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湛河政法

    俗稱馬島戰爭。馬島是一個遠離英國一萬英里的小島,是英國侵佔的殖民地,但這個島離阿根廷距離卻十分近,只有400多海里,阿根廷獨立後一直聲稱對該島擁有主權,想把這個島收復,為此和英國進行了多年的談判,但英國卻始終不願放棄這塊殖民地,終於阿根廷人在經濟深陷發展中國家陷阱後,為了轉移國內民眾注意力,提升國民士氣,發動了戰爭,強行收復了馬島。得到訊息後,英國為了昔日老大帝國的尊嚴,宣佈對阿開戰。戰爭結果並沒有太大懸念,儘管英國已經日暮西山,但收拾個阿根廷還是綽綽有餘。

  • 2 # 國家人文歷史

    由於冷戰的大背景,馬島戰爭一直被看做是“導彈時代的首次戰鬥”。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為馬島,一共由200多個島嶼組成,位於阿根廷最南端往東500多公里的南大西洋上。對於最早發現馬島的人至今尚有爭議,並沒有定論。不過根據現有的記錄來看,最早的記錄是1690年英華人約翰·斯特朗登陸,並且以當時的英國海軍大臣福克蘭子爵的名字為這個島命名,因此,至今英國這邊都管這個群島稱作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是後來佔領它的西班牙人給它起的名字。

    1816年,阿根廷獨立,並且宣佈繼承包括馬島在內的西班牙的屬地,還在這裡設定了行政區以及軍政長官。1833年的時候,英國軍隊佔領了這裡,宣稱英國擁有主權,並且還在這邊殖民。因此長期以來,馬島的居民基本上都是英華人的後裔。英華人之所以佔領這裡,是因為這裡是英國非常重要的遠洋據點之一,有著很重要的戰略位置。不過在這個過程中,阿根廷也並沒有放棄馬島。

    其實馬島戰爭的發生是可以避免的,因為一直以來阿根廷與英國的關係並不是十分的緊張。1971年的時候英阿還簽署協定,英國同意逐步使島上居民加入阿根廷國籍,加強馬島與阿根廷本土的聯絡。阿根廷最終挑起事端主要還是想要轉嫁國內的經濟困局的視線。自70年代末以來,阿根廷國內的經濟就陷入低迷,受到世界經濟局勢的影響,失業率大幅提升,在此背景下,為了轉嫁危機,所以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向馬島發動了兩棲攻擊,島上100多名英國守軍幾乎沒有抵抗,就在總督的率領下投降,阿根廷迅速佔領了馬島。鋌而走險,最終釀成大戰。

  • 3 # 瑪雅娛樂

    馬島之戰,史稱英阿馬島之戰。

    在英法共同配合之下(法國將賣給阿根廷的軍艦圖紙給了英國),最終英國戰勝了阿根廷。

    第一局:馬島距離阿根廷本土400海里,距英國本土1萬海里

    最終英國勝。

    第二局:前兩年的民主公投,民眾選擇加入英國,還是英國勝。

    迴歸本源,馬島本來屬於阿根廷,被英國殖民地了,不過當時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哪裡沒有領土?

  • 4 # 鐵嶺鋒

    馬爾維鈉斯群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英國與阿根廷對該島的主權爭端由來已久,誰理誰非,我管不了!但是,這個提問好就好在只討論戰爭本身,本人認為,這裡可以解讀出來的經驗和教訓太多了!本人沒有查閱相關資料,僅憑對當時報導的記憶,簡單地表達一下膚淺的看法。

    一.戰前兩國所面臨態勢:首先兩國都是為各自主權而戰!相比當年中國的抗美援朝,怎麼說層級上都差了一些,英國可以說是不惜血本;而阿根廷更應該是不惜老命!這是兩國的決心和意志態勢。

    兵力投送:阿根廷距馬島約六百公里,陸、海軍兵力投送不用一晝夜!空軍不用一小時;英國距馬島約一萬七千公里,等於阿根廷與馬島距離的三十倍,其兵力投送基本是砂鍋子搗蒜——一錘子買賣!而對手確可以源源不斷。太嚇人了!

    兩國的軍事、經濟、外交都是英國強於阿根廷,但與北韓戰爭時的中美之間的差距小的太多了。況且當年美國的兵力投送也只隔一個日本海和其已經控制了幾乎整個半島!

