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洋海軍炮手
-
2 # 風嬙遙度天際
皇帝的權利是最大的,一般來說是文官,因為武將多半掛名,像清朝的軍機處,完全可看出,但是宋朝就絕對是文官權利大的,因為是漢族當權,清朝的話,滿族人,許多見解都不同,總之,記住清朝的專制制度達到頂峰,皇權高度集中。
-
3 # 李老師歷史課
清朝的文官勢力在歷朝歷代裡面混的算是最差的了,清朝入關統一天下靠的是八旗軍隊,文官地位其實很低,入關前是全民皆兵,所以掌權的像“五大臣”、“四大貝勒”、“四小貝勒”全都是武將;入關後因為需要治理廣袤的領土,文官勢力才開始稍微抬頭,但是這些文臣除了一小部分是皇太極時代培養的,大部分都是前明舊臣,這些人還能有啥作為?俯首聽命罷了,依舊被八旗勳貴壓制的喘不過氣。
清朝的最高權力最初是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把持的,這些八旗勳貴清一色的是靠軍功起家,前期是多爾袞,後期是輔政四大臣,都是武將出身。康熙帝掌權後,形勢稍有改觀,為了抵制議政王大臣會議,他成立了南書房,這是由皇帝本人嚴密控制的核心機構,隨時可以承旨、出詔、行令,官員都是康熙的親信臣工,絕對服從康熙的旨意,這是康熙帝實施高度集權的重要步驟!康熙帝少年老成,帝王之術玩的爐火純青,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無論是內閣南書房,還是議政王大臣會議都被他玩弄於股掌之間,君主高度集權在康熙帝在位期間基本完成!
到了雍正七年,雍正帝玩了個更狠的,他組建了軍機處,剛開始是為了應對西北戰事,可是軍機處逐漸成為清朝的最高權力機構,滿朝大臣都以進入軍機處當值為榮。可是大家知道嗎?軍機處從始至終一直都是臨時機構,軍機大臣由皇帝自行選定罷免,只對皇帝一人負責。相對於之前的內閣,南書房,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大臣在皇帝面前的地位大大降低,成了忠實執行皇帝意志的機器,對皇帝造不成一點兒的威脅!
正因為軍機處被皇帝用的順手,用得舒心,這個臨時機構一直延續到大清滅亡的前夕才被廢除。在此期間,內閣、南書房、議政王大臣會議基本都成了閒散衙門,您想想在這種形勢下,文臣能有多大的權力,他們還有資本跟皇帝叫板嗎?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了,那清朝晚期的文臣們算是翻身了吧?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劉坤一這些人左右朝局,有時候連皇帝的命令也不聽!可我要說的是,這些人雖然都是進士舉人出身,可是他們的崛起靠的都是軍功,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們不算文臣,正是因為手下有兵,他們才有資本跟統治者叫板。而且,這些人也進不了清朝的最高權力機構,李鴻章一輩子都沒進過軍機處,左宗棠只在軍機處幹了一年都不到,張之洞成為軍機大臣的時候老的牙都快掉了,根本對皇帝造不成任何威脅,反而是那些真正掌握軍機處的大臣們全都被統治者牢牢的控制著。
綜上所述,我認為清朝的文臣混的是最差的,基本淪為了給皇帝打工的打工仔,恩威禍福全都是皇帝的一句話,而真正的核心權力則牢牢的被把持在皇帝手中!
-
4 # 溯古
都說清承明制,如果我們將前後兩個朝代的文官集團來做對比可能更容易理解這個問題,或者說咱們換一種問法:為什麼清朝沒有出現明朝那樣強勢的文官集團?
