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空白期”瓷器是指明代宣德之後成化之前正統(1436-1449年)、景泰(1449-1457年)、天順(1457-1464年)三朝共28年的這一段時間內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器。
歷時雖然只有28年,儘管明朝經“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呈現“永宣盛世”。
幼年天子朱祁鎮9歲登基,有“仁宣之治”的盛世基礎,有太皇太后和“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的輔佐,國家充滿生機活力。但好景不長,正統七年,隨著太皇太后和三楊先後淡出政治舞臺,明英宗朱祁鎮被親信宦官王振唆使,御駕親征攻打蒙古首領也先,在“土木堡”被俘虜。經“土木堡之變”、經明代宗朱祁鈺的于謙“北京保衛戰”、“奪門之變”的“英宗復辟”,明代政局動盪,各行各業蕭條凋零,朝廷無暇顧及景德鎮窯業和官窯瓷器的燒造。
“空白期”青花八仙人物大罐2010年北京紅太陽拍賣了820萬RMB
因此這期間官窯燒造情況記錄不甚明朗,迄今為止,無論是考古發掘出土,還是公立博物館館藏,或是國內外古玩藝術品市場中,明確寫有“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紀年款的瓷器鮮有發現,故古陶瓷學界稱這段時間為明代瓷器的“空白期”或“黑暗期”。
但據《明英宗實錄》記載,正統六年五月己亥 “行在光祿寺奏……其金龍金鳳白瓷罐等件,令江西饒州府造”。又《明史•食貨六•燒造》載,正統六年 “宮殿告成,命造九龍九鳳膳案諸器,既又造青龍白地龍缸。王振以為有璺,遣錦衣指揮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景泰五年有減饒州歲造瓷器三分之一的記載;天順元年曾派中官赴景德鎮督燒瓷器;天順三年(1459)又有將原定燒造13.3萬餘件的瓷器準減8萬的命令。
這些文獻明確說明,儘管“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政局動盪、經濟蕭條,滿足宮廷日常用品的官窯瓷器確有燒造。造成未見官窯青花瓷器傳世的原因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戰亂頻繁、宮廷爭權、社會動盪、經濟衰敗、民不聊生等造成的對藝術品的消極和忽視,民間完整官窯青花瓷器未被官方挖掘出來並認可等等因素。
從文獻記載,以客觀、科學、發展的眼光本人認為對500多年前的未知歷史事件判斷為“黑暗期”或“空白期”有點武斷,有失公允,至少應該加一字首定語:“至目前為止,經官方確認”。
事實上從天順朝後的成化時期,大量成化官窯瓷器又成為了古陶瓷業界普遍接受的明代另一顆璀璨的文化魁寶:“成化鬥彩”(像著名的成化鬥彩雞缸杯)、“成化平等青青花”等等。
目前古陶瓷界普遍認為此三朝的御窯廠受減產或停止生產官窯瓷器的影響,優秀的工匠、御窯廠工藝和技術流入民間,民窯瓷器日趨鼎盛,但民間擔心僭越,不敢寫款,導致“空白期”不少精品瓷器。
現故宮博物院收藏並根據青花髮色、胎釉、紋飾、畫工等近似於“宣德”或偏向於“成化”來斷代為“正統”、“景泰”、“天順”瓷器(見本文引述的資料圖片)。
因此本人認為這個“空白期”並不空白。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人民對古文明的不斷挖掘和認知,隨著國家政策對民間收藏的不斷開放和認可,這“黑暗期”的官窯青花瓷器一定會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自20世紀80年代景德鎮御窯遺址考古,對已出土的數以噸計的御窯瓷片標本根據地層疊壓關係,對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御窯瓷器的考古研究,1988年在御窯遺址發現了正統時期御窯廠生產的青花雲龍紋大缸殘片;2014年在御器廠內珠山北麓,發現了從明代宣德至清代的地層堆積,在宣德地層之上、又被成化地層疊壓的瓷片堆積層出土的瓷器均不署年款,從一部分瓷器具有宣德御窯瓷器風格、另一部分瓷器具有成化御窯瓷器特徵看,其燒造年代應為正統至天順時期。這些說明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御窯瓷器燒造非但不空白,而且還取得了較高成就。這一發現不僅可能將改寫人們對“空白期”瓷器的認知;可能將改寫對過去傳世品中部分不署款原定為宣德或成化御窯瓷器的認識;還能夠充實、完善明代御窯從洪武至萬曆時期的生產鏈條。
說說空白期青花瓷器的紋飾特點:
1. 圖案花紋以纏枝和折枝花草為主,常見有纏枝蓮、纏枝菊、折枝牡丹、松梅竹等。
2. 蕉葉紋多為連弧狀寬邊,主脈空勾留白,支脈成並列細斜線;松針早期為圓形,後期呈橢圓形;梅花早期多蓓蕾及半放的小花,後期則夾畫數朵大花;竹子早期竹杆空勾,後期改成一筆實線畫之;柳樹條畫成直線,猶如斷續的雨點;
3. 動物紋常見麒麟、孔雀、犀牛、獅子和魚藻紋等;
4. 人物多見樓臺亭閣、琴棋書畫、攜琴訪友、仙人指路等內容。人物大都活動在雲霧幻境之中,衣帶迎風飄逸靈動。
5. 雲層從地湧起,繚繞於亭閣和天際之間,亦仙亦幻。輪廓線寬,粗線內側用細筆畫數層連線的弧狀雲紋或渦狀雲。至景泰以後,演化為彈簧狀,筆法更加潑辣恣肆,層數更多。這種畫法被日本陶瓷界稱之為“雲堂手”,為三朝所獨有。
