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爾雅休養札記

    一位在集中營裡倖存的中學校長請求所有的老師:“請幫助我們的學生成為具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絕不可以製造出學識淵博的怪物,多才多藝的心理變態狂,讀、寫、算只有在能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時候才具有重要性。”

    打賞直播、充值遊戲、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犯罪,現在孩子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可家長們還沒有足夠重視,總感覺我的孩子很乖、學習很好,這樣就夠了。

    其實,當心理問題突然爆發的時候,孩子身上隱藏的性格基因,以及心中隱忍的東西,已經存在很久很久了,如果家長能夠及早發現並重視再加以正確引導,便能防患於未然。

    心理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真正決定命運。即使你的孩子十分優秀,但內心卻千瘡百孔,恐怕最後帶給你的肯定只有傷痛。

    孩子心理問題的表現過分內向

    內向並不是壞事,重點在於“過分”。這是由於孩子的性格過度平和或過度完美,從而產生嚴重的自卑感,而且自尊心非常強。

    當父母給予孩子的學習壓力過大,或者碰觸了孩子的心理雷區,就會產生早期的這種性格創傷,為以後的心理問題埋下炸彈。

    過分敏感

    孩子很容易生氣、很容易哭,甚至一句對大家來說很平常的話,他就會產生情緒變化。

    對於活潑型性格的孩子,父母經常指責,或者經常表達“如果你做得不對,我就不愛你”,就會很容易導致這種狀況。

    他們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喜歡取悅別人,以別人的開心為開心。這類孩子活得小心翼翼,甚至失去了自我。

    過分對抗

    你說什麼,他懟什麼;你要求幹什麼,他偏不幹什麼。這類孩子很容易成為問題少年,甚至會釀成大錯。

    這一方面是溝通不暢的問題,另一方面就是孩子性格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原生家庭中父母不和諧的關係造成的,特別是父親人格的不健全。

    過分懶散

    孩子幹什麼都沒有激情,懶懶散散,不想奮鬥,整天很喪,甚至沒有夢想。

    這種過早佛系的表現是很危險的,試想一下,一個缺乏夢想的人將來會成為什麼樣子。

    過分表現

    這類孩子特別熱衷於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渴望獲取他人的關注和讚賞。他們沒有更多的心思去讀書或做事,喜歡做白日夢,做些不接地氣的事情。

    如果有一天他失去了眾人的關注,那麼他就會感覺人生黯淡無光,生活無趣,從而一蹶不振。

    過分早熟

    現在孩子的認知大都很早熟,但如果孩子在裝扮、情感、兩性等方面過分早熟,出現不符合年齡特徵的心理行為,很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規避和引導孩子心理問題堵上原生家庭的黑洞

    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父母的反應或結果。家庭撫養不僅僅是物質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撫養。

    父母在性格上不要複製各自原生家庭的黑洞,不要讓自己成為自己最討厭的樣子,讓孩子重演原生家庭的悲劇,要用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做好心理教育。

    扮演好父母各自的角色

    猶太人有一句俗語:“父親塑造孩子的大腦,母親塑造孩子的靈魂。”

    母親的角色是溫柔,給予孩子安全感,塑造孩子的性格、語言、情緒和行為等方面;

    父親的角色是力量,給予孩子方向感,讓孩子學會堅強、勇敢和規則,心理上產生強大的自信。

    如果家庭中父親和母親的角色錯位,如“虎媽貓爸”,或者父母中有一方的角色缺失,就會給孩子的性格形成造成混亂,進而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給予足夠的陪伴和尊重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金錢、不是佳餚、不是玩具,而是陪伴。與其以給孩子掙錢的理由拼命工作,不如留出時間陪伴孩子,用親情滋養孩子的心。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有自己思想和人格,他們需要被理解、被尊重。如果父母一味粗暴地指責、阻止、強制,只會換來孩子更強烈的對抗。

    父母要做好的事情就是換位思考,瞭解孩子的心理,平等地溝通,充分地尊重孩子的想法。

    一個人,只有從小感受快樂,才會擁有健康Sunny的心態;只有從小被溫情滋養,才會善待別人;只有從小被尊重,才會尊重他人的權利和生命。

  • 2 # ZQ愛牙者

    首先要拿自己的一些時間留給孩子,還是是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父母的愛。與孩子多溝通交流,像朋友一樣,而不是要求孩子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要去了解她們,指引她們向正確的方向走,不要否決她們的想法。

  • 3 # 使用者伍賢主

    這個問題必須分階段理解:

