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七月流火140400643
-
2 # 小漢字見大歷史
這是一個漢字古文字,嚴格來說,它對應三個字:
(下面解釋會用到一些繁體字,比較直觀一點)
也就是說這「鄉」、「饗」、「卿」三字都是從這個古文字中分化而來,這是漢字不斷引申的結果。
為什麼它可以表示三個字呢?這就必須要聯絡上古社會背景講,也即周代的《周禮》。
你提問的那個照片中的字是藝術體,我們來看出土文獻上的字形,下圖是「鄉」的「甲、金、篆」三體:
楷書「鄉」字已經完全訛變,篆書隸定寫作:
古文字「鄉」兩部分構成——「皀」和「」:
「皀」部,也就是古代盛稻粱的食器之象形,也就是簋一類的青銅器具。說簡單一點,「簋」就相當於今天的電飯煲。
這個「皀」部其實也是「即、既、食」等漢字中的部件,構件分析如下:
「」無需多言,其實就「兩人相對」之形。
這個字的古文字應該說典型的象形字,察而見意,不言自明:
象「兩人相向跪坐,共食一簋」之形。
那麼,兩人相對吃飯的象形字怎麼可以表示這麼多意義,可以分化出這麼多字?
先看古今文字橋樑《說文》的解釋:
《說文》:鄉,國離邑,民所封鄉也,嗇夫別治。封圻(畿)之內六鄉,六鄉治之。這是什麼意思呢?我用大白話講:
離開國都很遠,那裡的百姓居住生活之地,叫做「鄉」,由鄉官嗇夫管理。國都四周劃分成六個鄉,由六個鄉官管理。這也就是周禮中所說的「六鄉六卿之治」。
《周禮》——方千里曰國畿。六鄉地在遠郊以內。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鄉老二鄉則公一人。鄉大夫每鄉卿一人。到了秦漢,制度、稱呼都稍有變化:
《漢書·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遊徼……皆秦制也。我們知道周代禮制的核心是「宗族制」,所以,一個「鄉」住的「民」,其實都是有血緣關係的同族人,是一個吃住在一起的封建大家庭,是一個氏族的聚落地。
所以,「鄰里鄉黨」都是同族人。
《論語六雍》——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孔子給家臣子思粟米九百鬥,子思不受。孔子說:你不要,你可以把它們分給鄰里鄉親啊!可見商周時代鄰里鄉黨關係是很親密的。
所以,具體一點說,「鄉」的古文字正是象形「有血緣關係的族人面對面」一起吃飯,
是古代氏族「饗宴、饗祀」的場面,所以:
1、「鄉」是「饗」的初文字字,後來,「饗」又引申為「招待、款待、慰勞」等等之義。
如金文:
《曾伯陭壺》:用鄉賓客《中山王壺》:以鄉上帝,以祀先王《仲榱父簋》:用敢鄉孝於皇且考2、「兩人相對而食」之形,也就可引申表示「面對面」之意的「嚮」,再詞引申就是「方嚮」的「嚮」。
如金文:
《善夫山鼎》:鼎立中廷,北鄉(嚮)3、氏族的聚落地:同族人共同出生生活的地方,正有「家鄉」之義。
4、所謂「國離邑」為「鄉」,也就是距離城市國都比較遠的地方,可以叫做「鄉裡、鄉下」。
如金文:
《宜侯矢簋》:王卜於宜,入社南鄉5、周禮中「六鄉六卿之治」,國都周圍有六個鄉,每一個鄉有六個「鄉老」,這個「鄉老」叫做「卿」。「卿」古音溪紐陽部,與「鄉」相近,一聲之轉。對「卿」進一步引申,可以表示「大臣、官吏」。
如金文:
《番生簋》:卿事(士)大史寮邾公鐘:用樂我嘉賓,及我正卿。綜上所述,正如容庚先生《金文編》簡練的結論:
卿,象二人相向就食之形。公卿之卿,鄉黨之鄉,饗食之饗,皆為一字。
最後,我們都學過《曹劌論戰》,其句曰: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 • 莊公十年》這一句中,有「鄉人」也有「肉食者」,「鄉人」我們已經知道,是曹劌的同族小夥伴,而「肉食者」就是位高權重的統治者,那為什麼把統治者叫「肉食者」呢?
同樣是因為《周禮》,《周禮》方方面面都有嚴格的等級,包括用「廚具」和「食物」來體現尊卑,也即「列鼎制度」,下圖所示:
天子家用「九鼎八簋」,牛羊乳豬,生猛海鮮都可以吃,然後諸侯、大臣、大夫隨著隨著級別下降。
孔子收學生用乾肉(束脩)當學費,為什麼?因為孔子講學時候的級別,如果按照《周禮》只能吃臘肉。而孔子一生都是執著遵從周禮,是周公的腦殘粉!
孔子後裔唐孔穎達注《左傳 曹穢論戰》也解釋過:
在官治事,官皆給事,大夫以上,食乃有肉,故魯人謂曹劌曰,肉食者謀之。所以,「卿,鄉,饗」為一字分化,《左傳》「肉食者」稱謂,皆深刻反映了周代的社會背景。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鄉字,家鄉的”鄉”。的繁體寫法是“鄉”,篆書字型如圖所示。這是一個會意字,畫的是兩個人跪坐在一個放食品的器物前,這個器物叫簋。兩人在簋前一起在吃東西!
鄉是簡化字,同享受的”享”可以通假。享也寫作”饗”,是享用的意思。古代寫祭文的時候,末尾一般寫上“尚饗“二字,意思是,給你們送來祭品了,快來享用吧!用食物招待客人,也叫饗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