    阿根廷已經奪得了馬島的絕對控制權,以逸待勞,應該可以張網以待。英國是勞師遠征,一條二戰後期的舊航母,二十架左右沒有多大作戰半徑的鷂式戰機,去征戰馬島簡直就是一隻土雞去對戰黃鼠狼!

    二.戰爭的結果

    剛開戰,阿根廷象模象樣,打得風聲水起,戰機發射飛魚,把英國自吹世界最先進的驅逐艦謝菲爾德干沉底兒,首開機載導彈幹掉大型艦艇的世界先河!在全世界引起軒然大波,到後來,敗了,是阿根廷敗了,而且敗得太慘,太窩囊,太丟臉!飛機損失了十幾架;大批守島部被俘;戰爭的核心目標——馬島丟了,至今在自己的家門口被英華人佔有了!

    三.英阿馬島之戰的勝負與戰術。

    這裡關於英華人置航於馬島外側,以艦載機切斷阿本土與馬島之間的聯絡戰術固然是手好棋,但並非萬能良藥。如果阿根廷換成北韓、越南任何一家,英軍必放!

    所以,阿根廷之敗,敗在了前線官兵的戰鬥意志和犧牲精神缺乏。敗在了戰術指揮的呆板和僵化。敗在了國家決策層的膽略、意志和決心。這些東西如果有一項尚存,則阿根廷必勝!

    四.外交。

    很簡單一句話:弱國無外交!

    戰爭之初,阿根廷可以先聲奪人,首功應該記在飛魚名下。是它拿下了謝菲爾德,給阿根廷人掙了名,壯了膽,提起了精神。但很快,幾條飛魚吃沒了,再找法國去買,法華人卻毫不客氣的給他斷了糧。相反,美華人背後給阿根廷捅了一刀後去支援了英華人。要知道,當時阿根廷也是美國的盟友,(還帶這麼害結盟兄弟的,也是阿根廷跟美國跑的既丟人又悲慘的下場)弱國無外交,華人以過往教訓總結出的哲理,在阿根廷得到充分完美的印證!

    五. 阿根廷國家戰略的失敗,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靠買,是買不來國家強大的。華人民的領袖毛澤東,早在抗日戰爭最堅苦的時期就教會了華人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靠著這個基本國策,我們中國成就今天的世界地位!但當年的阿根廷只有一個字——買!結果是買來了失敗;買來了屈辱;買來了領土主權的喪失!

    教訓之沉痛,不僅是阿根廷一家的教訓,也是其它國家和民族的教訓,當然,更是我們華人民的教訓!

  • 5 # 麻辣戰爭

    為什麼馬島海戰在現代戰爭史上有如此地位,只有一個原因,阿根廷空軍駕駛超級軍旗戰機,發射一枚價值20萬美元的飛魚反艦導彈,擊沉了英軍最先進的、價值2億多美元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

    阿根廷空軍在這次突襲中,採取了現代標準的戰機對海攻擊模式,先是超低空飛行,依靠地球曲率和海面雜波的混亂,避開了謝菲爾德號雷達的探測,在距離謝菲爾德號適當距離時,突然拉昇,僅僅幾秒鐘,超級軍旗的機載火控雷達,已將四十公里之外的謝菲爾德號各種資料探測完畢,霎時,兩枚飛魚反艦導彈噴吐著火焰撲向謝菲爾德號。

    與此同時,超級軍旗 立刻降低飛行高度,掉頭,高速返航。

    飛魚反艦導彈採用慣性和主動雷達 複合制導的方式,首先,慣性制導使反艦導彈按照事先輸入的目標位置進行中段飛行。

    在距離目標10公里時,自主切換成主動雷達制導方式,主動式 單脈衝雷達 導引頭為導彈鎖定最終的攻擊目標,控制導彈的飛行高度,降至距海平面8米以內,超低空掠海飛行,直至擊中目標。

    這一事實告訴人們,自二戰以來靠大艦巨炮、巨型航母統治海洋的時代謝幕了,一個全新的海戰時代已經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而艦隊防空成為攸關戰艦生存能力的核心指標之一,此後,各國發展出各種各樣的反艦導彈,對戰艦的威脅也越來越大,成為各國對付水面戰艦的主要武器。

  • 6 # 天太2

    1982年發生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役被稱作是“明天的戰爭”,經過30多年,戰爭的形態已發生了很多變化。但其中的一些東西仍給我們以啟示,警覺,它仍然有一些我們思考的東西。

