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清朝經過順治、康熙、雍正三代統治,王朝漸穩,乾隆居然還要實行文字獄禁錮文人的思想,多達130多起!
15
回覆列表
  • 1 # 草木非衣心

    突然想到一句話:所謂的成長,就是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人。

    據郭成康和林鐵均老師著的《清朝文字獄》一書統計,乾隆一朝一共發生130多起文字獄。而他爺爺和爸爸兩朝加起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也只發生了約30起。為什麼乾隆朝文字獄之多古今罕見?有三個角度幫助我們思考這個問題:

    乾隆個人統治思想發生轉變

    閱讀乾隆朝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這130多起文字獄全都發生在乾隆十六年以後。

    從乾隆即位(1736年)到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是比較開明的統治者。他曾目睹父親雍正發動的多場大型文字獄,比如呂留良案和查嗣庭案等等。他從心底裡對父親這種殘酷的做法持否定態度,所以一上臺便赦免了因文字獄獲罪的眾多涉案人員,甚至是"案犯主謀"的親屬。一時間,天下讀書人歡欣鼓舞,文風大盛,對乾隆帝的恩政也是感恩戴德。大清朝的文學創造也在這個時間達到鼎盛,據推測曹雪芹的《紅樓夢》就是在這個時間開始創作的。

    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文風鼎盛的大清朝也僅僅持續了十六年而已。乾隆十六年七月,雲貴總督碩色報告乾隆,發現民間傳抄託名朝廷大員的"奏稿"。

    該"奏稿"批評乾隆失德,有"五不解,十大過"。乾隆本以為只是幾個人表達現實不滿,藉機攻擊朝廷,並未對於此投入太大的精力。

    誰知不僅貴州查出"奏稿",全國其他省份也相繼報告出現類似奏稿,而且越編越誇張,內容也越來越觸及到乾隆的底線。

    隨後的兩年間,憤怒的乾隆將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對"奏稿"案的查抄。本身寬容大度的皇帝,感到無限的委屈,為什麼如此勤政愛民,兢兢業業的自己還要背上這樣惡毒的罵名。他發瘋般關注該案,甚至一日連下數道聖旨,發誓將案犯緝拿歸案,千刀萬剮。全國各級官員都被動員起來,數千人被捕入獄。可當年沒有網警,究竟誰是主謀,早已說不清楚,乾隆在一團亂麻的案情中,只好草草結案,殺了兩個低階武官了事。

    這次事件對乾隆影響極大,直接導致乾隆施政綱領開始發生轉變。因為沒有抓到主謀,他將憤怒轉移到自己統治的底層老百姓。他以為只要"愛民如子"施仁政,天下百姓就感念他的皇皇聖恩,誰知道老百姓反而不知感恩,毫無半點"恩愛"之心。尤其是那些誤導老百姓,仗著自己讀幾本書,大肆批評朝政的底層文人,一定要"重點關照"。

    二是清朝中期人口增長過快,社會壓力矛盾巨大

    乾隆朝的盛世只是皇帝的新衣。到了乾隆時期,由於糧食產量的提高,人口激增。雖然糧食總產量屢創歷史新高,但是人均卻是低的可怕。乾隆朝人均糧食佔有量僅約為明朝人均佔有量的65%。

    吃不飽飯,不僅會引發盜竊、搶劫、買賣人口等危害社會治安的案件,更會引發流民、起義等直接威脅到大清王朝政治安全和國家穩定的危機。

    同時,老百姓為了發洩對於現實的不滿,也為了相互抱團取暖,民間宗教和結社活動瘋狂起來。乾隆二十年以前,只可從史料中找到十幾個左右的秘密宗教或者結社,但是乾隆二十一年後,這一數字增加到200種左右。

    面對社會的動盪因素,為了維護統治安全,文字獄就成了乾隆對於民間底層管控和文化管束的必要手段。

    三是美化滿清歷史

    滿清統治者心中有一個永遠無法彌合的尷尬,那就是異族統治中原,少數人統治多數人。

    明亡清興的歷史充滿了老百姓被滿清鐵騎屠殺的鮮血。仇恨並未隨著時間的而徹底泯滅,乾隆也知道自己祖先罪孽深重,可他不能否定滿清入關的政治合法性,也不能過分激化滿漢間的矛盾。

    所以,毀掉證據吧,只要毀掉證據,沒人會記得。

    為大興"文治",從乾隆三十八年開始,編修《四庫全書》轟轟烈烈的展開。編書也是禁書。剛開始乾隆還假惺惺鼓勵各地上書,為這項大工程貢獻古籍善本。最後直接要求各地方官員親自前往藏書家的家裡,查抄不應留之書。什麼書不應該留呢?恐怕這個尺度就很難把握了。

