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科論普
-
2 # 白雲間25
其次我們討論“科學”,自我們的祖先第一次認識並使用工具開始,在進化的路上走出了最重要的一步,同時也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自此人類意識自帶“科學”屬性。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始終伴隨著進步,競爭和戰爭,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的兩顆原子彈的爆炸,讓全世界的人類如夢方醒,科學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如今科普深入人心,“科學”屬性全面凸顯,人類已經自覺或不自覺的走在以科學為翅膀的進化道路上。或許我們可以這樣定義“科學”:科學是以意識為引導,實證為基礎,集全體智慧與資源為助力,去發現和運用客觀規律,以達全體進化的一種有意識行為。
最後,人類在科學的道路上是統一的,讓我們為自己也為將來出一份力,不懂沒關係,可以先從認知開始,仔細觀察身邊事物,你會發現很多有趣的東西,有意思吧?繼續深入,還會有驚喜哦!
首先,不敢苟同這個觀點。
什麼是科學呢?
它是關於發現發明創造實踐的學問,它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在一箇舊的,密切相關的意思,“科學”還指可合理解釋,並可靠地應用型知識的主體本身。
可以說科學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當然目前還有很多科學尚未解答的問題,比如宇宙起源於大爆炸嗎?在大爆炸發生之前什麼樣子等等。雖然這些問題有待於科學去解答,但是這不等同於偽科學。
從這一點上來說,科學是硬科學(hard science),大概就是我們所說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吧。而社會科學似乎並沒有被包含在上述科學當中,雖然隨著形勢的發展社會科學的普及也被納入到科普當中。但是另外一個問題,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科學有時候會變成形容詞,我們常常會聽到“這不科學”的說法,科學這個詞越來越口語化;同時科學原本是求真,求實的,但是有些時候科學卻被用來求美。
當然,在討論科學的時候可能還涉及到認識論的問題。認識論源於確定的知識、科學(certain knowledge, science)以及話語(discourse)。用大白話說,認識論處理的是一系列科學學科的基本問題。在古代哲學中,觀點指的是不確定的知識。所以關於流言的問題就變成了什麼是科學與什麼不是科學之間的劃界問題,或者說是把科學與偽科學及宗教區別開來的困難問題。那麼事實(truth)更接近科學還是更接近人們所信任的?我們如何獲得科學的事實?科學事實可以在科學共同體大部分人認同的基礎上實現嗎?
正如上文所說,硬科學之外的內容似乎並沒有被列入科學的範疇。對偽科學很有研究的申振鈺在主編的《偽科學曝光》中認為:我們把那些不滿足科學命題必要條件,即不可檢驗的知識理論體系,統稱為非科學。在可重複性和可檢驗性意義上的非科學是十分廣泛的領域,如數學、哲學、邏輯學、語言學、人文學科、藝術、宗教等都可劃為非科學。非科學不等於沒有意義,更不等於偽科學。非科學也是嚴密的知識理論體系,並具有重要的意義,只是從劃界標準的嚴格意義上,它們是非科學。
義大利哲學家Giulio Giorello曾就科學發表過看法,大概意思是:科學事實只不過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一種陳述。而對此加以擴充套件,和其他知識相較而言,科學或者說科學知識不一定處於統領一切的地位,科學應該可以和其他非科學知識和諧相處,而且都應該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下面談談偽科學的問題。
我們的《科普法》第八條中就有“科普工作應當堅持科學精神,反對和抵制偽科學。”的提法,所以說偽科學是要堅決反對和抵制的。在中國科普的歷史上也有反偽破迷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郭正誼等。
同時申振鈺認為偽科學則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在科學史上經常是與科學現象混雜出現,相伴而生,有時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被認識,才被揭露。但是綜觀科學史,偽科學現象具有兩大特徵:一是打著科學的招牌,二是與欺騙和作偽同生,欺騙和作偽是偽科學的第二天性。偽科學通常會借用科學上的一些標準來達到非科學的目的,比如兜售產品。當然沒有或者很少有人自稱是“偽科學家”,而被稱為偽科學的人通常會歇斯底里地捍衛自我。
公眾之所以對各種形式的偽科學具有興趣在於其非理性的思維和夢幻般的信仰。而傳播學者把偽科學的流行看做是一種修辭策略,在這一過程中,科學家們創造並維護著自己的領域以最小化其他偽科學的威脅。試圖提出科學和偽科學相區別的標準這一工作至少在17世紀就出現了,而在20世紀這個劃界的工作進一步發展。同時傳播學者還用科學家們所採用的“邊界工作”(boundary work)以維持他們作為科學家和專家的身份。這種邊界工作通常反映在媒體對爭議性話題的報道中。偽科學人士通常被描繪為某種“暴發戶”,他們比科學家能更精確、更人性地看待這個世界。
所以說,科學和偽科學是有嚴格區別的,而所有的科學都是偽科學,但是有些可以用來解釋生活中現象這種說法顯然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