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每當那裡痛時,總喜歡用手去捂住,這樣是不是真的有助於緩解疼痛呢!
3
回覆列表
  • 1 # 文藝吃貨獸醫

    其實用手捂住疼痛的部位止痛這種方法是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做壓迫止痛法。

    相傳壓迫止痛法的原理是擠壓了神經,導致神經的痛覺傳遞中斷,所以就感覺不到那麼痛。但是,作為一個稍微學過幾年生物的人來說,這種說法未免有點扯淡!

    神經間透過遞質傳播神經衝動,神經纖維是依靠電位傳遞神經衝動,要用壓迫的方式阻止神經傳遞,就像要徒手掐電線讓電不能透過一般。當然,電線掐斷的時候電確實就過不了了。

    至於壓迫止痛法的原理,個人覺得應該是自我安慰,或者是壓迫時產生的觸覺影響了痛覺。

    以上回答並無科學依據……

  • 2 # 穿插游擊隊

    首先,觸控(也就是用手捂住)和疼痛都是我們感覺系統的一部分,為我們的大腦提供自身和外界的資訊。感覺神經包含觸覺纖維和痛覺纖維,撫摸痛處增加了觸覺纖維向中樞神經系統的輸入,從而抑制了痛覺纖維的輸入,人也就感覺疼痛減輕。

    這個現象發現了很久,早在1965年就有學者提出了閘門控制假說來解釋這個現象——粗 (A) 纖維和細 (C) 纖維同時與上行傳遞細胞 (T細胞) 和后角II層細胞 (SG細胞) 形成突觸聯絡。當A纖維興奮後, 啟用SG細胞, 進而對T細胞產生突觸前抑制, 閘門關閉;C纖維興奮後, 抑制SG細胞, 失去對T細胞的突觸前抑制, 閘門開放, 痛覺資訊上傳。其中下圖的“+”指興奮,"-"表示抑制。上述這些說人話就是痛覺因觸覺而減輕。

    還有一種特異性學說 (Specificity Theory of Pain) :該學說認為每種軀體感覺都存在特異性的通路, 即非傷害性機械刺激作用於低閾值機械性感受器, 透過特定的傳入纖維進而作用於脊髓或者腦幹的“機械感受性”二級神經元, 這些二級神經元進一步投射到更高階的“機械感受性”腦區。同理, 傷害性刺激作用於傷害性感受器, 透過痛覺纖維進一步投射到更高階的“疼痛”中樞。

    事實上,人們對於疼痛的探索已久,這些假說也經過一部分證實,但是也面臨著許多的質疑,目前尚未有一種假說能徹底闡明疼痛機制。或許被打之後想減輕疼痛不如去吸貓,或者去捶你身邊的男朋友。

  • 3 # 鉑桐疼痛

    發生疼痛時,感覺是透過神經傳導的,感覺神經包含觸覺纖維和痛覺纖維,有手去捂住,抑制了痛覺纖維的輸入,讓人感覺疼痛減輕。

    另外,人體對痛覺資訊除了疼痛發生的位置和程度,還有是對於疼痛的不愉快感受,捂住疼痛處更多的可能是減輕這種不愉快的感受。

    撫摸的意義可能在於讓人認識到自己的完整存在。這個理解起來有點複雜。我們有一種經典錯覺,一隻手指放冷水裡,另一隻手指放熱水裡,會感覺到熱水裡的手指很燙,熱水的溫度高點會感覺到灼痛。

    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將受試者兩隻手的食指和無名指放在冷水裡,中指放在熱水裡,這時兩隻中指都感覺到灼痛。這時如果將兩隻手拿出,並讓兩邊的三根手指互相觸控(中指對中指,食指對無名指,無名指對食指),中指的灼痛感會減少64%。而任何一根手指不接觸,或者一隻手去接觸其他人的手,都不會減輕灼痛感。這個實驗驗證了我們腦內有一個“人體地圖”,可能不同腦區對應著身體不同部位的感知,這種感知的完整性和連貫性會減弱身體的疼痛,而手掌和痛處的充分接觸可能提供了感知的完整性,從而減輕痛苦。

    但是,一些中樞性疼痛,比如痛風、腫瘤等損傷中樞神經系統之後引發的疼痛,還有的是周圍神經性燒傷或偏頭痛等,都屬於越碰越疼的型別。對於慢性疼痛而言,捂著的效果並沒有急性疼痛中那麼大,而更多地需要情緒和藥物因素來緩解。

    其實,源自於中國的推拿療法,就是在這種應激反射下產生的。

    早期的人類在野外打獵為生,在和野外動物鬥爭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

    原始社會時期,當受傷或者疼痛出現,人們自然地用手去撫摸、按壓、揉動,從而緩解了腫痛。

    另外,用石片等刮擦某些部位能緩解一些特定的病痛。在長期的認識實踐過程中,按摩逐漸從無意識的偶然動作演變成為人們自由運用的系統的治療方法。

    秦漢時期

    出現了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典--《黃帝內經》,《素問》9篇論及推拿按摩,《靈樞》5篇論述。指出了經絡不通,氣血不通,人體中的某個部位就會出現疾患,可用按摩的方法疏通經絡氣血治療。《黃帝內經》中曾有按摩工具的記載,“圓針”,既用於針灸,也用於按摩,常配合使用。

    秦漢時期,按摩已經成為人民醫療上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根據《漢書.藝文志》記載,中國第一部按摩專著《皇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在此時期問世。

    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開始形成推拿與導引、外用藥物配合應用的方法,出現膏摩、火灸。名醫華佗曰:“傷寒得始,一日在面板,在膏摩火灸即愈。”他還根據虎、鹿、熊、猿、鶴的動作,創造了最早的按摩導引術--五禽戲。

    魏、晉、隋、唐時期

    設有按摩科,又相應建立了醫政。有按摩博士、按摩師、按摩工、按摩生等職務。此時有按摩專著問世,如《按摩導引經十卷》。、《千金要方》雲“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滷上及足心,甚逼風寒。”;《唐六典》曰:“按摩可除八疾,‘風、寒、暑、溼、飢、飽、勞、逸’”。在這一時期,已經基本上形成了系統的按摩療法。

    到了近現代,隨著西方解剖學的發展,國外對於疼痛的認知也越來越深入,出現了徒手治療,物理治療,運動治療等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一次8號到16號冷戰,才幾天又開始冷戰了,他是想分手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