    乾隆三十九年開始,乾隆對銷燬證據的熱愛達到變態到成都。紫禁城的焚燒爐晝夜不停燃燒著海量珍貴圖書,以及一個民族長久的記憶。

    發動文字獄,就要承受文字獄本身所帶來的慣性。乾隆統治時期,從一個小道訊息引發冤假錯案,到最後變成波及文化傳承的浩劫,整個社會的文化風氣受到空前打擊,造成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無法彌補的傷害。

    不知道,80歲的乾隆坐在龍椅上是否還能看到30歲的自己。

    *以上答案,參考了張宏傑老師所著《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一書,特此說明。

  • 2 # 愛心大哥671

    應該是為了滿清的長治久安。一些不利統治階級統治的言論是不應該自由的,該嚴禁。大清國主要是滿族人是少數人統治大多人(主要是漢族人)中華的文化思想滲透力強,它的宣傳和傳播靠的是文字和言論,文字更能突顯它的重要性,即時效性 ,準確性。言論和文字在民間有很強的活力,所以作為統治者,很在意文化思想的傳播作用。要想有效統治,除了強力壓服,還要打垮人們的反抗的思想和意志。思想和意志是意識形態的東西,它主要表現的主要是思想語言。嚴禁人們的言論和文字傳播,從某種意義上講就壓制或者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和意志表達……

    滿清的統治者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自己更穩更長久的統治,它不是為了利民而是愚民。

    關於這一點不容多疑……

  • 3 # 信敏498

    文字嶽有個定義:是指舊時代統治者蓄意從文人作品中,斷章摘句,羅織罪名進行迫害的措施。一般都是針對文人,鎮壓迫害文人,以達到殺一儆百的政治效應。文字嶽起於何時?不敢妄議。但是明太祖朱元璋搞文字嶽是肯定的。他幼年當過和尚,一朝稱帝,怕人輕視他出身卑微,他在一切奏章文表中,一見到“僧”,“光”及其同音字,即將作者誅殺。清朝入關之後,沿襲這一苛政,康熙,雍正,乾隆皇帝文字嶽更為大興。其中尤以乾隆這位看似文溫爾雅之君,更為殘酷無仁。我曾在翻閱資料時,偶見一本記述乾隆文字嶽的史實。看了以後毛骨悚然。其中一例為一作者文中,有“奈何濁 清不分?”之句。乾隆閱後大怒,批示定罪杖斃,理由是:竟敢將一濁字置於大清之上!看了之後,我對乾隆的原有的一些好感消失得無影無蹤,留下的是青面獠牙的暴君身影。他的暴行太多,可以查詢清史。至於民間傳說寫“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被殺的,我以為是可信的。龔自珍在他《詠史》詩中有“避席畏聞文字嶽,著書都為稻梁謀”之句。文人為了混口飯吃,才寫些東西,誰聽到文字嶽都會色變的。

  • 4 # 清峰徐來89

    各位同仁說的都很不錯,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統治者為什麼要搞文字獄,首先就是為他們的統治需要來服務的,真可謂一己之私,竟不顧生靈塗炭,濫殺無辜。秦始皇焚書坑儒,不知燒燬了多少我們聽都未曾聽到的書籍,就更別說見過了,又是殘害了多少無辜的百姓,其罪當誅。而實際上每一次的文字獄,就揭示了社會要退步一次,因為愚昧的思想和理論佔據了上風。

    尤其到了少數民族執政時期,因為其是少數人民統治大部分的漢民族,其自身力量本身就是薄弱的,所以就更擔心威脅自己統治的危險言論出現。清朝尤甚,康熙雍正年間就屢見不鮮,到了乾隆更是達到頂峰。

    因為乾隆本身就是個愛顧弄風雅之人,一生寫了二萬多首詩,沒一個能膾炙人口,還大言不慚自詡翰林皇帝,其臉我著實夠厚的。自以為有了點墨水,就去書籍裡面挑骨頭撿刺,就愛聯想,胡亂猜疑,以致於害得多少個家庭家破人亡,自己仍是引以為豪。

    但即便是如此,好大喜功的乾隆仍擺脫不掉各地的農民起義四起,及至乾隆晚年,清王朝已時日落西山,逐漸走向了沒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天啟年間詭異的王恭廠大爆炸,是否真是大明王朝的喪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