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烏鴉緊盯著前方一隻用橡膠做的蜘蛛,它疑惑重重地圍著這個看上去充滿威脅的 “危險物”繞來繞去……最終,好奇心壓倒了一切,它用喙拾起一根小樹枝,用樹枝小心地刺探了一下橡膠蜘蛛,然後立即警惕地向後跳開。當發現這個“危險物”對它的刺探沒有迴應後,這隻名為“新喀鴉”的烏鴉終於獲得了足夠的信心,它返回來叼起了橡膠蜘蛛,還瞥了一眼蜘蛛的下腹部。
新喀鴉的這一系列行為正好被英國牛津大學行為生態學實驗室的喬安娜·維姆潘尼教授觀察記錄了下來。她認為,新喀鴉的這種行為充分彰顯了動物的智慧,因為當人類遇到奇怪或有潛在危險的事物時,也可能採取類似的行為。
不過,這種行為究竟是動物思考後的結果,還僅僅只是它們的本能呢?或者說,動物是否具有思維呢?
20世紀70年代,美國動物學家唐納德·格里芬開始較為系統地研究這個問題。他是最早發現蝙蝠回聲定位的科學家之一;他發現了海狸可以精確地切割木片來修築它們的“水壩”,並用不同大小的木片填補水壩的縫隙;他還發現了黑長尾猴可以透過叫聲來誤導種群中的其他個體。格里芬教授認為,這些行為及能力均表明動物具有—定的思考問題的能力。
制訂計劃
一些動物還擁有一種被認為是顯示它們具有思維的重要能力,即制訂計劃和規劃未來的能力。過去這一特徵一直被認為是人類所獨有的。2006年,英國的研究人員發現,蜂鳥就具有這種規劃未來的能力——蜂鳥能夠記住花的特定位置以及它們最近何時 “拜訪”過這些花,並利用頭腦中的這些資訊去指導今後的行為。已經發表的報告顯示,靈長類、小鼠以及章魚都表現出了規劃未來的能力。
然而,考察動物是否具有思維能力的標準,應該是它們的行為是否靈活多變。不論動物的行為表現出多大的複雜性,如果沒有變化性,都可能只是長期進化的結果。鴉科動物,包括烏鴉、叢鴉、松鴉等物種,在行為的靈活程度上都表現出其具有思維性。例如,上述實驗中的新喀鴉使用樹枝去探測未知的危險源——橡膠蜘蛛,這就顯示了其使用一箇舊工具完成—項新任務的靈活多變的思維能力。這個研究小組在2011年早些時候還發表了關於一隻名叫“貝蒂”的烏鴉的研究報告。這隻特別聰明的烏鴉可以將一根樹枝彎曲起來,然後用它把食物從位於房間另一端的試管中鉤出來。更令人吃驚的是,貝蒂能記住試管中存有食物,因此當它飛過樹枝時便喚起了關於食物的記憶,它取下合適的樹枝作為工具,然後飛回去鉤取食物。
鴉科動物甚至還具有猜測其它鳥的行為的能力。美國佛蒙特州立大學的貝恩德·海因裡希等人透過實驗發現,一隻烏鴉會採取一系列措施確保其它烏鴉不會發現自己藏匿食物的地點;但如果有其它烏鴉躲在它看不見的地方,它就不會表現出那些迷惑別人的行為。
靈長類動物更是這方面的佼佼者。例如,一隻黑猩猩要去偷竊食物,如果它認為群內其它成員有可能聽到它的動靜,它就會特別安靜地行動,以保證不被發現。令人印象更為深刻的是,黑猩猩似乎可以猜測對方已經發生的行為。德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搜尋食物的過程中,黑猩猩會嘗試去猜測它的競爭對手有可能已經去過的地方,然後加以排除,去搜尋一些不太容易被注意的地方。
情感
美國的生物學家馬克·貝科夫認為,動物可以體驗到同情、困擾、悲傷、感激、愛甚至敬畏,動物同時還具有移情作用,即將自身的情感投注到其它物體上。他講了一個關於兩隻阿拉斯加灰熊孤崽的故事。公熊已經受傷,只能一瘸一拐地慢慢行走或緩慢移動,它的“妹妹”不停地為它捕捉大馬哈魚作為食物。馬克認為,支援它這麼做的目的是維持“哥哥”的生命,因為親人對它來說非常重要。馬克還認為,同樣的證據還出現在犬、象及座頭鯨等動物中,也證明了這些動物具有情感思維。
