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考古班二愣子

    古人都作古了,不過討論一下古人近視也未嘗不可。現代人近視很正常,不過古人近視的情況非常少見,因為古人沒有手機電腦之類的東西,古人讀的書也都是大字,古代的小孩子也不像現在的學生一樣作業多得寫不完。最重要的是,古人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倒是現代人不喜歡按規律做事,該休息的時候不休息,該起床的時候不起床,所以我們不用擔心古人的近視問題,倒是要好好操心我們自己的健康問題。

    古代近視少但也不是沒有,明代有人作了一首嘲諷近視眼打油詩:

    笑君雙眼太稀奇,子立身旁問誰是?

    日透窗欞拿彈子,月移花影拾柴枝。

    因看畫壁磨傷鼻,為鎖書箱夾著眉。

    更有一般堪笑處,吹燈燒破嘴唇皮。

    往往用眼過度的都是特別好學的,比如囊螢映雪:晉代車胤小時家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晉代孫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家境貧窮,勤學苦讀。為什麼不用蠟燭呢?因為古代生產力底下,蠟燭生產成本很高,燈油便宜許多,但是,窮苦人家還是消費不起。

    古人近視解決辦法

    1、吸收煙霧

    《本草綱目·葛蒲》記載:“石菖蒲置一盆於几上,夜間觀書,則收煙無害目之患。”就是說石菖蒲這種草有吸收蠟燭或者燈油產生的煙霧,從而保護眼睛。亦可將燈油換成危害較輕的枸杞子油,《養病漫筆》記載:“枸杞子榨油,點燈觀書,能益目力。”

    2、眼部清洗

    《蘇沈良方》卷七“治諸目疾”:“上盛熱湯滿器,銅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緊閉勿開,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湯沃,湯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為之,無疾一日兩次,沃令眼明,此最治赤眼,及瞼毗癢。”就是打一盆熱水,最好用銅器裝,用手捧著澆在眼睛上,不要睜眼也不要揉眼睛,澆到水涼就行了,有眼疾的一天三四次,沒眼疾的一天一兩次。管不管用不清楚,但是很舒服,我曾經面朝下將熱毛巾敷在眼睛下面,真的很舒服。

    3、吃中藥

    《本草綱目》記載蕪菁花“主治虛勞眼暗,久服長生,可夜讀書”,槐實“令人可夜讀書,延年益氣力”,蒼朮“治目盲, 燥脾去溼宜用”。

    《冷廬醫話》: “因服小黑豆勿輟,凡二十餘年,迄今目光如舊,燈下可作細字,未始非此方之力。”說是長期堅持服用小黑豆不間斷有奇效,不知是真是假但是可以一試,反正無害。

    4、針灸

    針灸結合:“目暗不明,針中渚,人二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七 壯,炷如雀矢大,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千金翼 方·卷二十七》)。灸藥結合,可以是施灸與內服藥結 合,如《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六上》提到“肝中有風 熱,令人眼昏暗者,當灸肝俞,及服除風湯丸散數十 劑,當愈”

    5、戴眼鏡

    提問者給的配圖很有意思,圖為《南都繁會景物圖卷》,這幅歷史長卷描繪的是明永樂年間南京秦淮河兩岸的盛況,作者是仇英。仇英(1498年—1552年),字實父,號十洲,江蘇太倉人,居吳縣(今蘇州)。其生卒年及早年經歷不詳,據推測活躍於正德、嘉靖年間(約當於公元十五世紀至十六世紀)。大家看右下角“兌換金珠”下面的那個人,是不是戴了眼鏡了?明朝時期眼鏡被西方傳教士帶入中國,清朝後期開始流行。不過一般都是皇帝及重臣才能用上,平民百姓很難佩戴眼鏡這種奢侈的東西。

  • 2 # 歷史密探

    說起近視眼,現在應該是困擾廣大莘莘學子的一件麻煩事。雖然一副眼鏡就能解決,但是戴眼鏡難免有些麻煩,而且影響顏值。在中國古代其實也有很多人得了近視,只不過那時候沒有眼鏡,那麼,你知道古人得了近視眼怎麼辦嗎?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唐代詩人韓愈便是古代近視的代表。到了明朝,有人還專門寫了一首詩來譏諷近視者,“笑君雙眼太稀奇,子立身旁問誰是?日透窗欞拿彈子,月移花影拾柴枝。”怎麼樣,是不是很生動形象呢。

