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值此一生359

    這還用說?直接滅九族。九千歲啊,各地修生祠啊。數不盡的死罪。所有財產充公。而崇禎對魏閹太仁慈了 讓他把那麼多的錢財帶出去了。等反應過來 已經遲了。木匠哥哥換成成年的崇禎、或許能有翻盤的機會。

  • 2 # 歷史吐槽

    魏忠賢作為明末一代權臣,他的命運遭遇早已和大明朝聯絡在了一起。崇禎作為終結魏忠賢時代的皇帝,在最後竟然也是開始反思自己對魏忠賢的做法,當然最後的結局是厚葬魏忠賢。這個未免顯得有點諷刺了,前面剛千刀萬剮,挫骨揚灰,接著就下令厚葬。事實證明對魏忠賢的處置未免有些激進了。因為魏忠賢既然做到權傾朝野,必然是有一定的能力的,不可能一個泛泛之輩可以獨霸朝綱這麼久,而在朱由校在位期間,雖是皇帝不理朝政,整天去研究木匠技術,可整個明朝來說也沒有很大的動亂,雖然明朝已經是強弩之末了,但是也可見魏忠賢的能力不是一般人能比的,甚至處理朝政應該會比崇禎更成熟。而魏忠賢也做了幾件在歷史上有記載的幾件對國家有利的事情。

    (1)皇太極猛攻錦州時,袁崇煥與監軍紀用一起下令不許出戰,任憑趙率教在錦州苦苦支撐,在錦州破在旦夕的時刻,滿桂公然違抗袁的不抵抗命令,主動出擊,冒死以救錦州。寧錦大捷後,魏忠賢論功行賞,升了血戰有功的滿桂、趙率教的官,而罷免了畏敵避戰,不救錦州的袁崇煥。魏忠賢並沒有因為袁崇煥在寧遠城給他修生祠而放過他在寧錦之戰中的怕死避戰之罪,也沒有因為毛文龍上書力保和他作對的東林黨人而處分毛帥,這也是為什麼天啟朝後期關外局勢一直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原因。     

    (2)天啟朝最大的戰爭失利,是袁應泰丟掉遼陽。而袁應泰之所以被起用,是因為之前的督師熊延弼遭到了文官集團的彈劾,當時魏忠賢還未掌權。遼陽失陷後魏忠賢查辦了許多當初彈劾熊延弼的文官,固然有打擊文官集團的私心,但是這些文官書生誤國,也實在該碎屍萬段。而後魏忠賢立刻起用熊延弼為兵部尚書,之後王化貞失陷廣寧,同在關外的熊延弼也受到株連,被傳首九邊。這裡熊延弼是受到王化貞的拖累而被殺,雖然他是由魏忠賢主張上臺的,但九堂會勘定案,實無免死之理,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3)魏忠賢連線起用的兵部尚書趙南星、孫承宗等,都是直臣、能臣,而且是和自己作對的;只是到了天啟晏駕前為了搶班奪權,才臨時起用了自己的私人崔呈秀,這些說明魏忠賢至少是愛國的。

    這3件是說明魏忠賢雖然壞,但不是徹頭徹尾的壞。而崇禎上臺之後,不動聲色,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一頓暴揍,直接把魏忠賢一黨打的五體投地,雖然一方面顯示出崇禎非常能幹,事實也是如此,但未免有些急躁。而且沒有經歷什麼大的困難時很難讓一個人成長的,其實在我看來,魏忠賢也有些太笨,盤踞朝野這麼長時間,被崇禎上臺就幹掉,這個戰鬥力也太弱了吧。魏公公,我覺得你的使命應該是要和崇禎大戰300回合,最後崇禎也成長了,你才被幹掉,這個才應該是歷史的劇情吧。

    而伴隨魏忠賢的倒臺,以腐儒思想為代表的東林黨開始走進了明朝的政治舞臺,這個黨派本來在魏忠賢的壓制下,並沒有太大的作為,後來的歷史證明,他們也沒有太大的作為,整天的之乎者也掛在嘴邊,誤國誤民。可這幫人成了崇禎最大的敵人,以致發展到最後形成控制朝野話語權,而威脅到皇權了,說白了:皇上說話不好使了,大家都要聽我們的。其實東林黨應該為明末的敗勢承擔一定的責任。

    那如果我是崇禎,應該怎麼處置魏忠賢呢?