    0一3個月嬰兒時期,孩子是用感官來生活的,餓了就吃奶,渴了就喝水,拉屎拉尿都需要父母幫助整理…這時期母親必須給與孩子無私的愛,父母必須負全責。

    4個月一16個月,嬰幼兒時期,孩子慢慢學會爬行,說話,走路,這時媽媽要給與孩子足夠安全感,不要讓孩子產生焦慮與恐懼。

    16個月一2歲,這幼兒期,孩子非常會依賴父母,通常又非常獨立,這時父母不能溺愛,要讓孩子知道對自己行為負責任,為自己失誤承擔後果,如走路摔倒了讓孩子自己爬起來,父母特別注意孩子的安全。

    3一6歲,孩子自我意識培養期,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喜歡探索,喜歡錶現自我…這時期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自理,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多嘗試做家務,到小區玩…父母絕不能剝奪孩子鍛鍊的機會。

    6一12歲,孩子進入了小學階段,教導孩子在學校廣交朋友,讀好書,培養孩子良好的興趣愛好,讓孩子每天自信,Sunny的生活。

    12一18歲,孩子進入初中階段,孩子已進入青春期,性格敏感,叛逆心強,父母就正確處理孩子情感問題,真正關心孩子的需求,給與孩子正確的指導,言傳身教跟孩子一起成長。

    18歲以後,就讓孩子明白:需要自己給自己補充心理營養,為自己的生命負責,無條件接納自己,照顧好自己。學會說話,做人,辦事。

  • 4 # 沙塵炮PaPa

    我是多接觸、擅觀察、要理解 、會變通了解孩子心理需要的。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1歲孩子一看二聽三抬頭,四撐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扶站,十學扶走捏小物,一歲說話會邁步。一歲基本是父母“斷臂”的節奏。大多情況孩子只懂哭來表達需要,適時的擁抱減少孩子日後因為缺愛而導致犯罪。不要吝嗇親密關愛,盡情擁抱你的孩子吧。第二點我要說的是“吮手指”。孩子什麼都會往嘴裡塞的,這是孩子用嘴感受這世界,無妨,衛生安全前提下吃得安心就可以了,小孩會更聰明的。有時候我還讓他咬我呢,錐心的痛有木有?因此孩子八月長出了四個牙齒就斷奶了。能母乳2歲的都是神級媽媽。

    2歲 天使變成魔鬼 一哭二鬧三上吊

    自我獨立意識形成 總說“不”、“我的” 不愛分享

    空間敏感期到來亂扔東西感知世界

    審美要求或者用具必須完整

    這時期孩子模仿能力很強的。我在做家務時,分分鐘給搶來幹,說要自己來,碰都不給碰。吃東西和玩玩具最常說的是:“哥哥的,弟弟不許動”。不管是搶著單幹還是強烈的佔有慾,都提現了獨立自我的需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會越來越有想法的。

    透過扔,孩子感知到了空間感,強烈的好奇心讓孩子不斷探索重複動作,莫生氣,一起收拾就好了。滿足孩子好奇心需要,適當的引導,往往讓孩子學有所成。

    至於孩子的審美,這個時期的孩子似乎都成為了完美主義者,大人真的會心煩的。不信請看:“媽媽坐這裡的,爸爸不要坐”、“怎麼少了一個碗?這個碗喝湯的”、“碗裡的飯沒填平,加這邊啊”“我要大的香菇,不要小的”,崩潰了沒?跌倒了沒?還能好好吃飯嗎?孩子會發現出很多細微的差別,這種審美的差別要理解,要適當的幫助,破壞了孩子審美的需要意味著破壞兒童道德的形成,因為道德是因為審美而建構和形成的。

    3歲到4歲 喜歡模仿大人說話,喜歡詛咒,成人反應越強烈,越喜歡說

    剪、貼、塗—真正有意識地使用工具 甚至亂塗亂畫

    不斷追問“為什麼”

    一對一交換食物玩具

    現在的孩子真的很會使用“強有力”的詞,“臭屁”“小屁孩”“臭老師”“臭爸爸媽媽都是小孩常說的。大人越吃驚,小孩越起勁,哥表示深受其害,保證以後不說粗言穢語了。

    剪、貼、塗這種藝術創作的心理需要也恐怖。孩子把家牆面當成了畫板,自己任何身體部位當成了畫紙,真的一團糟,所以我都給小孩買好了彩筆、剪紙 、畫板等工具,讓他在桌子上完成創作。我也試過拿尿片紙皮蓋個房子給亂塗亂畫。搞藝術的真耗材!

    這個時期的小孩總愛打破砂鍋問到底,註定要家長成為百科全書耐心解答。滿足小孩好奇心的需要,也讓我增長了見識。

    孩子懂得了分享,會交換東西,小孩用玩具換對方的一片樹葉也正常不過,畢竟孩子不懂價值這事。社交的需要,讓孩子改善了人際關係。家長的引導也讓孩子懂得等價交換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內馬爾向巴薩索要4360萬歐元賠償金未果,現在還要倒貼670萬歐元,今夏他還能迴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