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史如煙

    明代之前,百官以丞相、宰相為尊,相者,總司百職,輔佐人君,調理陰陽,而到了明代,宰相在明太祖朱元璋手中終結,最終產生了內閣這個特殊的政治團體,隨著明代歷史的發展,內閣也開始漸漸發展,其權力也最終在萬曆初年達到了巔峰地位。

    內閣的產生、發展,壯大,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隨著內閣的發展,其自身的權力也一步步開始擴大。

    一、內閣雛形的出現

    明朝剛剛建立之時,當時的政治制度承襲元朝的制度,中央設中書省, 並置左右丞相, 總理朝政,協助皇帝處理日常政務。

    按照當初的政體設計,丞相是來輔助皇帝處理政事的, 但凡事都有兩面,丞相管的事情多,那麼權力就自然大,然而如果丞相權力過大,又會造成皇權的相對削弱。

    當時的左丞相胡惟庸便是典型的例子:

    總中書政, 專生殺黜陟, 以恣威福, 內個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視之, 有病己者, 輒匿不聞, 由是奔競之徒趨其門下。

    而對於以武開國的明太祖朱元璋來講,這種將自己當做傀儡皇帝的日子簡直無法忍受,於是在洪武九年之時,朱元璋先是裁汰掉中書省平章政事、參知政事。

    四年後,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以圖謀不軌的罪名殺胡惟庸, 罷中書省, 廢丞相, 分中書省之權歸六部, 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掌全國政務, 而各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 定製決策等大權則由皇帝親掌。

    秦漢以來施行了一千五百年之久的宰相制度, 自此廢除。

    然而,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之後, 雖然身兼君、相二職, 獨攬大權, 但此後日理萬機, 事無大小, 皆要過問, 自然忙得不可開交, 即便彪悍如朱元璋,也感覺這皇帝的活兒幹得太不人道。

    為了給自己分點兒擔子,洪武十三年九月, 朱元璋設立四輔官, 名為春、夏、秋、冬, 按時節來幫助自己, 但後來發現不太好使, 便很快就廢除了。

    洪武十五年時, 被政務逼得沒法的明太祖又仿宋制,

    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殿閣大學士,“侍左右, 備顧問”。又置文 華殿大學士, 以輔導太子, 無定員, 品秩皆正五品, 位於六 部之下。

    大學士以翰林院的編修, 檢討等官充任, 雖然只是幫助皇帝閱讀奏章, 輔助起草文書和處理一些事務, 以顧問秘書的形式, 來減輕皇帝的工作負擔, 本身沒有什麼權力,而且遇到重大事務, 必須請示明太祖,由其本人親自處理。

    雖然明太祖朱元璋不願意,但明朝的內閣制度確實已經在他在位之時便出現了萌芽。

    二、發展:內閣權力上升期

    永樂二十二年,明仁宗登基之後,朝廷下令晉升了閣臣如黃淮、金幼孜、楊榮等人的品秩,並賜給蹇義、楊士奇、楊榮、金幼孜、夏原吉五人“繩愆糾繆”銀章各一枚,賦予他們秘疏言事的特權。

    內閣臣子的地位和權力的到提升,開始有別於其他普通臣子們。

    而到明宣宗之時,這位蟋蟀天子為了騰出更多時間玩蟋蟀,將權力進一步下放,便又賦予了內閣票擬權,這樣內閣便獲得了幫助皇帝處理章奏的權力。

    明英宗十歲即位,因為皇帝年幼,張太后便和“三楊”一起協助皇帝處理朝政,而內閣的票擬權也在此時被制度化。

    票擬權的制度化,使得內閣自此成為了核心權力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權力的巔峰,內閣發展到了權力的最高境界

    在嘉靖時期的“大禮議”之後,內閣的權力被進一步擴充套件,而因為迎合明世宗的決議,張璁、桂萼等大臣先後入閣參政。

    嘉靖六年十月,張璁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仍兼掌都察院事,他還仿效明仁宗賜印的故事,請求世宗也授予他密疏言事的權力。

    到了嘉靖中後期,內閣首輔如夏言、嚴嵩等,儼然一朝丞相,權傾朝野。

    隆慶三年十二月,大學士高拱兼掌吏部;次年三月,閣臣趙貞吉又兼掌都察院,至此,內閣收攏了外廷、言官的最高權力,高拱更是“以吏部為鳳池,至進首輔亦不忍舍,出而斥陟,入而執允”。

