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徐鵬遠
-
2 # apple2009
《茶館》,前無古人的劇本!後世很多人模仿它,但都無法達到它的高度。《天下第一樓》《窩頭會館》等等完全無法與之相提並論。原因很簡單,這與作者的文學修養、生活閱歷緊密相關。《窩頭會館》滿臺髒話,似乎老北京話就是罵人,這與《茶館》差了不是一點點!老舍,他描寫的是自己經歷過的,現代作家是描寫自己想象的!簡言之,一個北京胡同里長大的人如何描寫上海石庫門裡的日常生活呢?考古也有想象的成分,但畢竟有參照物!
-
3 # 老裕泰爛肉面
其實文人的作品最想表達的是自己,最滿足之處是得到大眾的理解,茶館所展現給我的人與事大都是老舍所見所聞跨度幾十年親身經歷的縮陰,也是那個年代基層老百姓能看到且認同的。這樣一部鉅作搬上舞臺對於如今的觀眾來說就像是時光穿越,彷彿我就坐在那茶館裡喝著大碗茶品味到那一時代的眾生態。他的白話對我來說淺兒易懂,幽默諷刺的語言方式又讓人大呼過癮,有憤怒有同情有打到內心的感觸,對於我這一樣的普通老百姓能看懂有共鳴,這就是我理解老舍稱謂人民藝術家的原因,僅此個人觀點。
-
4 # 挖啥呢
絕對的經典。毋庸置疑。
即便在現在看來,《茶館》仍是中國戲劇的巔峰之作。如此眾多的人物,但大多面目生動,這得益於老舍先生精到的語言功力,沒有一句臺詞是廢話。例如第三幕小唐鐵嘴與小劉麻子用“呦,他媽的是你”問好,簡直活靈活現地展現出兩個無賴的嘴臉。同時,老舍又能夠在悲喜中從容切換,寫壞人“當年我爸爸就是在這兒,咔嚓一刀,被弄死的”,寫好人“我愛大清國,我怕她完了”,簡直句句珠璣。而所有這些又為該劇的深刻立意服務。一句“將,你完了”,即可將舊社會的黑暗埋葬,簡直是暢快淋漓!老舍不是戲劇寫作出身,卻在創作末期轉行戲劇,一舉登上中國戲劇史的巔峰,這更加說明他是偉人中的偉人。
當然,也有人會在現在反思《茶館》的問題或者侷限。這些反思主要集中在該劇的政治性上,因為這個戲雖然寫於文革之前,但仍然有“謳歌新社會”的意圖。將晚清到民國的黑暗集中展現,雖然沒寫到新中國,但是其用意也比較明顯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部“圖解政治”的作品,溫和的反思認為,這使得《茶館》的世界性、永恆性減弱了,激烈的批評者認為,這是政治對藝術的一次干預,不值得大加讚頌。
另外可能是老舍自己想不到的是,在他去世後到現在,隨著北京人藝新老藝術家對《茶館》的傑出排演,這部劇目已經被牢牢擺放在了“經典”的位置之上,似乎不容爭議,甚至不容北京人藝之外的演出方排演了。另一方面,對《茶館》的模仿之作也層出不窮,“《茶館》式戲劇”甚至成為中國戲劇的一個獨特現象,有很多創作者都想用這種一幕一個時代、塑造一群人物的形式圖解現當代,有成功緻敬的,也有東施效顰的。可以說,《茶館》是中國戲劇史上的一座大山,但是如何翻過大山,繼續前行,也成為了現在的中國戲劇人苦惱的問題。
-
5 # 曉曉5031
老舍的《茶館》是一個時代大劇,於1956年寫成,話劇講述了裕泰茶館從清末到軍閥混戰到抗戰結束內戰前夕的由盛到衰的變化。它是第一部走向世界舞臺的新中國話劇。
老舍的《茶館》運用了側面透視法、以人物塑造取勝、圖款式結構、民主化特徵、悲喜交加的風格、特色的京味語言等藝術特色。
在《茶館》中塑造了眾多經典形象,如一輩子順民的王利發、“鐵桿農民”常四爺、“實業救國”的秦二爺。
老舍在整個話劇中,為我們展現了19世紀末後半個世紀的中國的歷史變遷以及個人在時代下的變化,是對舊北平社會的描繪。
ps:大家可以看看茶館的電影,超級好看。那個年代的演員才可以稱之為戲骨。
-
6 # 年代君的新格物小站
藝嶼EYESVOT |茶館
茶館小世界,方寸大天地,世事變幻,在某個時代裡,連安穩喝杯茶的慾望都是奢侈的;結尾撒紙錢和那句“大清要亡國啊”呼應,原來什麼都沒變,悲哀的永遠是那群人。藝術風格用一個詞來概括《茶館》的藝術風格那就是——悲喜交匯。
《茶館》寫了王利發、常四爺、秦仲義等人求生存求發展的美好願望與舊時代之間的矛盾衝突以及其被舊時代吞噬的悲劇,生動形象的反映了舊中國勞動人民的苦難,極富悲劇色彩。