    馬島戰役的發生是因為主權之爭。在英國海員約翰.戴維斯發現該島前,其實一些國家的國旗在該島就升起過:法國,西班牙包括阿根廷。19世紀初,英國佔領了它。20世紀60年代,英阿兩國開始了歸屬談判,到開戰時,二十多年,連一個字的協議也沒達成。阿根廷決定動手時,用了一支約4千人的海陸空組成的艦隊,登島時,英軍82名守島士兵在總督的帶領下集體投降。

    該事件在英國和阿根廷國內都引起了極大的震動。阿根廷歡欣鼓舞,英國卻在舉喪的氣氛中開始了遠征準備。英國有一個“快速反應司令部”,幾小時便擬定了作戰計劃,並上報內閣批准。三十艘大艦集結,上百艘商船接到命令後就地卸貨,改變航向,邊航行邊應徵集結。近7萬噸的豪華遊輪,三天後就把輪上的游泳池焊上,變戰了直升機升降平臺。在英內閣發出作戰命令的第二天,一支近百艘艦船和兩萬多人的特遣艦隊組戰。

    英軍到達馬島海域時立即對馬島進行了封鎖,並擊沉了阿方一艘萬噸巡洋艦。此時,島上阿方守軍已達一萬人,但戰爭準備既不適宜也不充分,英軍的立體封鎖隔斷了馬島和阿根廷大陸的聯絡。阿方在這場戰爭中唯一的亮點是用法中國產的“飛魚”導彈擊沉了英華人為之驕傲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阿根廷飛行員的技朮與戰術堪稱完美。他創造了好幾個第一:第一場複雜電子環境下的海戰;飛魚的第一次實戰;現代海戰的轉折點。

    飛魚的成功,讓阿根廷人看到了希望,用飛魚打英國的航母和運兵船成了重點。喋血大戰直到天黑,英國又損失了兩艘船,這都是飛魚的功勞。但英國的航母和運兵船仍在。當阿根廷人準備第二天再用飛魚來對付英國時,發現飛魚已經用完了。原來,阿根廷只有9枚飛魚導彈。透過秘密渠道和法國購買,法國不但不賣,還禁止第三方轉讓給阿根廷。而且,歐共體14國已聯合對阿進行了武器禁運,而阿根廷總統加里鐵,這位自稱是:美華人養大的孩子,則早已在紛爭開始時,美華人就把他拋棄了。

    一場沒制空權,制海權,制電磁權的戰役,一個沒有自己軍備生產的國家,一個沒任何準備光憑一腔熱情,頭腦發熱的總統,這就是阿根廷三十多年前在馬島戰役中的現狀。失敗是必然的,登島的英軍打的可圈可點,都是建立在之前的基礎之上的。現代戰爭會比馬島戰役更離奇,但馬島戰役會給我們很多思考的東西。

  • 7 # 大將軍威武K

    馬爾維納斯群島之戰是英國和阿根廷在南大西洋圍繞馬爾維納斯群島(又叫福克蘭群島)等島嶼及其周圍海域的主權歸屬所進行的一場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戰後第一次以海軍兵力為主,海陸空三軍協同作戰的大規模現代海上區域性戰爭。

    雙方作戰編成內有大量的海軍艦艇部隊、空軍戰機部隊、海軍陸戰隊、空降兵、步兵以及各種戰鬥支援和勤務支援部隊。為了達成作戰目的,雙方參戰部隊按照總的企圖和統一計劃,在聯合機構統一指揮下,以諸軍兵種聯合作戰的方式協調行動,並採取了包括水上、水下、地面和空中,以及各種兵器的對抗和作戰樣式。其中,海戰以封鎖反封鎖、空戰以空襲反空襲、陸戰以登陸抗登陸為其主要表現形式。在多種樣式的協同作戰中,海空作戰雖然服務於陸戰,為地面部隊最終奪取馬島創造條件,但是海戰規模最大、空戰最為激烈,奪取制海權、制空權在整個戰爭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最為典型的、體現現代聯合作戰水平的戰爭。

    戰爭中,雙方投入總兵力達10萬人。阿根廷方面海空軍幾乎傾巢而出,計有作戰艦艇33艘,總噸位12萬噸,作戰飛機350餘架;英國投入作戰艦艇118艘,總噸位100餘萬噸,各型飛機340餘架。