在支援 “動物同樣具有情感”觀點的證據中,黑猩猩是最有說服力的。著名靈長類動物學家珍·古道爾多年來致力於研究野生黑猩猩的生活細節,在其與野生黑猩猩長達20多年的共同生活中,她充分體會到了黑猩猩的喜怒哀樂。她見識過黑猩猩強烈的母性行為,觀察到黑猩猩的集體送葬行為,還目睹了黑猩猩在幫助受驚嚇、受傷或失去父母的同類時所表現出來的與人類一模一樣的關懷和同情。在坦尚尼亞,她曾記錄下這樣的場景:在一個黑猩猩群落中,當名為“弗洛”的雌性首領死後,弗洛的兒子弗林特一直都坐在母親的屍體旁邊,有時還會握住母親的手發出幾聲類似於嗚咽的叫聲。在此後的半個月中,弗林特的情緒越發低落,甚至離群索居並且不再進食。終於,在弗洛死後的第三個星期,原本年輕健康的黑猩猩弗林特死了。古道爾認為弗林特死於它的“悲傷”,並認為這種行為表明黑猩猩具有和我們人類相似的情感。
衡量標準
也有科學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犬科動物認知及行為研究學家克里夫·維爾認為:“儘管一些人認為動物表現出某些所謂複雜的行為即表明這些動物具有思維,但在我看來,可能沒有一種動物可以明確地表現出它們具有意識性,因為我們應當將意識的界定標準定得更高一些。”在人類的思維中,最重要的是語言能力及使用工具的能力,維爾恰恰認為語言能力才是衡量動物是否具有思維的重要指標。
目前,科學家正在努力尋找可以徹底解決 “動物是否具有思維”爭論的研究手段。而腦成像技術已經成為最有可能解決問題的手段。例如,普林斯頓大學的亞倫·舒格等人正在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究人類大腦的“意識訊號”。比如他們發現,每當我們意識到我們正面對同一間房或同一張人臉的圖片時,我們的大腦中就會出現類似的神經活動;但如果我們僅僅是無意識地接受這些圖片資訊,這種神經活動就不會顯現。這些研究表明,思維意識並不依賴於人類大腦的任一特定區域,也沒有證據顯示思維能力僅僅為人類所獨有。
其他神經科學的相關研究工作也揭示,作為思維的產物,意識可能存在於一些動物的大腦中。例如,神經傳導可以使感官資訊經由丘腦傳遞到大腦皮層,這對意識的產生至關重要。實驗發現,一些哺乳動物就存在類似的神經傳導模式,因此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產生意識。關於鳥類功能神經解剖學的最新研究進展也暗示,鳥類可能也存在一定的思維。
一隻烏鴉緊盯著前方一隻用橡膠做的蜘蛛,它疑惑重重地圍著這個看上去充滿威脅的 “危險物”繞來繞去……最終,好奇心壓倒了一切,它用喙拾起一根小樹枝,用樹枝小心地刺探了一下橡膠蜘蛛,然後立即警惕地向後跳開。當發現這個“危險物”對它的刺探沒有迴應後,這隻名為“新喀鴉”的烏鴉終於獲得了足夠的信心,它返回來叼起了橡膠蜘蛛,還瞥了一眼蜘蛛的下腹部。
新喀鴉的這一系列行為正好被英國牛津大學行為生態學實驗室的喬安娜·維姆潘尼教授觀察記錄了下來。她認為,新喀鴉的這種行為充分彰顯了動物的智慧,因為當人類遇到奇怪或有潛在危險的事物時,也可能採取類似的行為。
不過,這種行為究竟是動物思考後的結果,還僅僅只是它們的本能呢?或者說,動物是否具有思維呢?