明朝文官集團的誕生與做大實從秦漢以來,文武分立,百官同朝不分貴賤,但到了大宋朝這兒,規矩得變一變了。陳橋兵變,一襲黃袍加身的宋太祖趙匡胤爽是爽了,但瞅著這一圈虎虎生威的手下們也架不住心裡一陣陣後怕:你們再整一個陳橋兵變老趙家就歇菜了。
陳橋兵變
憂心忡忡的太祖搞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又費盡心思,殫精竭慮地制定了一整套限制武將實力的政治制度,提出了貫穿整個大宋朝的戰略構想:“趙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自此,文官地位被抬到了極致,以文抑武成為了後世皇帝們高舉的政治大旗。
宋太祖趙匡胤
到了明朝這兒,好不容易爭得天下的朱元璋總結歷朝歷代的政治教訓,為了不讓文臣專權,於是廢掉了丞相制度;為了防止武將作亂,又殺了一批又一批開國功臣,然後凡事親力親為,宵衣旰食。成祖朱棣搞了一個內閣制度,雖然此時只是皇帝的秘書機構,只有議政權,但確是明朝文官勢力集團發展的開端。明宣宗朱瞻基時期的內閣權力開始逐漸攀升,楊士奇,楊榮,楊溥組成的三楊內閣已經是一個能處理國家政務的完備機構,全國各地的奏章先是由通政使司彙總,司禮監呈皇帝御覽,再轉交內閣負責草擬處置意見,最後由皇帝批准發六部執行。
三楊內閣
自此,明朝的文官集團開始逐漸龐大起來,加上自唐宋以來完備的科舉制度也在為文官集團源源不斷地提供人才,從地方到中央,烏泱泱的全是窮酸秀才。指望朝廷宗室皇家貴胄抗衡一下?別提了,已經被整廢了,基本上是當豬養著,別搞事就行。再看看剩下的武將功勳,土木堡之變,一籃子全讓明英宗賠進去了。到了這一步,朝堂上再也沒有勢力能夠阻攔文官集團的瘋狂擴張,等皇帝回頭一看,這已經成了尾大不掉之勢。於是開始扶持宦官勢力來與文官集團進行爭鬥,精明一點的如嘉靖還撮合文官集團的內部鬥爭。嚴嵩鬥掉夏言,徐階幹掉嚴嵩,鬥來鬥去發現文官集團越鬥越大,怎麼樣也改變不了滿朝之上文官遍佈的局面。萬曆一朝,國本之爭,文官集團更是鬥到皇帝消極怠工,幾十年不上朝。鬥到最後崇禎皇帝煤山自縊,大罵:文臣個個可殺。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強勢的文官集團第一,清朝的政治格局是滿漢互相制衡。
清朝是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統一政權,滿漢之爭貫穿始末,皇帝的政治手段是以滿制漢,這就造成文官集團內部並不團結,滿漢互相傾軋,對皇權的威脅被始終控制在一定的程度。
第二,清朝的宗室有著參政輔政的權利。
有別於明朝,清朝的皇族宗室是可以參政的。順治一朝有攝政王多爾袞,宣統一朝有攝政王載灃。像在康熙一朝,成年皇子們甚至可以兼領六部政務,這也是一股龐大的勢力,對文官集團也是一種制約。
第三,權利的高度集中。
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其皇權集中是史無前例的。清朝初期,康雍乾三位帝王各個勤於政務,手段強硬,沒有給文官集團勢力發展的土壤,平庸如嘉慶帝也能在即位之處就賜死權臣和珅,皇權至上可見如斯。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屬於一個政治問題,或者說就是一個平衡問題。因為滿洲貴族和漢族文官在歷史上一直是相互牽制的作用,畢竟政治講究的利益分配,而這種分配需要透過各種方式找到平衡點。
《鐵齒銅牙紀曉嵐》這部電視劇雖然有反腐的思想,但是某種程度上也反應了清朝的政治生態,也就是滿漢互相制衡,最後得利的只有乾隆,畢竟臣子不吵,皇帝不好。
實際上,清朝滿漢相互制衡是吸取了明朝的歷史教訓,因為明初朱重八大規模清洗軍功貴族導致文官集團一家獨大,反而對皇權來說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即便是文官集團內部如何分化,但是文官集團的一個基本目的就是控制話語權進而按照他們的知識論來創造他們認知中脫離實際的理想社會,再加上明朝皇帝王八蛋居多,其最後的結果就是明朝把大部分資源用在內耗上。
其實這種問題在北宋就遇到過,貴族集團和武將被架空,成了吉祥物,不僅導致文官集團獨大,還導致北宋武德廢弛,畢竟一個武官哪怕是戰功卓著也矮文官一頭。明朝和北宋基本都是這種問題,因為這種結構必然會導致對外疲軟,只不過明朝的地緣環境實在是太好,反而不明顯。
大清在吸取歷史教訓之後,以滿洲貴族來制衡文官集團,或者說是相互制衡,讓政治永遠保持一個穩定的平衡,不至於讓哪頭一家獨大,進而減少內耗。
相比之下,清朝一度非常強勢,維持了近百年的擴張期。因為滿洲貴族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帝國武力的保障,清朝絕大多數疆域都是八旗打下來的,大多數硬仗八旗缺席的也不多。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說,滿洲貴族負責帝國的武力,漢族文官集團負責帝國的行政和文教,這種分工看似簡單,卻是最合理的政治平衡方式。
這也是為什麼大清是中國古典時代的巔峰。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