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讀《洛麗塔》這麼多年後,第二次拜讀竟然是不同的體驗,可以再一次證明,經典文學值得重讀,而並不是所有經典文學都適合低齡或不成熟的靈魂去體驗的。
倒過來看納博科夫本人的後記會找到幾點一貫如一的態度。首先是《洛麗塔》讓讀者失望了。就如同如今的大眾閱讀者對情節跌宕起伏,故事扣人心絃,或者引發觸發極大共鳴和反思的作品的期待那樣,納博科夫說他的《洛麗塔》讓那些期望看到簡單刺激,有套路有規則的千篇一律的陳詞濫調組合而成的情節(不可分散讀者注意力的風格,結構和形象)的色情小說的讀者失望了。
他拿有吸引讀者的那些有固定套路和規則的色偵探小說說事兒,如果不是那樣,通篇沒有對話的偵探小說,如何讓讀者喜歡和接受?納博科夫的美學,《洛麗塔》的美學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因為它具有藝術獨創性,僅此而已。
還有一點就是,意義的缺失。納博科夫引入了教條的問句:“作者的意圖是什麼?”“這人是想說什麼呢?”來發問。他一開始就否認了意義的存在,目的的存在,《洛麗塔》是一部沒有目的,只想著寫完脫稿的寫小說。
後來他又說,有一些文雅之士,認為《洛麗塔》毫無意義,因為它沒有教人任何東西。
於是納博科夫馬上就表態,說自己既不讀教誨小說,也不寫教誨小說。
和他在《文學講稿》裡所言一致,他認為“只有在虛構作品能給我帶來我直截地稱之為美學幸福的東西時,它才是存在的,那是一種多少總能連線上與藝術為伴的其他生存狀態的感覺。”
簡而言之,就是“小說就是虛構,虛構就是主要烘托美學,藝術,不要妄圖其他。我也看不上其他。”
於是他後來果然赤裸裸地表達著:“透過閱讀虛構小說了解一個國家,瞭解一個社會階級或者瞭解一個作家,這種觀點是幼稚可笑的。”
這句話,無疑打倒了一大批跟現實有關的小說(當然無所謂是現實主義還是批判現實主義甚至是如今的魔幻現實主義,納博科夫這位無法歸類的作家真是敢說啊!)。
這句話,對中國的作家包括絕大多數讀者而言,也是當頭一棒!
因為我們從小被教育作文和閱讀要有中心思想,要有深刻的社會和現實意義,比如反映社會現狀,反映階層思想,反映作者本人的個人的情感和家庭社會關係,更大的就是,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狀態,歷史或者時代等等。不能做到的,就是膚淺的,沒有思想的,譁眾取寵的賣弄文字的小說。
好吧,以上固執地觀點就像直男癌一樣,無法與之爭論。比如一個直男堅持認為女人只有相夫教子,做的一手好菜,才能拴住男人。比如一個直男認為自己身為男人對家庭社會的職責大過天。這種磊磊確鑿的正義之風,讓《洛麗塔》裡那個猥瑣的文人亨伯特亨伯特,簡直像個痴呆的小丑。
“因為這部小說裡完全沒有好人啊!”
那又如何?
你見過一個不算太壞的變.態,精通修辭,精通各種語言,精通古希臘古羅馬各類思想,精通歐洲大陸特別是英倫的古典詩歌,戲劇以及各類名詞,名字,代稱的隱藏意義,並且還能改頭換面加以修飾,或乾脆自己藉機編撰出來嗎?比如,最為極端的例子,這個人連殺人前,都要被害人拿著他寫的詩歌讀出來懺悔嗎?