20世紀70年代,美國動物學家唐納德·格里芬開始較為系統地研究這個問題。他是最早發現蝙蝠回聲定位的科學家之一;他發現了海狸可以精確地切割木片來修築它們的“水壩”,並用不同大小的木片填補水壩的縫隙;他還發現了黑長尾猴可以透過叫聲來誤導種群中的其他個體。格里芬教授認為,這些行為及能力均表明動物具有—定的思考問題的能力。
制訂計劃
一些動物還擁有一種被認為是顯示它們具有思維的重要能力,即制訂計劃和規劃未來的能力。過去這一特徵一直被認為是人類所獨有的。2006年,英國的研究人員發現,蜂鳥就具有這種規劃未來的能力——蜂鳥能夠記住花的特定位置以及它們最近何時 “拜訪”過這些花,並利用頭腦中的這些資訊去指導今後的行為。已經發表的報告顯示,靈長類、小鼠以及章魚都表現出了規劃未來的能力。
然而,考察動物是否具有思維能力的標準,應該是它們的行為是否靈活多變。不論動物的行為表現出多大的複雜性,如果沒有變化性,都可能只是長期進化的結果。鴉科動物,包括烏鴉、叢鴉、松鴉等物種,在行為的靈活程度上都表現出其具有思維性。例如,上述實驗中的新喀鴉使用樹枝去探測未知的危險源——橡膠蜘蛛,這就顯示了其使用一箇舊工具完成—項新任務的靈活多變的思維能力。這個研究小組在2011年早些時候還發表了關於一隻名叫“貝蒂”的烏鴉的研究報告。這隻特別聰明的烏鴉可以將一根樹枝彎曲起來,然後用它把食物從位於房間另一端的試管中鉤出來。更令人吃驚的是,貝蒂能記住試管中存有食物,因此當它飛過樹枝時便喚起了關於食物的記憶,它取下合適的樹枝作為工具,然後飛回去鉤取食物。
鴉科動物甚至還具有猜測其它鳥的行為的能力。美國佛蒙特州立大學的貝恩德·海因裡希等人透過實驗發現,一隻烏鴉會採取一系列措施確保其它烏鴉不會發現自己藏匿食物的地點;但如果有其它烏鴉躲在它看不見的地方,它就不會表現出那些迷惑別人的行為。
靈長類動物更是這方面的佼佼者。例如,一隻黑猩猩要去偷竊食物,如果它認為群內其它成員有可能聽到它的動靜,它就會特別安靜地行動,以保證不被發現。令人印象更為深刻的是,黑猩猩似乎可以猜測對方已經發生的行為。德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搜尋食物的過程中,黑猩猩會嘗試去猜測它的競爭對手有可能已經去過的地方,然後加以排除,去搜尋一些不太容易被注意的地方。
情感
美國的生物學家馬克·貝科夫認為,動物可以體驗到同情、困擾、悲傷、感激、愛甚至敬畏,動物同時還具有移情作用,即將自身的情感投注到其它物體上。他講了一個關於兩隻阿拉斯加灰熊孤崽的故事。公熊已經受傷,只能一瘸一拐地慢慢行走或緩慢移動,它的“妹妹”不停地為它捕捉大馬哈魚作為食物。馬克認為,支援它這麼做的目的是維持“哥哥”的生命,因為親人對它來說非常重要。馬克還認為,同樣的證據還出現在犬、象及座頭鯨等動物中,也證明了這些動物具有情感思維。
在支援 “動物同樣具有情感”觀點的證據中,黑猩猩是最有說服力的。著名靈長類動物學家珍·古道爾多年來致力於研究野生黑猩猩的生活細節,在其與野生黑猩猩長達20多年的共同生活中,她充分體會到了黑猩猩的喜怒哀樂。她見識過黑猩猩強烈的母性行為,觀察到黑猩猩的集體送葬行為,還目睹了黑猩猩在幫助受驚嚇、受傷或失去父母的同類時所表現出來的與人類一模一樣的關懷和同情。在坦尚尼亞,她曾記錄下這樣的場景:在一個黑猩猩群落中,當名為“弗洛”的雌性首領死後,弗洛的兒子弗林特一直都坐在母親的屍體旁邊,有時還會握住母親的手發出幾聲類似於嗚咽的叫聲。在此後的半個月中,弗林特的情緒越發低落,甚至離群索居並且不再進食。終於,在弗洛死後的第三個星期,原本年輕健康的黑猩猩弗林特死了。古道爾認為弗林特死於它的“悲傷”,並認為這種行為表明黑猩猩具有和我們人類相似的情感。
衡量標準
也有科學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犬科動物認知及行為研究學家克里夫·維爾認為:“儘管一些人認為動物表現出某些所謂複雜的行為即表明這些動物具有思維,但在我看來,可能沒有一種動物可以明確地表現出它們具有意識性,因為我們應當將意識的界定標準定得更高一些。”在人類的思維中,最重要的是語言能力及使用工具的能力,維爾恰恰認為語言能力才是衡量動物是否具有思維的重要指標。
目前,科學家正在努力尋找可以徹底解決 “動物是否具有思維”爭論的研究手段。而腦成像技術已經成為最有可能解決問題的手段。例如,普林斯頓大學的亞倫·舒格等人正在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究人類大腦的“意識訊號”。比如他們發現,每當我們意識到我們正面對同一間房或同一張人臉的圖片時,我們的大腦中就會出現類似的神經活動;但如果我們僅僅是無意識地接受這些圖片資訊,這種神經活動就不會顯現。這些研究表明,思維意識並不依賴於人類大腦的任一特定區域,也沒有證據顯示思維能力僅僅為人類所獨有。
其他神經科學的相關研究工作也揭示,作為思維的產物,意識可能存在於一些動物的大腦中。例如,神經傳導可以使感官資訊經由丘腦傳遞到大腦皮層,這對意識的產生至關重要。實驗發現,一些哺乳動物就存在類似的神經傳導模式,因此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產生意識。關於鳥類功能神經解剖學的最新研究進展也暗示,鳥類可能也存在一定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