    隆慶六年,明穆宗去世,首輔高拱被罷免,而接替他出任首輔的是張居正,正是此人,最終將內閣的權力推上了頂峰。

    在罷免高拱的次日,剛剛即位的神宗皇帝朱翊鈞就在平臺召見張居正,並且對他說,

    “凡事要先生盡心輔佐。”

    在張居正執掌內閣的十年裡,他不僅以帝師身份常攝大政,還內結司禮監,並以慈聖皇太后為後援,擅罷朝臣。此時,

    “部權盡歸內閣,逡巡請示如屬吏。”

    即便在張居正歸家居喪時期,神宗仍然命呂調陽等內閣其他輔臣,

    “有大事毋得專決,馳驛之江陵,聽張先生處分。”

    內閣如同相王,而皇帝則垂拱而治,張居正時期的內閣,權力發展到了至高的頂峰。

    四、末路長歌:內閣開始衰落

    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自此明神宗君臨天下,張居正被清算,一世英名,付諸流水,在其之後,其他內閣成員鑑於張居正“威權震主,禍萌驂乘”的教訓,不敢再對皇權發起有力的挑戰。

    臣等猥承張居正擅權之後,侍皇上久御練事、至聖至神之主,兢惕萬倍。縱膽智包身、奸雄蓋世,安能頤皇上之手口,藉以處人?

    鑑於張居正內閣的專擅及其悲慘的結局,後續內閣成員不敢再對皇帝的權威發起實際上的挑戰,因此只能牢牢的依附皇權,其結果也就必然為皇權所制,最終走向衰落。

  • 2 # 魅力平常心

    其實明朝的內閣制度是皇權和相權的變相爭鬥,在明朝兩百多年的時間裡,皇權和內閣官員的爭鬥就一直不斷,有時是皇權壓過了相權,有時是內閣把控了朝廷。

    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後,自己完全把權利抓在手上,權利是增大了,只是朱元璋自己要一個人去完成所有的事,一天要批改幾百個奏章,實在累的吐血,所以朱元璋開始是讓一些民間有學識的人幫自己處理一些事情,只是提供意見罷了。

    後來發現這些人沒有官場經驗還是不行,因此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把翰林學士,編修文書的低階官員幫自己處理一些文書工作,這些人在殿閣工作,所以被稱為內閣學士,這就是內閣的雛形。那時的內閣學士完全是朱元璋的秘書,皇帝說什麼,他們就幹什麼,權利和官位都是低下的。

    到了朱棣當政時,內閣制度就成了國家的正式機構了。朱棣讓楊士奇,楊榮等人參與內閣,隨著時間的發展,內閣官員的品級越來越高,權力越來越加重,內閣的官員凌駕於六部之上,甚至有的內閣成員還兼職六部的尚書。內閣的成員一般都是個位數,由官員推薦,皇帝最後決定。內閣官員的有首輔,次輔依次排列,內閣首輔也稱宰相,名義上不是宰相,但有宰相的權利。

    內閣主要是給奏章提寫意見,皇帝根據意見再用紅筆批紅,這樣事情就做下來了。隨著內閣權力越來越重,甚至威脅到了皇權,內閣的權利大到可以把皇帝的聖旨原封駁回拒不執行的地步,因此到了宣德皇帝時,宣德皇帝在內廷開個讀書班讓太監們讀書,有文化的太監可以做到司禮監太監,幫皇帝批紅,這個權利就大了,所以造成了明朝宦官亂政的局面,其實就是皇帝扶持太監對付內閣,加強皇權罷了。

    正德皇帝時出了個大太監劉謹,劉謹對內閣官員可是大力的打壓,一度讓內閣抬不起頭來,皇權佔了上風,當然到了最後,正德皇帝還是把劉謹給殺了。嘉靖皇帝時,透過大禮儀的爭鬥,嘉靖把內閣首輔楊廷和給幹趴下了,內閣完全成了嘉靖皇帝手中的玩物。嘉靖透過自己的權謀,完全把內閣玩弄於股掌之間,雖然嘉靖幾十年不上朝,卻牢牢的控制了朝廷,內閣在嘉靖手下就是應聲蟲,對皇權一點威脅都沒有。

    嘉靖死後,他的兒子繼位,只是他兒子卻差遠了,基本上被內閣壓著。穆宗想為自己的老婆買些首飾,內閣卻找各種理由阻止,顯然內閣在嘉靖朝時受到的壓制太久了,在嘉靖的兒子回報下來。穆宗只好妥協了,自己的家事都被人管,可見當時的內閣已經壓制了皇權了。到了明神宗時,出了個張居正,張居正完全不把神宗小皇帝放在眼裡,朝廷上的大小事張居正說了算,皇帝一點權利都沒有,當然啦,到神宗長大後也對張居正進行報復了。