也許納博科夫本身的性格和生平和法華人亨亨別無關係,但他在文藝上的深厚不見底的積澱(怪異到了喜歡的彩蛋到完全自娛自樂程度)完全暴露了他的身份。
而關鍵是,他還不滿意,覺得如果不是俄語創作,自己的英語文學,是二流的。他為了美國化而加了如此多的元素,比如美國的地貌(畢竟我們知道洛麗塔的故事裡有相當一部分的經歷是美國自駕遊),比如住進的是汽車旅館而不是瑞士飯店,種種。
另外我不知道自己這麼說會不會很沒見識,畢竟對於心理學,我並不太瞭解。但納博科夫創造出來的這個前無古人的新名詞“洛麗塔”,這個演變成全球公認文化名詞的,並且被日本動漫烘托和塑造到極致的“蘿莉”“蘿莉控”是不是最原始的出發點就在於那個討人厭的作家想要嘲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提出了戀父戀母情結,提出了著名的原欲理論。這些在歐洲如日中天的理論刺激著納博科夫對弗洛伊德的攻擊和諷刺。所以他要顛倒著寫戀女情節(女童,少女),所以在《微暗的火》裡他又表達了不同的G的動機。最後導致像我這樣的讀者不由得會納悶,究竟這種扭曲,彆扭,怪怪的,甚至有些矯情的“致敬弗洛伊德”的手法和方式,是不是掩蓋了納博科夫對弗洛伊德的愛恨交融的感情,起碼弗洛伊德的學說確實“影響”了他。
然後正如我們所知,納博科夫同樣不會忘記嘲諷陀思妥耶夫斯基,所以在《洛麗塔》這樣的作品裡,他也不會忘記用一種猙獰的笑來給它命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
簡單說了他嘲諷的物件後,大家也不難看出,納博科夫對愛倫坡的真愛。不僅在他那最最廣泛為人所知的開篇“洛麗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慾望之火,同時也是我的罪惡,我的靈魂,”的那一章節,他同樣華麗地引入了“六翼天使”。而這個六翼天使,則妥妥地來自於愛倫坡的名詩《安娜貝爾.李》(相信很多英語專業的本科生都在必修的英美文學課上被要求背誦過這個),而他在全書中,直接或間接提到愛倫坡的次數,居然多達二十多次!
愛倫坡娶了自己十二歲的表妹,卻一生痛苦悲慘,這也同樣在亨伯特身上再現,成為亨伯特和洛麗塔的關係的“合理化起源”和“苦難的終結”。
說了這麼多,我不得不再次讚歎納博科夫甩開太多其他作家的文學美感,這是在《洛麗塔》一書中無法扼殺的獨一無二,也註定了它無法成為一部“規範化”“套路化”“情節化”的平庸的小yellow書。
它是有多麼不合格啊,勸所有三觀正的青年務必遠離此書,因為它的美,《洛麗塔》的美,會腐蝕你的靈魂。
在第一次讀《洛麗塔》這麼多年後,第二次拜讀竟然是不同的體驗,可以再一次證明,經典文學值得重讀,而並不是所有經典文學都適合低齡或不成熟的靈魂去體驗的。
倒過來看納博科夫本人的後記會找到幾點一貫如一的態度。首先是《洛麗塔》讓讀者失望了。就如同如今的大眾閱讀者對情節跌宕起伏,故事扣人心絃,或者引發觸發極大共鳴和反思的作品的期待那樣,納博科夫說他的《洛麗塔》讓那些期望看到簡單刺激,有套路有規則的千篇一律的陳詞濫調組合而成的情節(不可分散讀者注意力的風格,結構和形象)的色情小說的讀者失望了。
他拿有吸引讀者的那些有固定套路和規則的色偵探小說說事兒,如果不是那樣,通篇沒有對話的偵探小說,如何讓讀者喜歡和接受?納博科夫的美學,《洛麗塔》的美學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因為它具有藝術獨創性,僅此而已。
還有一點就是,意義的缺失。納博科夫引入了教條的問句:“作者的意圖是什麼?”“這人是想說什麼呢?”來發問。他一開始就否認了意義的存在,目的的存在,《洛麗塔》是一部沒有目的,只想著寫完脫稿的寫小說。
後來他又說,有一些文雅之士,認為《洛麗塔》毫無意義,因為它沒有教人任何東西。
於是納博科夫馬上就表態,說自己既不讀教誨小說,也不寫教誨小說。
和他在《文學講稿》裡所言一致,他認為“只有在虛構作品能給我帶來我直截地稱之為美學幸福的東西時,它才是存在的,那是一種多少總能連線上與藝術為伴的其他生存狀態的感覺。”
簡而言之,就是“小說就是虛構,虛構就是主要烘托美學,藝術,不要妄圖其他。我也看不上其他。”
於是他後來果然赤裸裸地表達著:“透過閱讀虛構小說了解一個國家,瞭解一個社會階級或者瞭解一個作家,這種觀點是幼稚可笑的。”
這句話,無疑打倒了一大批跟現實有關的小說(當然無所謂是現實主義還是批判現實主義甚至是如今的魔幻現實主義,納博科夫這位無法歸類的作家真是敢說啊!)。
這句話,對中國的作家包括絕大多數讀者而言,也是當頭一棒!
