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作“二選一”的回答,因為“保護起來研究”和“讓更多遊客體驗”並非對立。畢竟全封閉式的“保護起來研究”並不現實,不加限制的“讓更多遊客體驗”也沒有可操作性。
莫高窟現在的遊覽方式是:網路實名預約+每日接待遊客人數設上限+參觀實體洞窟前必須先參觀數字洞窟+參觀實體洞窟的數量設上限+參觀實體洞窟的時間設上限。具體的講,就是你必須先預約,預約了不一定輪到,輪到了不能直接去洞窟,到了洞窟只能看指定的幾個,看這幾個洞窟的時間也不能太久。
扎心吧?不過,我還是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方案。
首先,莫高窟作為珍貴的歷史遺產,它不可能不對公眾開放,也不應該孤芳自賞,紛至沓來的全世界遊客和與日俱增的媒體曝光度,恰恰是敦煌文化得以發揚光大的第一動力,門票和周邊紀念品的收入也能為相關研究保證一定的經濟基礎。
其二,莫高窟洞窟環境狹小、文物材質脆弱、地質病害頻發,尤其是洞窟內的歷代壁畫,它們在歷史上已經遭受過嚴重的破壞,雖說劫後餘生,也畢竟是久病之身,要知道壁畫對溫度、溼度、二氧化碳、灰塵等微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稍有不慎,就會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
其三,雖說莫高窟是一處佔地面積非常大的景區,接待能力並不低,然而整個景區卻是由一處處體量極小的洞窟串聯而成,任意一個洞窟的遊客承載力都極為有限,這就為景區的遊覽方式帶來挑戰,必須採用某種科學的模式,讓遊客有序可控的參觀實物,不至於遠道而來,抱憾而歸。
以上,都決定了莫高窟必須對遊客進行精準的時間控制和空間引導,既要防止長時間逗留,也要避免區域性扎堆。目前的折中方案,正是對保護研究和遊覽體驗的最大兼顧。
很難作“二選一”的回答,因為“保護起來研究”和“讓更多遊客體驗”並非對立。畢竟全封閉式的“保護起來研究”並不現實,不加限制的“讓更多遊客體驗”也沒有可操作性。
莫高窟現在的遊覽方式是:網路實名預約+每日接待遊客人數設上限+參觀實體洞窟前必須先參觀數字洞窟+參觀實體洞窟的數量設上限+參觀實體洞窟的時間設上限。具體的講,就是你必須先預約,預約了不一定輪到,輪到了不能直接去洞窟,到了洞窟只能看指定的幾個,看這幾個洞窟的時間也不能太久。
扎心吧?不過,我還是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方案。
首先,莫高窟作為珍貴的歷史遺產,它不可能不對公眾開放,也不應該孤芳自賞,紛至沓來的全世界遊客和與日俱增的媒體曝光度,恰恰是敦煌文化得以發揚光大的第一動力,門票和周邊紀念品的收入也能為相關研究保證一定的經濟基礎。
其二,莫高窟洞窟環境狹小、文物材質脆弱、地質病害頻發,尤其是洞窟內的歷代壁畫,它們在歷史上已經遭受過嚴重的破壞,雖說劫後餘生,也畢竟是久病之身,要知道壁畫對溫度、溼度、二氧化碳、灰塵等微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稍有不慎,就會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
其三,雖說莫高窟是一處佔地面積非常大的景區,接待能力並不低,然而整個景區卻是由一處處體量極小的洞窟串聯而成,任意一個洞窟的遊客承載力都極為有限,這就為景區的遊覽方式帶來挑戰,必須採用某種科學的模式,讓遊客有序可控的參觀實物,不至於遠道而來,抱憾而歸。
以上,都決定了莫高窟必須對遊客進行精準的時間控制和空間引導,既要防止長時間逗留,也要避免區域性扎堆。目前的折中方案,正是對保護研究和遊覽體驗的最大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