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嗨萌寵
-
2 # 在路上的Nancy
物質和資訊的巨大豐富,會造成什麼影響?
壞影響:
1.“選擇困難症”。
物質和資訊的巨大豐富,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選擇困難。面對那麼多輔導班,課外書,繪本,該選哪個呢?這種選擇困難的狀態,常常引發焦慮和沮喪情緒,和拖延行為。
也有可能就像進超市一樣,本打算買的東西,沒買-忘了,沒打算買的東西買了一堆回來。物質和資訊的充斥,讓人眼花繚亂,商家引導消費的行為,讓家長被牽著走。
2.差距會拉大。
如果家長和孩子不重視學習,甚至重視了,不知道怎麼學,日復一日的,年復一年的,這類家長和小孩會明顯落後於會學習,知道如何篩選物質和資訊的家長和小孩。
雖然在課堂上,老師講得都一樣,課下的功夫,各家各戶的家長和小孩就不同了。有的家長會選擇網際網路學習,有的選擇課外班輔導,有的選擇多媒體學習形式等等。學習進入屏讀時代,孩子能有多大出息就很難預估了,因為網路包羅永珍,無法預測。
3.“成癮”。
由於商家為了利益會引導消費需求,不斷刺激消費,就會導致網癮或者其他成癮行為,例如酗酒,看漫畫書,玩遊戲,看動畫片等等。這是家長需要注意的--世界無限廣大,誘惑多,孩子抵制誘惑的意志力差,孩子的行為需要嚴格約束。
好影響:
1.個性化。
由於物質和資訊的極大豐富,每個小孩就更容易找到自己最心儀的事情-前提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之為知之,不知百度知。有問題可以問谷歌和度娘。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斷努力,就可以不斷精進,成為這方面的專家裡手,個性化自己的瑰麗(qipa)人生。
2.可以無門檻兒的成就自己。
只要敢想,只要敢做,就有可能成就自己,成就小孩。這有可能是個試錯的過程,因為剛開始或許不知道孩子喜歡什麼,或者剛開始喜歡,後來厭煩了,或者不知道孩子擅長什麼。這就需要不斷嘗試,並且不氣餒,反正門檻低成本低,允許你去看,去聽,去嘗試。
3.提升自我約束和辨識力。
由於物質和資訊的極大豐富,就更需要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有勇氣取捨,有能力甄別好壞,有機會嘗試。
所有東西都在那裡擺著,這就可以鍛鍊孩子的自我約束力,和辯識能力,才能更好的利用物質和資訊,而不是被被動吸引,被物質和資訊牽著鼻子走。
在物質和資訊極大豐富的年代了,家長和孩子的期望和需求,需要佔主動地位。知道自己要什麼,有能力搜尋到自己想要,想辦法達到,這種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書名,幼小銜接-陪孩子度過幼升小關鍵期
-
3 # 一朵悅讀
首先,這是這個時代的特點。不要說孩子了,就連成年人,都在為這個問題而發愁、苦惱。物質和資訊的過度豐富也許讓我們的選擇性更加豐富了,但是同時,也使得一些本來就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成年人,陷入更大的迷茫和彷徨中。
孩子,更是沒有判斷能力的一個心智未發育完全的小生物。無疑,這些“營養過剩”對孩子的危害性更大、更可怕。
如果你不加篩選地把所有吃的放他們面前,像喂一條不知飢飽的小金魚一樣餵養他們,你想想會怎樣?有多少孩子就是這麼被爺爺奶奶喂成了兒童肥胖症的。
那資訊的豐富呢?首先,在這麼一個“連一個普通的成年人都得努力去思考怎麼在海量的資訊裡選擇他們所需”的時代,一個孩子怎麼能HOLD住這樣的狀況?作為家長,舉個例子,如果你不在給孩子繪本和玩具之前就先篩選過濾一遍的話,這樣的“給予”,可能還真的不如不給。他們會變得沒有主見;他們會注意力不集中,因為選擇性太多,這個玩兒幾分鐘就想玩兒另一個;他們會不珍惜所得,因為擁有的太多了,想想我們曾經把學習資料收集了幾個G最後真正學的有多少?