    戰爭歷時79天,最後以馬島阿軍守備部隊投降而告終,但是給雙方都帶來了巨大損失,同時也對兩國國內的政治、經濟帶來深遠的影響。阿根廷軍隊傷亡失蹤近3000人,還有11800人被俘,損失艦艇5艘,飛機117架,直接經濟損失10億美元以上,間接損失20多億。阿根廷總統加爾鐵裡因為戰敗被迫下臺,350多億美元的外債和龐大的軍費開支讓本來就千瘡百孔的國民經濟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英國軍隊傷亡被俘1200餘人,損失艦艇6艘,飛機34架,直接經濟損失17億美元以上。嚴重的戰爭消耗導致國民經濟發展停滯,極大的震撼了英國政局。戰爭結束前後,英國失業人數達300萬以上,達到了50年以來的最高峰。由於政府無法解決失業問題,國內罷工事件此起彼伏。因此,英國雖然在戰爭中獲勝,但是不得不付出鉅額軍費在遠離本土1.3萬公里的馬島長期駐紮重兵,無異是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包袱。

  • 8 # 閒看秋風999

    今天人們談論戰爭,並非熱愛戰爭,而是為了和平;今天回顧戰爭不是崇拜“戰神”,而是總結得失,尊重歷史。

    “馬島戰爭”就是那場發生在距離英國萬里之外,但是離阿根廷一步之遙,為了爭奪戰略要地馬爾維納斯島、發生在英、阿之間的一場“立體戰爭”。

    戰役開始後,英國核動力攻擊潛艇率先用魚雷擊沉阿“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

    阿根廷也不示弱,隨即用飛機以空艦導彈擊沉英“謝菲爾德”號驅逐艦。

    “馬島戰爭”目的是奪島。在登陸與反登陸戰中,阿根廷空軍先後炸沉英護衛艦“熱心”號、“羚羊”號和驅逐艦“考文垂”號, 阿根廷空軍用空艦導彈擊沉“大西洋運送者”號直升機運輸艦。

    英國皇家海軍雖然有損失,但英華人畢竟經過二戰的考驗,也擅長登陸戰。

    而阿根廷在“馬島”反登陸中,空軍支援嚴重缺失,最後馬島守軍投降。戰爭結束。

    馬島戰爭告訴軍事研究人員,在現代條件下,要想取得戰爭勝利,需要

    一,精確制導導彈。如果沒有法國“飛魚”,英國造價不菲的“謝菲爾德”不會被擊沉;

    二,空中預警機的重要性。海上艦艇編隊的主要威脅來自空中,編隊防空必須要有預警機、足夠數量的遠端截擊機和高效能的防空武器;

    三 電子戰。1982年的馬島戰爭中,電子戰不如現在那麼引人關注,但是已經初見雛形;

    四,系統保障對取得海戰的勝利起著重大作用。英國艦隊不遠萬里作戰,對後勤保障要求極高,對整個作戰系統的考驗不言而喻。

    英華人贏了,贏得並非輕鬆;阿根廷輸了,輸得也不冤枉。因為無論從綜合國力,歷史經驗,戰爭動員,協調組織,阿根廷都不是老牌帝國主義的對手。

  • 9 # 潤友

    怎樣評價1982年發生的馬爾維納斯群島之戰?

    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從三個方面來回答:

    (上圖為英阿馬島戰爭戰場示意圖照片)

    第一、為什麼會發生馬爾維納斯群島之戰(以下簡稱“英阿馬島之戰)

    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在南大西洋爆發了一場現代條件下的島嶼爭奪戰,這就舉世矚目的英(國)阿(阿根廷)馬島之戰。

    馬島,又名福克蘭群島,由346個島礁組成,面積1.28萬平方公里,人口2200人,首府斯坦利港。這個群島距阿根廷大陸南部海岸最近處510公里,距英國本土約13000公里。馬島在軍事上是南大西洋的重要據點和南美大陸南部的海上前哨,也是是連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主要陸上通道,曾被稱為南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鑰匙”。

    馬島資源豐富。其大陸架有豐富石油、天然氣和錳、鋁、銀、鐵、鉛等礦藏,石油儲量可達70億桶,是英國北海油田儲量的數倍。

    馬島所處的戰略地位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引起馬島戰爭的重要因素。

    由於阿根廷和英國就馬島的歸屬問題整整爭議了一個半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進行了持久的談判,但雙方各持己見,互不相讓。阿根廷認為,馬島原屬西班牙王室,阿根廷獨立後,其主權應屬於阿根廷。自1832年被英國佔領後,阿根廷一直為恢復它的主權而鬥爭。而英國認為,馬島是它的殖民地,只接受把它作為一個非殖民化問題來處理,不承認阿方擁有主權。