明代“空白期”瓷器是指明代宣德之後成化之前正統(1436-1449年)、景泰(1449-1457年)、天順(1457-1464年)三朝共28年的這一段時間內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器。
歷時雖然只有28年,儘管明朝經“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呈現“永宣盛世”。
幼年天子朱祁鎮9歲登基,有“仁宣之治”的盛世基礎,有太皇太后和“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的輔佐,國家充滿生機活力。但好景不長,正統七年,隨著太皇太后和三楊先後淡出政治舞臺,明英宗朱祁鎮被親信宦官王振唆使,御駕親征攻打蒙古首領也先,在“土木堡”被俘虜。經“土木堡之變”、經明代宗朱祁鈺的于謙“北京保衛戰”、“奪門之變”的“英宗復辟”,明代政局動盪,各行各業蕭條凋零,朝廷無暇顧及景德鎮窯業和官窯瓷器的燒造。
“空白期”青花八仙人物大罐2010年北京紅太陽拍賣了820萬RMB
因此這期間官窯燒造情況記錄不甚明朗,迄今為止,無論是考古發掘出土,還是公立博物館館藏,或是國內外古玩藝術品市場中,明確寫有“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紀年款的瓷器鮮有發現,故古陶瓷學界稱這段時間為明代瓷器的“空白期”或“黑暗期”。
但據《明英宗實錄》記載,正統六年五月己亥 “行在光祿寺奏……其金龍金鳳白瓷罐等件,令江西饒州府造”。又《明史•食貨六•燒造》載,正統六年 “宮殿告成,命造九龍九鳳膳案諸器,既又造青龍白地龍缸。王振以為有璺,遣錦衣指揮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景泰五年有減饒州歲造瓷器三分之一的記載;天順元年曾派中官赴景德鎮督燒瓷器;天順三年(1459)又有將原定燒造13.3萬餘件的瓷器準減8萬的命令。
這些文獻明確說明,儘管“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政局動盪、經濟蕭條,滿足宮廷日常用品的官窯瓷器確有燒造。造成未見官窯青花瓷器傳世的原因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戰亂頻繁、宮廷爭權、社會動盪、經濟衰敗、民不聊生等造成的對藝術品的消極和忽視,民間完整官窯青花瓷器未被官方挖掘出來並認可等等因素。
從文獻記載,以客觀、科學、發展的眼光本人認為對500多年前的未知歷史事件判斷為“黑暗期”或“空白期”有點武斷,有失公允,至少應該加一字首定語:“至目前為止,經官方確認”。
事實上從天順朝後的成化時期,大量成化官窯瓷器又成為了古陶瓷業界普遍接受的明代另一顆璀璨的文化魁寶:“成化鬥彩”(像著名的成化鬥彩雞缸杯)、“成化平等青青花”等等。
目前古陶瓷界普遍認為此三朝的御窯廠受減產或停止生產官窯瓷器的影響,優秀的工匠、御窯廠工藝和技術流入民間,民窯瓷器日趨鼎盛,但民間擔心僭越,不敢寫款,導致“空白期”不少精品瓷器。
現故宮博物院收藏並根據青花髮色、胎釉、紋飾、畫工等近似於“宣德”或偏向於“成化”來斷代為“正統”、“景泰”、“天順”瓷器(見本文引述的資料圖片)。
因此本人認為這個“空白期”並不空白。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人民對古文明的不斷挖掘和認知,隨著國家政策對民間收藏的不斷開放和認可,這“黑暗期”的官窯青花瓷器一定會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自20世紀80年代景德鎮御窯遺址考古,對已出土的數以噸計的御窯瓷片標本根據地層疊壓關係,對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御窯瓷器的考古研究,1988年在御窯遺址發現了正統時期御窯廠生產的青花雲龍紋大缸殘片;2014年在御器廠內珠山北麓,發現了從明代宣德至清代的地層堆積,在宣德地層之上、又被成化地層疊壓的瓷片堆積層出土的瓷器均不署年款,從一部分瓷器具有宣德御窯瓷器風格、另一部分瓷器具有成化御窯瓷器特徵看,其燒造年代應為正統至天順時期。這些說明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御窯瓷器燒造非但不空白,而且還取得了較高成就。這一發現不僅可能將改寫人們對“空白期”瓷器的認知;可能將改寫對過去傳世品中部分不署款原定為宣德或成化御窯瓷器的認識;還能夠充實、完善明代御窯從洪武至萬曆時期的生產鏈條。
說說空白期青花瓷器的紋飾特點:
1. 圖案花紋以纏枝和折枝花草為主,常見有纏枝蓮、纏枝菊、折枝牡丹、松梅竹等。
2. 蕉葉紋多為連弧狀寬邊,主脈空勾留白,支脈成並列細斜線;松針早期為圓形,後期呈橢圓形;梅花早期多蓓蕾及半放的小花,後期則夾畫數朵大花;竹子早期竹杆空勾,後期改成一筆實線畫之;柳樹條畫成直線,猶如斷續的雨點;
3. 動物紋常見麒麟、孔雀、犀牛、獅子和魚藻紋等;
4. 人物多見樓臺亭閣、琴棋書畫、攜琴訪友、仙人指路等內容。人物大都活動在雲霧幻境之中,衣帶迎風飄逸靈動。
5. 雲層從地湧起,繚繞於亭閣和天際之間,亦仙亦幻。輪廓線寬,粗線內側用細筆畫數層連線的弧狀雲紋或渦狀雲。至景泰以後,演化為彈簧狀,筆法更加潑辣恣肆,層數更多。這種畫法被日本陶瓷界稱之為“雲堂手”,為三朝所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