因為我們從小被教育作文和閱讀要有中心思想,要有深刻的社會和現實意義,比如反映社會現狀,反映階層思想,反映作者本人的個人的情感和家庭社會關係,更大的就是,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狀態,歷史或者時代等等。不能做到的,就是膚淺的,沒有思想的,譁眾取寵的賣弄文字的小說。
好吧,以上固執地觀點就像直男癌一樣,無法與之爭論。比如一個直男堅持認為女人只有相夫教子,做的一手好菜,才能拴住男人。比如一個直男認為自己身為男人對家庭社會的職責大過天。這種磊磊確鑿的正義之風,讓《洛麗塔》裡那個猥瑣的文人亨伯特亨伯特,簡直像個痴呆的小丑。
“因為這部小說裡完全沒有好人啊!”
那又如何?
你見過一個不算太壞的變.態,精通修辭,精通各種語言,精通古希臘古羅馬各類思想,精通歐洲大陸特別是英倫的古典詩歌,戲劇以及各類名詞,名字,代稱的隱藏意義,並且還能改頭換面加以修飾,或乾脆自己藉機編撰出來嗎?比如,最為極端的例子,這個人連殺人前,都要被害人拿著他寫的詩歌讀出來懺悔嗎?
也許納博科夫本身的性格和生平和法華人亨亨別無關係,但他在文藝上的深厚不見底的積澱(怪異到了喜歡的彩蛋到完全自娛自樂程度)完全暴露了他的身份。
而關鍵是,他還不滿意,覺得如果不是俄語創作,自己的英語文學,是二流的。他為了美國化而加了如此多的元素,比如美國的地貌(畢竟我們知道洛麗塔的故事裡有相當一部分的經歷是美國自駕遊),比如住進的是汽車旅館而不是瑞士飯店,種種。
另外我不知道自己這麼說會不會很沒見識,畢竟對於心理學,我並不太瞭解。但納博科夫創造出來的這個前無古人的新名詞“洛麗塔”,這個演變成全球公認文化名詞的,並且被日本動漫烘托和塑造到極致的“蘿莉”“蘿莉控”是不是最原始的出發點就在於那個討人厭的作家想要嘲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提出了戀父戀母情結,提出了著名的原欲理論。這些在歐洲如日中天的理論刺激著納博科夫對弗洛伊德的攻擊和諷刺。所以他要顛倒著寫戀女情節(女童,少女),所以在《微暗的火》裡他又表達了不同的G的動機。最後導致像我這樣的讀者不由得會納悶,究竟這種扭曲,彆扭,怪怪的,甚至有些矯情的“致敬弗洛伊德”的手法和方式,是不是掩蓋了納博科夫對弗洛伊德的愛恨交融的感情,起碼弗洛伊德的學說確實“影響”了他。
然後正如我們所知,納博科夫同樣不會忘記嘲諷陀思妥耶夫斯基,所以在《洛麗塔》這樣的作品裡,他也不會忘記用一種猙獰的笑來給它命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
簡單說了他嘲諷的物件後,大家也不難看出,納博科夫對愛倫坡的真愛。不僅在他那最最廣泛為人所知的開篇“洛麗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慾望之火,同時也是我的罪惡,我的靈魂,”的那一章節,他同樣華麗地引入了“六翼天使”。而這個六翼天使,則妥妥地來自於愛倫坡的名詩《安娜貝爾.李》(相信很多英語專業的本科生都在必修的英美文學課上被要求背誦過這個),而他在全書中,直接或間接提到愛倫坡的次數,居然多達二十多次!
愛倫坡娶了自己十二歲的表妹,卻一生痛苦悲慘,這也同樣在亨伯特身上再現,成為亨伯特和洛麗塔的關係的“合理化起源”和“苦難的終結”。
說了這麼多,我不得不再次讚歎納博科夫甩開太多其他作家的文學美感,這是在《洛麗塔》一書中無法扼殺的獨一無二,也註定了它無法成為一部“規範化”“套路化”“情節化”的平庸的小yellow書。
它是有多麼不合格啊,勸所有三觀正的青年務必遠離此書,因為它的美,《洛麗塔》的美,會腐蝕你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