    1960以來,聯合國大會曾4次作岀決議,要求雙方透過談判解決爭端。不結盟國家會議曾作出決議,支援阿根廷人民為恢復馬島主權而進行鬥爭。20多年中,兩國談判時斷時續。但主權歸屬問題卻一直懸而未決。

    1982年2月,雙方在紐約談判破裂後,英阿雙方關係日趨惡化,阿根廷為了維護民族尊嚴,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徹底消除長期存在的殖民主義這一“毒瘤”,決定採取軍事行動來結束英國殖民主義者對馬島的武力統治。

    (上圖為英阿馬島之戰時的照片)

    第二、英阿馬島之戰的經過和戰況

    1982年3月19日,一支由60多人組成的阿根廷小分隊在馬爾維納斯群島中的南喬治亞島登陸,在那裡安營並動手拆毀一箇舊漁船碼頭,還在島上升起了阿根廷國旗。英國外交部指責這一行為是“入侵”,接著兩國都立即向出事地點派出軍艦,準備兵戎相見,從而使局勢激化。這個事件也就成為英阿馬島戰爭的導火線。阿方把這一天看作是戰爭的開始日。

    在這次戰役中,阿方海軍的主力基本出動,參戰艦艇和輔助船隻33艘,飛機250餘架,以及陸軍部隊,總兵力達65000人。英國則出動了海軍實力的二分之一,參戰艦船118艘,飛機200餘架,以及步兵、傘兵、陸戰部隊,總兵力達35000人。

    這次戰爭歷時74天,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阿軍佔領馬島和南喬治島,英國調集三軍,組成特混艦隊開赴馬島水域,展開兵力,奪取前進基地,完成封鎖部署。第二階段主要是雙方出動飛機和艦艇,進行海空戰鬥,封鎖和反封鎖的戰鬥激烈,戰場形勢急劇變化,阿軍逐步喪失戰爭的主動權。第三階段主要是登陸和抗登陸作戰,由於英軍戰法靈活,在交戰45天后,戰勝阿方,被英國重佔馬島。

    據資料記載,在74天(實戰時間僅45天)的戰爭中,阿軍死1000餘人,傷1300人左右,被俘11800餘人,損失艦船11艘(沉5傷6),擊落擊傷飛機130餘架,耗資10億美元以上。英軍死600餘人,傷1600人左右,損失艦船7艘(沉3傷4),擊落擊傷飛機80餘架,耗資18億美元左右。

    (上圖為英阿馬島之戰時的照片)

    第三、如何來評價英阿馬島之戰,也就是說英阿馬島海戰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和借鑑

    網友們也許會問,英阿馬島海戰,為什麼阿軍在“家門口”作戰,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會敗給從13000多公里外派來的英軍特混艦隊手中?縱觀英阿馬島海戰,有這樣幾點是值得思考和借鑑的:

    1、在解決領土爭端和應對突發危機事件上,必須做好萬全準備,既立足談判,又做好武力解決的準備。英阿在馬島主權的爭端上,雙方心裡都很明白,靠談判是根本不可能解決的。於是,雙方都加緊做好了靠武力解決的準備。尤其是英國在談判之初就全力在做軍事行動的準備;

    2、在軍事力量懸殊不太的情況下,要想取得戰役的勝利,兵力部署和指揮就顯得至關重要。馬島之戰,英阿雙方在作戰中都投入了許多現代化的先進武器裝備,而阿軍是在兵力和裝備佔優勢的情況下失敗的,這裡面的主要原因就是阿軍在作戰中,兵力部署不當,指揮失誤,戰術笨拙,只消極據守孤立據點,不實施有力反擊和機動作戰,導致最後失敗;

    3、戰爭必須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作後盾和保障。英阿馬島之戰,英軍能夠出動二分之一的海軍力量,不遠萬里浩浩蕩蕩地開赴前線作戰,並連續在45天時間裡提供持續不斷的後勤物資保障,主要就是英國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作後盾。而阿根廷卻由於保障後勁不足,影響了戰局的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Mate10和Mate9pro選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