    應該做的是壓住他,但不要著急殺掉他。因為他還有用,用他平衡朝局,來對付東林黨,不能讓你魏忠賢一家獨大,最後慢慢培養自己的心腹忠臣,等自己的確有能力控制朝廷之後再動手也不遲!這個可以參考康熙擒鰲拜,將鰲拜心腹明著升官,實際調離京城內部,去邊疆做些無關大局的官,這樣朝政大權慢慢落入我的掌控,10個鰲拜也不是我的對手。總之,在你沒有能力的時候,就先鍛鍊你的能力,機會一直會有。

  • 3 # 秉燭讀春秋

    假如我是崇禎我不會像崇禎那樣,早早的殺了魏忠賢,我會用他來制衡文官集團,當然,在適當的時間再把他殺掉。

    朱由檢,即明思宗,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後世稱為崇禎帝。

    哥哥朱由校臨死時,拉著弟弟朱由檢也就是崇禎的手說,將來登基後,魏忠賢可託付大事,你要好好重用他。

    崇禎登基後,對魏忠賢是有戒備心的,我們都知道,魏忠賢在崇禎哥哥手下時,就位極人臣,號稱九千歲,崇禎在他眼裡就是個小屁孩,他覺得玩弄他於股掌中很容易,然而,他想錯了,崇禎早就對早就他有戒備心了。

    說實話,崇禎剛開始採取的方法是對的,崇禎上臺後,不動聲色,魏忠賢萬萬沒想到,小小年紀的崇禎城府如此的深沉。

    崇禎一邊削弱魏忠賢的權利,一邊又不動聲色的佈置誅殺他的計劃。

    天啟七年十一月,崇禎帝抓準時機剷除了魏忠賢的羽翼,使魏忠賢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然後一紙詔書,貶魏忠賢鳳陽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縊而死後,下令磔屍於河間。

    說實話,崇禎殺魏忠賢太早了,魏忠賢確實是佞臣,禍國殃民十惡不赦,但壞人也有其出色的一面,魏忠賢別看把持朝政,專斷國事,但在治理國家,開闢財源上有一套,崇禎帝時,國庫空虛,但魏忠賢確有手段,不管用什麼方法,總能有辦法搞到錢,這是那些文官集團做不到的事情。

    在崇禎殺掉魏忠賢后,東林黨那些文官集團,沒有了制衡的人,在朝堂上專橫跋扈,對皇帝所做的一切指手畫腳,只會空談,毫無治國之道。就連皇帝遷都南方,這些文官集團東拉西扯,干涉和不讓崇禎遷都。崇禎最後也是栽在了這些文官之手。

    這從崇禎在煤山上吊之前,他感到可能對魏忠賢做的有點過分了,他抽了一天的時間,命人把魏忠賢的屍首收斂安葬了。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崇禎不該早早殺了魏忠賢。當然,我會吸取崇禎的教訓,充分利用魏忠賢的價值的。

  • 4 # 美麗青春您真痘

    如果我是崇禎皇帝,我不會過早殺死魏忠賢,如魏忠賢不死,大明朝的政治不會失衡,軍隊有錢能保證衛國,農民不會起義,大明朝或許不會如此迅速亡國。同時魏忠賢只是太監,並無兒孫,對皇權不會構成威脅。

    1627年8月,年僅16歲的朱由檢繼接過了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此時的外有東北亂局,內有東林黨爭,李自成等農民起義、民不聊生,國庫空虛。

    大宦官魏忠賢因受明熹宗朱由校的寵愛,把持朝政,可謂朝廷上下,只知有魏閹,不知有皇帝,被稱為九千九百歲。

    明初並無權監問題,宦官作為政治勢力派別興起源自明成祖,成型自明宣宗,在土木堡之變後,正式走上歷史舞臺。

    明成祖得位自靖難,需要心腹之人幹很多髒活,太監開始嶄露頭角,宣宗不如太祖和成祖勤政,處理大量公務建立內書堂,培養太監讀書,並以此建立秘書班子,授予批紅之權。英宗土木堡之變後,朝堂文官與武勳勢力平衡被打破,相權重新挑戰皇權,為了平衡,皇帝扶持宦官站到了朝堂博弈的中央制衡文官集團,宦官正式成為固定的政治勢力。天啟皇帝整天忙於木工,讓太監如魚得水。

    魏忠賢是皇上的忠實奴僕,能替皇上排憂解難,而且很有能力很有手段,可以從商人,地主官僚,或是財團那裡,搞到銀兩,充盈國庫。讓國家發展軍事火器,打擊入侵者,保證了國防的安定,也別管用什麼法反正參政令暢通、農民樂業,沒有起義,國家還算安定。

    魏忠賢死後文官操縱朝政強徵暴斂,農民被逼無奈,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士紳、富人不但不納稅,據記載浙江的茶葉稅從魏忠賢時期的20萬兩削減到史書記載的12兩,反而變本加厲的貪汙賄賂。

    朝中無銀可用,崇禎在朝堂之上淚灑當場,求文武百官捐點銀子為朝廷解難,內閣大學士陳寅拿出三百兩銀子還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訴苦,當李自成攻入紫禁城的時候抄了這個大學士的家,在他家中就搜出三千萬兩銀子,在紫禁城這些文官家中搜出的銀子達數億兩,李自成嘆道,若這些銀子有一半為皇室所用,我如何能攻入紫禁城……,

    崇禎並沒有認識到“皇帝、文官集團、司禮監太監”三者政治平衡對帝國運轉的重要性,而是一廂情願地倚重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導致帝國政治格局一邊倒得朝向東林黨。

    最終命喪煤山,成為亡國之君,終年34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歲孩子開始叛逆了,如何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