    到了明朝的晚期,明熹宗朱由校時魏忠賢對內閣的東林黨官員進行清除,皇權佔了上風。最後一任皇帝崇禎,他殺了魏忠賢,用東林黨的官員進入內閣,崇禎不信任東林黨,東林黨也不信任皇帝,大家互相糊弄,最後把明朝給搞滅亡了。

  • 3 # 李仙晟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後朱棣高興不起來了,因為當皇帝實在是太累了,每天天不亮就要上朝,天天批奏摺要看了凌晨,加上晚上還要去“播種”,時間一長這誰頂的住。

    (明成祖朱棣)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他爹明太祖朱元璋的原因,當時的老朱覺得丞相這個職位太礙自己的事了,於是就廢了丞相制度。老朱自己每天批奏摺看的很開心,因為大明是他好不容易打下來的,當然要多關注,再加上年輕時候天天打仗養的一副好身體,自己當然吃得消。

    朱棣雖然也很能打,但他沒有老朱那種敬業精神,於是為了偷懶他發明了兩個“小組織",然後內閣和司禮監就誕生了。

    這兩個機構中,內閣剛開始不過是朱棣的秘書罷了,每天幫朱棣看奏摺發表一下意見,然後交給朱棣,朱棣同意以後就讓司禮監蓋個章,批個紅什麼的。

    然而初衷是好的,這兩個"小組織”在經過歷代皇帝不懈的努力下終於成長為了龐然大物,我先給你們屢屢經過。

    (明仁宗朱高熾)

    公元1424年,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駕崩,其子朱高熾繼位。

    朱高熾的地位很不穩固,因為什麼呢?因為他是個大胖子,加上常年不運動腿也出了點毛病(可以說瘸了)你們想想如果你是皇帝,會讓一個胖子加上腿有毛病這種一看就活不長的人當皇帝嗎?

    成祖唯一一位封狼居胥的皇帝,這麼厲害的皇帝會讓這麼一個人來當自己的繼承人嗎?他更喜歡自己的另外一個兒子朱高煦,因為這位朱高煦打仗十分勇猛,性格十分像成祖。奉天靖難之時多次幫了成祖的大忙,成祖甚至多次說過要在當上皇帝后就立朱高煦為太子。在這種情況下朱高熾能不怕嗎?當然怕,由於朱高煦深受武官們的喜愛,於是朱高熾就去找文官們幫忙,然而成祖是個類似於太祖爺那樣,對於文官的態度都是“呵呵”該殺就殺,毫不留情。於是朱高熾越來越不受待見。

    然而這一切都在一個人的出現後改變了,這個人就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因為朱瞻基從小愛武,天天去找別人打架,這點就非常受成祖的喜愛,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這爺倆長的非常像!!!(其實這才是重點)我讓大家看看兩位的畫像。

    (明成祖朱棣的)

    (明宣宗朱瞻基的)

    像不像?除了臉白一點,基本上就是本人無疑了。再加上當時的大才子解縉的一句“好聖孫”徹底奠定了朱高熾的位置。

    可以說能有朱高熾能有今天全靠文官們的幫助,然而他的兩個大恩人一個解縉因為一點小事被當時的錦衣衛指揮使紀綱抓住扔到赤裸全身地扔到雪地裡活活凍死了(成祖默許的,解縉太自大了可以參考楊修,加上他剛修完《永樂大典》已經沒用了)一個是幫他老爹上位的黑衣宰相姚廣孝,可是這倆一個死了一個不問世事。

    於是仁宗就加強了內閣的影響力,加上仁宗由於身體原因,於是內閣開始有了權力。

    然而好景不常,身體不好的仁宗就當了一年的皇帝。

    1425年,明仁宗朱高熾駕崩,其子明宣宗朱瞻基繼位。

    前面說了宣宗從小好武,所以對文官也是“呵呵”但是由於從小被他老爹“敦敦教誨”加上懶得官那些小事(相比起來更關心軍事),於是就放權給了內閣,就是在內閣的治理下加上宣宗的“大力支援”下明朝的盛世“仁宣之治”誕生了。

    當了十年皇帝的朱瞻基在1435年駕崩,其子明英宗朱祁鎮繼位。

    明朝超級敗家子上位,第一次當皇帝的朱祁鎮可能由於沒有經驗吧,期間信任太監王振並加強司禮監的權力,期間司禮監壓制內閣。

    (王振)

    然後——土木堡之變就發生了,1450年明代宗朱祁鈺上位,由於瓦剌人是被一個叫于謙的文人擊敗的,這也讓代宗相信文人確實能打好仗,於是內閣再次增強。當時文官們要讓朱祁鈺當皇帝的時候朱祁鈺死活不用意,後來就.......

