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素質吃瓜群眾

    此前一段時期筆者閱讀了大量騎兵軍事知識的文章,在這些知識的啟示下,筆者重讀各種史料,突然發現了割麥戰史料真正的相容點所在,茅塞頓開,大徹大悟!

    相容點並非像以往想象的那樣只是簡單地落在落在“望塵而遁”、“兵才接而亮退”和“引而還”之間,而是隱藏在不太被人注意的“使將牛金輕騎餌之”一句之上,這句話只要能和輕騎兵誘敵騷擾戰術的加以聯絡,就不難產生一個對以往思維方式的反思:是否戰場上的“請戰”只能是單方面的挑戰?能不能雙方都挑戰,但始終打不起來?如果打不起來,那麼對實現史料相容是非常有利的。互相挑戰可以出動小部隊,但大部隊始終沒有開戰,那麼“請戰不得”就只是蜀軍角度的單方面表述,從輕騎兵挑釁行為能增加蜀軍中計追擊可能性的原理出發,看清楚輕騎兵的“餌之”和“挑之”可以是同一個戰術行為在不同情況和不同階段的相應表現,在加上“晉體系”有“兵才接”的記載,魏軍角度也可以說己方同樣有挑釁蜀軍的行為,而非簡單的示弱引誘,雙方表述並不矛盾。

  • 2 # 大國布衣

    魏蜀對峙,中間發生的大規模戰爭很多,六出岐山九伐中原,可見兩國之間常有戰事,從劉備入主成都到267年魏國滅亡西蜀,中間的多次大規模戰爭,魏國的主將都換了好幾撥,夏侯霸,曹仁,曹爽等魏國將領都和蜀軍交鋒過,吳蜀夷陵之戰劉備病逝白帝城後,司馬懿在魏國的地位才真正開始得到鞏固,特別是魏明帝是極度信任他。而史料對於司馬懿在對抗西蜀入侵的軍事部署上好像資料並不多,個人所瞭解的一些資料來看,當時騎兵部隊數量非常有限,諸葛亮第三次伐魏時,20萬大軍騎兵佔比還不到一成,可見在當時軍馬是有多麼稀缺,但魏國地廣人多,實力最強大,河北之地向來是重要的養馬場,曹操攻滅遼西公孫瓚後,遷徙部分人到幽州一帶牧馬,曹魏在軍馬的正常供應上應該不成問題,但數量也是非常有限,更何況三國時期還是步兵作戰和攻城戰為主,騎兵與騎兵之間的大規模的對峙實際上很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你長期單身,難道心裡沒點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