所以,我們決不能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就讓他們遭受這樣的“心理折磨”。“物質和資訊的適當匱乏”,有時候真的很適合用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長上。
-
4 # 姜莫生
1、資訊依賴,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變差
知識付費這幾年很火,正面資料來看,我們身邊的人越來越喜歡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真正的應用來看,我認為不一定是件好事。
人們一遇到事情,不管大小,不管在不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都習慣性的去上網找答案,找模板;完了直接拿過來用,工作的人如此,上學的學生竟也是這樣。
正如沒有兩片葉子是相同的道理一樣,每一件事的背後起因,當下的環境、資源、人力等很多都不相同。遇到簡單的技巧性的問題可以去資訊裡找到答案,技能好學,但很多是我們遇到技能解決不了問題,就需要我們解決問題的思維發出指令去處理。
資訊過度依賴,就會導致這種能力下降、弱化。
2、資訊龐雜,系統性差
一天當中每個人平均要用5-11個軟體,中國網民人均週上網時長27.7小時。這些軟體上,這麼長時間裡我們會接收很多資訊,明星八卦、個人興趣、網路事件等等。
資訊十分龐雜,就算你只是上網查所需資料,也是一大片,不論真假性,就係統性來說,也是糟糕透頂。
如果你自己沒有能力去梳理、歸納,那就算資訊發達,你的認知體系是零散化的,全面處理一件事情是不可能的。
3、分辨力,專注力差
在百度上輸入:18年,大師,會出來一大堆的名人去世的訊息,再加上18年底資本過小寒冬,就會出來這些資訊:2個月近20位名人大師辭世,這是寒冬的降臨?
在百度上輸入:19年明星出軌,就會出來一堆明星怎麼怎麼樣了。
自媒體時代,其實你所看到的內容,很多是流量內容、是你喜歡的。世界觀就是:你所看到的就是世界。於是就會有很多妖魔鬼怪出來,一會說這,一會說那,此外還有媒體公關,水軍、5毛黨什麼的,攪的一團亂。
一件事,你很多時候看到的是一會正面,一會負面的,分辨力自然就會下降。
你說我看的都是乾貨,知識點,另一個問題就來了,專注力!碎片化時代,雖然說我們最後的記憶也是碎片化的,我們現在碎片化的學習沒什麼問題,但是專注力會下降。
抖音、快手小影片就是很好的體現,15秒的時間,我們也常常看不完。
除此之外,還有負面資訊,這一點就不展開寫了。
-
5 # 父母課堂卓越
這個問題是一個偽問題。這也是許多家長為自己不當養育導致孩子行為問題時的藉口。
“你看,這不是我的問題啊,都是這個社會的問題!現在的社會已經過於物質化了,網際網路上、電視上充斥著不良內容,孩子在這個物質化的社會和無處不在的不良資訊中,怎麼能不出問題呢?”聽起來好像言之有理,但仔細思之,卻是十足的推卸責任。
所以,是否“過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問題。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選擇以什麼樣的方式接入到這個世界的物質和資訊之中。同樣,任何時刻,我們可以都能為孩子成長創造健康的環境。這也是為什麼貧困之家、富裕之家、落後的國家、發達的國家,都會有健康成長的孩子和問題層出不窮的孩子。
孩子的成長,與物質與資訊是否“過度”無關,而與我們父母自己的養育觀念和方式相關。
回覆列表
從物質過度豐富,有以下幾點:
1,優越的條件,不是憑空來的,是父母透過努力工作掙得的,爸爸媽媽很辛苦,要懂得感謝。
2,不過度滿足孩子的需求,不因為“好心”,或者為了孩子“開心”,買不需要的東西。
3,好吃的,好玩的,可以有,但不過度,孩子要,有點“想頭”。
4,幫助孩子瞭解,錢除了可以換東西滿足自己之外,還可以做更多好事。有機會的話,帶孩子參與公益活動,買點文具,一起送到希望小學。或者帶孩子去給孤寡老人做服務等。
5,不奢侈,不浪費,家長給孩子做好榜樣。
6,幫助孩子發展興趣愛好,發現特質進行引導和培養。
7,家長要做個正直的人,幫孩子從小樹立高尚的理想。雖然,這個對我們大人來講都是很難的。
從資訊豐富來說:
豐富的資訊對孩子影響蠻大的,孩子還小,價值觀正在形成中,缺乏對事物的理性判斷,有些資訊不適合孩子過早了解。越不讓瞭解,越有神秘感,孩子反而更加好奇,我一般對這樣的情況做淡化處理。但有些常識,我會直
接告訴她應該怎麼做,不做過多解釋。家長的角色有時候是朋友,有時候是權威,有些知識適合做啟發式教育,有些要像背小九九一樣,不用問為什麼,照做就好。提倡家長儘可能地為孩子做資訊過濾。孩子看哪類電視節目,玩什麼遊戲,愛上什麼網站,家長要了解。過於早熟,過早地瞭解社會,對孩子這個年齡段來講,是個損失。孩子嘛,就應該在家長和學校地庇護下,單純、快樂、學習知識,享受美好的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