    當了7年皇帝的代宗於1457年被回來的英宗趕下臺,死後沒有被葬在明十三陵中,也是明朝中唯一一位當過皇帝卻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

    重新上位的英宗對文官和太監都不信任了,於是就自己來,事實證明成祖的基因不錯,英宗確實也把國家治理的好好的。

    1465年明英宗朱祁鎮駕崩,其子明憲宗朱見深繼位。

    憲宗也是個倒黴孩子,小時候自己的父皇出去打仗然後就被俘虜了,新上位的代宗會給他好臉色看嗎?於是憲宗就在擔驚受怕中長大,終於熬到他爹重新上位,然而他爹也不怎麼關心他。於是憲宗就養成了戀母癖,愛上了萬氏。好不容易熬他爹死了,憲宗卻只關心自己的萬貴妃,朝中的事情都交給了自己身邊的人,天天跟著皇帝的人是誰呢?太監,於是這個時候,西廠出來了,西廠廠督就是大明鼎鼎的汪直,文官那是天生和太監過不去的,這種情況下汪直會給內閣好臉色看?於是內閣再次被司禮監壓在身下。

    1487年明憲宗朱見深駕崩,其子明孝宗朱佑樘上位。

    可憐的內閣終於等到了自己最美好的時代,弘治時代。

    朱佑樘是個好皇帝,知人善任有錯就改,一輩子就一個老婆,嚴格遵守一夫一妻制度。而且特別寵愛文官,甚至孝宗還一雪土木堡之變的恥辱。

    1505年明孝宗朱佑樘駕崩,其子明武宗朱厚照繼位。

    從諡號就能看出來朱厚照很愛武,小時候孝宗還活著的時候他的師傅們都管不住,何況現在孝宗還死了呢?加上孝宗一直慣著文官們,把文官們是搞得嬌生慣養,戰鬥力遠不如代宗、憲宗時期。這猛一上來文官們受不住啊。

    (王守仁)

    雖然這時候內閣的權力很大,但司禮監權力更大,這個時候大太監劉瑾上場了,緊追他的兩位前輩王振和汪直。然而武宗也不傻,武宗戰鬥力也是很強的,遇到外敵?一個字“幹”,而且還打贏了,遇到叛亂?還是“幹”。然而這次叛亂被一個叫做王守仁(王陽明)的截胡了,武宗一看這不行,你把人放了,我再打一次。然後就.......事實上武宗除了不想治理國家其他什麼都能幹好。

    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其弟明世宗朱厚熜上位。

    一位熬過了武宗就如熬過了憲宗一般,下一位皇帝又是一位孝宗一樣的好皇帝,然而現實給了他們狠狠一巴掌。等待他們的將是智力能在中國歷史上皇帝中排上前幾名的“恐怖大魔王”嘉靖帝朱厚熜。

    (楊廷和)

    還不如去好好的修自己的“無上大道”,為了給自己修道做準備,他在文官集團中找了一位符合自己口味的嚴嵩當上了首輔(這位大家都清楚)不過為了不被民意所擊倒,又找了位文官們喜歡的徐階當次輔。為了不被文官們欺瞞,他當時又用自己的奶兄弟陸炳當錦衣衛指揮使,當了沒幾年就死了,於是又讓自己的好奴才黃錦當了司禮監掌印太監。

    同時因為黃錦喜歡當和事老(事實上嘉靖帝就是看上這一點)怕壓不住內閣又選了個陳洪當司禮監柄筆太監順便提督東廠兼著管理錦衣衛來看著文武百官。嘉靖又害怕陳洪權力太大不好搞有暗地裡提了個叫做馮寶(馮寶是誰你們都知道跟張居正是“好基友”)的太監,順便還縱容嚴嵩的兒子嚴世蕃上位。

    (明世宗朱厚熜)