    近視在古代中醫中被稱作:“能近祛遠症”,被當做一種病來看,古代並沒有眼鏡,所以只能透過針灸、吃中藥和去戶外活動來治療,現在看來這些都是緩解視疲勞的做法。而眼鏡最早是在13世紀同時出現於中國和歐洲,1260年,馬可波羅的遊記中稱:中國的一個紳士用一匹馬換了一副眼鏡。這是老花鏡。

    而近視眼鏡,則最早出現在16世紀。在此之前,古人用眼過度導致近視,只能用一些緩解的方法去防止近視加深,直至今日,除鐳射治療外也沒有良好的方法能矯正視力。但是,古人讀書者本來就很少,而且他們用毛筆寫字,字型很大,上學的時候不需要看黑板。他們夜晚讀書時間少,沒有手機和電腦,沒有光汙染,所以患近視的機率很低。

  • 3 # 貓眼觀史

    近視眼:去你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近視能咋辦?只能靠近看!

    在古代很多人從小就看書,這也是唯一能讓他們近視的原因,這主要是環境影響的,因為他們夜晚讀書都是用的蠟燭,這樣對眼睛傷害是最大的,一不小心患上近視眼就很痛苦,不像現在人,陪戴眼鏡之後也能看清楚,那麼古人在患上近視眼之後都是怎麼處理的?

    首先:眼鏡的發明太晚,15世紀中期才開始傳進中國。因為當時的眼鏡造價昂貴,所以普通家庭很少有人用的起,昂貴到什麼程度?就連朝中大臣有功,皇帝會拿眼鏡作為物品賞賜給功臣。電視劇裡的劉羅鍋以及乾隆皇帝也戴著眼鏡。再看看《說岳全傳》中的大奸臣張邦昌,他近視特別嚴重,但是因為當時還沒有眼鏡傳入,所以特別痛苦,可以說在沒有發明眼鏡之前的古代人,如果患上近視眼基本上是沒得治療的。

    其次:雖說不能治療,但是可以緩解,他們儘量避免晚上看書,利用清晨來讀書,這樣不但對眼睛有好處,還可以節約燈油,兩全其美。

    最後:開一些護眼的藥物,做一些眼睛保護的按摩,也能減輕近視眼的痛苦。

    雖說古代有近視眼患者,除非特別嚴重,一般來說三百度以下的患者是不需要擔心什麼的,只需要做好預防就好。這跟他們身處的環境以及當時的社會情況有關。

    一:古人私塾沒有黑板,先生教書都是走到各個學生那裡詳細教導,所以近視眼患者也不用擔心看不清字。

    二:古人大多是步行,騎馬的很少,尤其是讀書人,除了讀書,他們基本上沒有可能患有近視眼,除非是遺傳的或者弱視。所以說不像現代到處都是車,出行還得謹慎。

    三: 他們書中的字或者竹簡上的字型都是大號的,即使後來有印刷術,印刷出來的字也是大號的,不會有我們現如今課本上那麼小的字型。所以即使近視,也不用擔心近距離看書困難。

    實際上古人換近視眼的機率極低,甚至不會患有近視眼,因為讀書人也並不多。

    一:古人用的是毛筆寫字,而且對坐姿要求極其嚴格,相信大家在電視劇裡都看到過,只要趴下了就要挨竹鞭。有了一定的距離,眼睛自然就保護起來了。

    二:用眼睛的時候少,我們現如今的工作中比如電腦、手機、電視等傷害眼睛的地方太多了,但是古人就不會,他們除了讀書眼睛要集中,其他時間基本上是放鬆狀態的,即使有其他工作時,也不會產生近視眼。

    (古人近視笑話一則)

    三:古人所處的地方視野開闊,並沒有如今的高樓大廈,他們一開啟門,就能看見花草樹木,淨化眼睛,人的心情也不一樣,看看現在大多人都喜歡回家鄉住就知道了,城市的喧囂和農村的清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斑馬線禮讓行人會不會助長不文明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