿意。長者說,陳平公平分肉,說明陳平有當宰相的品格和資質。陳平分肉所體現的就是“中庸”。再如,“利不十,不變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用兵上的“奇正”等等,都深刻地體現出了恪守“中庸”的思想原則。

    在當下,對人對事公平公正,處理問題拿揑得恰到好處,就是“中庸”。凡事處理的得當,就證明掌握了“中庸”之道,就是有道德的人。

    僅供參考。

  • 6 # 鄭秦雲

    朱熹先生大約是俄華人,是天下一等一的囉哩囉嗦夫先生,這位被拱稱儒家三聖的夫子,讀他的書如行走在雲裡霧裡,聽他講話如十里之外聽蚊子啍唱。就這廝,我在納悶,他是怎麼鼓搗得成億的中越韓婦女一千多年來纏小腳。我竟沒有耐心讀完他關於中庸兩字的解釋。我把長話來說短,我把彎話來取直:中者:四顧不沾,不偏不倚;庸者,不移不動,位置固定。保持一種絕對的長方體中心位置,謂之中庸。他用中庸之道,嚴格地規範了習武之人的各種行為,自毀長城,使宋朝之後的漢族民眾飽受騎射族的欺凌。他用中庸之道完善封建禮儀,使婦女壓在最底層。一句話,中庸之道,不是什麼好玩意兒,朱熹大約是儒家中最壞的一個人。今日聲討批兩宋,首擊朱熹假道統。

    咸陽人

  • 7 # 興文192025802

    對於博大精的那些漢字,必須要知道它的造字法才能知道它那如大海浩瀚的內容,中字也是博大精深的一個漢,有人老總出一萬元人民幣獎勵能說出中字的造字法的人,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7賽季中超聯賽落下帷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