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女兒看到有人插隊老喜歡去提醒和批評別人,小孩子應該“多管閒事”嗎?我該如何引導呢?
15
回覆列表
  • 1 # C咖啡豆子

    喜歡管閒事,這一般都是男孩子的“專利”,就像案例中的強強,把自己幻想成了動畫片中的“大俠”。首先需要表揚的就是,孩子這種熱心、見義勇為的行動,證明了他是個擁有正義感的孩子。孩子喜歡管閒事不是壞事,但是,這不等於父母可以縱容他的這種行為。

    通常,孩子愛管閒事主要出於兩種動機:

    1.希望自己能夠幫助別人

    但是,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敏感性不夠,不能清楚地察覺對方的真正需要,再加上年齡小、能力不足,因而“越幫越忙”或“多管閒事”。有時還會因處理不當,得到破壞性更大的結果。

    所以說,行俠仗義本來是一種好的行為。可是孩子如果不分是非,盲目地行俠仗義,那麼這就需要父母加以教育和引導了。

    2.孩子自身的交往需求

    還有一種孩子,他們管閒事卻不一定是要幫助別人,而是喜歡藉此來滿足自己支配別人的慾望。也有些孩子是因為不瞭解自己在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不知道應該以什麼態度去處理事情,就到處晃、到處管了。此外,還有一些孩子是藉此尋找機會,與人交往。孩子天性活潑好動,如果沒人和他交談、交往,他就會覺得寂寞、無聊,所以他要想辦法和人交往,“管閒事”常常會替他找到交往的物件。

    當然,孩子愛管閒事無論如何都不是壞事,這表明了孩子思維活躍、性格外向.善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愛動腦筋、勤於觀察。更重要的是,這表明樂於助人的想法已經在他心裡紮根。孩子對新奇有趣的事物很感興趣,見到別人有困難,孩子會覺得很新鮮,忍不住出於好奇去“管閒事”,這也是求知慾旺盛的表現。因此,從積極因素來看,管閒事能鍛鍊孩子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管閒事有時也會使得孩子幫倒忙,破壞其人際交往,更重要的是它會佔用孩子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因此,管閒事也要量力而行。

    如果孩子出現了愛“管閒事”的現象,家長應當分析其實際原因,然後進行處理。一般來說,以下幾點措施可供家長參考:

    1.指導孩子交友

    想要孩子正確地“管閒事”,首先,父母應該指導孩子的交友行為,讓孩子學會判斷助人的限度。孩子喜歡與他人交往是件好事情,孩子會因此有很多朋友,並學到很多知識。但是孩子交友也要慎重,不能總被朋友的不合理要求束縛,整天幫助闖了禍的朋友處理、善後。

    所以說,父母要時刻提醒孩子,交朋友沒有錯,“管閒事”也沒有錯。但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要保持一個合理的度。畢竟個人精力是有限的,整日糾纏在朋友無謂的紛爭中會影響學習。

    父母尤其需要提醒孩子,對於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不要隨便允諾幫忙,否則會給自己與家人帶來超出承受能力的負擔。

    2.表揚孩子的行為

    對於孩子的“管閒事”行為,父母千萬不要嚴厲訓斥,而是要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才能讓正義的大樹在孩子的心裡生根發芽。

    當然,鼓勵歸鼓勵,在此基礎之上,父母還要提高孩子的道德認識水平,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教他學習正確處理同伴間問題的技巧,避免出現“幫倒忙”的現象。

    3.告訴孩子何為正確的“管閒事”

    若孩子有一個“管閒事”的心,卻總是做錯事。那大多是因為,他沒有將力量用對地方。這需要父母進行旁敲側擊,告訴他生活的小群體內,要注意正確地“管閒事”。

    比如說,儘量不要讓孩子自作主張地處理班級事情,而是教育他應當及時尋找老師解決問題。但是,如果要解決的問題是透過打無聊的小報告來損害他人的榮譽,這就非常不值得提倡,不要讓孩子去做。

    4.讓孩子觀察生活

    父母不否定孩子的“管閒事”行為,是為了保護並激發孩子的正義感和求知慾。但是,這不等於什麼事情都可以由孩子來管,而是應當教育、引導孩子多管周圍值得管的事。

    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就要多鼓勵孩子觀察生活,如大自然的季節變化,動植物的生長過程等,引導孩子思考生活中的問題,提高其認識能力和對美的追求。同時,還要讓他學會關心家人和父母,這樣,道德品質和認知水平得到提高後,孩子就不會在“管閒事”時出現偏差。

  • 2 # 樸羅圈

    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來分析,“熱心助人”和“多管閒事”的分野是,前者是有意行使利他行為(即個體在不乞求回報的情況下,主動做出使他人或社會獲利的行為)。“多管閒事”有可能是出於利他的動機,只是其行為表現干擾了別人。這兩者的行為過程很相像,都干預了別人的行動,可是造成的結果卻迥然不同。

    從教學的觀點出發,把自己的事情做完之後,適時地援助需要幫忙的人,才是“熱心助人”;若是把自己的事情擱置下來,去管別人並不需要你幫忙的事,就會被認為是“多管閒事”了。

    瞭解孩子行為的動機

    喜歡多管閒事的孩子通常出於兩種動機:一種是孩子的確是出於利他的動機,但是因為自己的敏感度不夠,不能清楚地察覺對方的需要,再加上本身能力不足,反而“愈幫愈忙”或“多管閒事”;另一種動機倒不是要幫助別人,而是喜歡藉此來滿足自己支配別人的慾望。

    其他的原因,例如,有的孩子想引起老師的注意而頻頻告狀,數說別人的不是;也有的孩子是因為不瞭解自己在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不知道應該以什麼態度去處理事情,就到處晃、到處管事。

    怎樣輔導多管閒事的孩子呢?

    在旁人眼裡被認為是“多管閒事”的孩子,比較不容易被人接納而可能影響他的人際關係。而喜歡閒晃管事的孩子可能注意力也比較不容易集中,因此影響他自己的工作和學習,表現也可能會較為落後。因此,輔導的時候要先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如果他是基於利他的本意,我們可以一方面稱讚他的善意,一方面跟他討論“幫助別人”的結果,是不是真的使別人受益了,如果沒有,就告訴他,維持這樣的同情、瞭解的心意是很重要的,但是要看他人的需求來幫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最流行的說說心情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