    讓嚴世蕃大力提拔自己的親信,但又怕嚴黨勢力太大,導致文官們沒了脾氣就廢了,於是又提拔了高拱、張居正等清流來和嚴黨對抗。看看人家這心機,制衡之術玩的六六的。

    把文官和宦官兩大勢力玩在手中,跟耍猴一般。雖然嘉靖帝制衡玩的不錯,但是這一切被一個叫做海瑞(海青天)的打破了,可能是因為攤上可海瑞這麼個東西太氣人了。

    於是1566年當了44年皇帝的明世宗朱厚熜駕崩,其子明穆宗朱載垕繼位。

    但是這位新上任的穆宗同志被自己的老爹玩的有心理陰影了,在位期間大力提拔內閣(為張居正變法提供了基礎)加上穆宗可能比較“好色”。

    (張居正)

    於是1572年,當了6年的明穆宗朱載垕駕崩,其子明神宗朱翊鈞繼位。

    神宗就是並不好,雖然當皇帝的時間比他爺爺世宗還長,但是他運氣特別不好,加上可能制衡之術不如世宗玩的六,於是神宗的前期被張居正為首的內閣壓制,張居正幹了“最好”的就是把文官戰鬥力提高了,於是神宗中後期乾脆不上朝了愛咋咋。儼然君主立憲的模式,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了萬曆三大徵。

    1620年,當了48年的明神宗朱翊鈞駕崩,其子明光宗朱常洛繼位。

    然而這位短命的泰昌帝在幹了一個月以後就去找他老爹談心去了。

    不過泰昌帝在這一個月內就幹了一件事,就是從外地找讀書人來對抗朝中的大臣。

    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駕崩,其子明熹宗朱由校繼位。

    由於光宗的措施,給了熹宗很大的發育空間,於是在繼王振、汪直、劉瑾之後的第四位大太監登上了歷史的舞臺,魏忠賢。

    (魏忠賢)

    事實證明熹宗用魏忠賢用的很順手,用他完全掌握了朝廷,但是相比國家大事,熹宗更喜歡木工,然後......

    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駕崩,其弟明思宗朱由檢繼位。

    剛上位的小朱什麼都不懂就聽信了東林黨人的話徹底清楚了宦官勢力,這直接導致小朱被東林黨玩的團團轉。

    然後大明就亡了。

    內閣的權力是怎麼一步步加強的呢?

    第一:皇帝需要用文官治國(皇帝們要幹自己的正事什麼打仗啊、修道啊、木工啊)

    第二:皇帝需要制衡宦官勢力

    第三:明後期的皇帝壓不過內閣了(萬曆時期皇帝就是個擺設)

    第四:後來的皇帝制衡玩的不怎麼樣,總是造成另外一個結果

  • 4 # 魅力多彩吉安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胡惟庸謀反案為藉口廢立中書省和宰相制度,分權於六部百司。千百年來,皇權與相權一直交織在中央政府權力的中心地帶,權力之間相互壓制。明成祖朱棣雖有朱元璋一樣獨攬大權的雄才偉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駕親征讓他不能真正意義上地總攬政事,於是一個幫助皇帝的“助手”機構——內閣應運而生。明成祖即位後,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內閣制度至此建立。內閣成立之後,把原來宰相擁有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事情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展,仁宣兩朝的內閣開始執掌朝政。

    宣德年間,內閣之閣臣大多由各部尚書擔任,且閣臣們又為皇帝之師,故內閣在朝地位崇高,聲望日隆,宣宗更是試驗性的給予了內閣“票擬”的權力。票擬雖說可以參與機務,但無法決策最後也得經過皇帝的批紅。但是到後來,票擬卻變了個樣,皇帝沒有適當的理由,無法拒絕內閣的票擬的,內閣大臣可以利用制度約束皇權了。

    嘉靖時期,世宗痴迷道教,一心修道,深居簡出,他為了不被俗物纏身,便選取嚴嵩為代理人,所有政事都放任不再過問。這個時候的內閣,已經是權壓六部。

    明神宗繼位時,張居正出任首輔兼任帝王師,頗受太后信任。居正勾結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把持朝政開始一系列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官員的大小事情將被記載在三本賬簿上,一本送往六部與都察院,一本送往六科,一本送往內閣。六部與都察院根據賬簿審查官員;六科根據其賬簿審查六部的執行情況;最後內閣根據賬簿審查六科的工作如何。天下所有事情都要經過內閣首輔與內閣大臣商議,諫官參謀進言,商量討論決定。此時 ,張居正為首輔時,權力達到頂峰。此時皇帝年幼,百官盡受轄於內閣,大臣專權擅政,把持朝政,皇權受到了極大的挑戰。但在萬曆皇帝親政後,廢除張居正改革的一切措施,並刻意壓制內閣之權力,內閣由此衰弱,再無法達到張居正時的巔峰狀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世界上突然只剩下一個國家的人,那會發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