但《茶館》也不是一味的悲劇,它也帶有喜劇性,這不僅因為作品將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寫盡了舊時代的荒謬、矛盾以及社會渣滓與醜惡小人的表演,而且作品還經常用喜劇形式和手法表現悲劇性的內容,再用悲劇形式和手法來表現喜劇性內容,讓人哭不出來也笑不出聲,達成了一種亦悲亦喜、悲喜難辨的藝術風格。
回覆列表
北京人藝新版《茶館》,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馮遠征主演
如今《茶館》成了一部經典名作,它可以說是老舍劇本作品中唯一的成功之作,也是老舍在四九年之後最好的作品。
老舍開始創作劇本這一體裁,和情人趙清閣有著重要關係。趙清閣是一位出色的劇作家,她在1934年曾給魯迅寄詩文求教,得到魯迅的關懷和親切接見,隨後在左翼作家洪深等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她轉向劇本創作。1936年,她在《婦女文化》月刊發表了第一部電影劇本《模特兒》。1938年,她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主編《彈花》文藝月刊,寫有五幕話劇《女傑》、三幕話劇《反攻勝利》、四幕悲劇《雨打梨花》和改寫的五幕話劇《此恨綿綿》。此後寫有《血債》、《汪精衛賣國求榮》、《生死戀》、《清風明月》、《關羽》、《花木蘭》等。
趙清閣
與趙清閣的愛情和合作,讓老舍開始涉足戲劇領域。以後的歲月裡,雖然趙清閣不在身邊,但老舍卻把戲劇創作保持了下去。特別是四九年之後,話劇成為了重要的宣傳文藝形式,緊跟革命的老舍更是把劇本當作了主要創作。但沒有了趙清閣的老舍,實際上在劇作上鮮有佳品。作家止庵曾透過研究,發現老舍的劇本語言與小說語言完全不像一個人所寫,小說中的幽默、自然、簡潔、深刻到了劇本里似乎全部丟失掉了,他認為老舍在本質上就不善於戲劇這種體裁。
《茶館》是其中的特例,但這個特例實際上也並非是老舍一個人完成的。
1956年,老舍為響應毛澤東的雙百方針,創作了一部配合第一屆人大和憲法透過、歌頌人民普選的作品《一家代表》,因為跟政策跟得太緊,劇本無論從文學性還是表演性上都不好。經過曹禺和北京人藝演員的反饋和建議,老舍將其修改成了《秦氏三兄弟》,但問題其實依然很多。焦菊隱覺得第一幕中茶館的部分很精彩,建議老舍捨棄掉其它內容,就在第一幕的基礎上進行擴寫。老舍本來還以無法配合政策、進行歌頌為由拒絕如此修改,但焦菊隱堅持說能不能這次就不歌頌一回,才促成了老舍的修改。所以《茶館》的誕生,曹禺、焦菊隱等人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特別是焦菊隱,連題目“茶館”也是他的建議。
焦菊隱導演版的《茶館》,藍天野、鄭榕、於是之主演
《茶館》透過裕泰茶館這一場景,讓各色小人物一一登場,表現出不同的性格、形象,又藉助這些人物的命運變化折射出中國近代社會的鉅變,兼顧故事性和思考性。劇本充分發揮了老舍善寫小人物的才能,也貫穿了他最熟悉的京味兒文化和京味兒語言。事實上,老舍自己後來也承認,《茶館》完全發揮了他的所長:“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齣戲雖只有三幕,可是寫了50來年的變遷。在這些變遷裡,沒法子躲開政治問題。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臺上的高官大人,沒法子正面描寫他們的促進與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認識一些小人物,這些人物是經常下茶館的。那麼,我要是把他們集合到一個茶館裡,用他們生活上的變遷反映社會的變遷,不就側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訊息麼?”
《茶館》不僅是老舍最好的戲劇作品,也是中國戲劇史上難得的佳作,至今仍可以在中國話劇名錄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