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開心爸爸的日記
-
2 # 蛋仔嘛嘛成長館
在我看來,如果孩子過於依賴媽媽,則說明在他的生活中,母親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那麼首先就應該讓他逐漸成長,擺脫媽媽的庇護,並嘗試著讓其他人替代媽媽走進他的生活,培養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讓他明白,作為孩子,除了可以依賴大人之外,更多的事情是需要自己去完成、自己去面對的,而總有一天,是要離開大人,獨自翱翔於社會的。
-
3 # 琉璃巧育兒
這是媽媽做的太多造成的。媽媽太勤快,孩子就變懶。什麼都替孩子做完了,久而久之,孩子就越來越依賴了。需要改變這種狀態的話,就要媽媽適當變成懶媽。
1.開啟懶媽模式。什麼事都讓孩子搭把手,讓孩子幫忙做這個做那個。孩子自然就會覺得可以幫到媽媽了,很有成就感,就會越來越自信。比如掃地拖地啊,吃飯前擦桌子啊端盤子啊,除了自己收拾自己的東西,還幫媽媽收拾家務。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小開始培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代辦。穿衣吃飯疊被子收拾書包收拾玩具。
3.生活有規律。生活規律後,孩子就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自己也願意主動去做。
4.培養孩子做事有計劃有規劃的習慣。
5.以身作則。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告訴孩子,媽媽工作很忙,需要他也自己獨立完成自己的事。
6.可以建立適當獎懲制度。告訴孩子做的好的就可以獎勵。
-
4 # 陪娃兒長大
要想讓孩子不過於依賴媽媽,就必須從小培養他獨立的習慣。
一、從生活習慣入手。其實孩子幾個月就已經有了獨立的意識。我家小寶是在6個月左右新增輔食的,他根本不想讓喂,每次喂他飯都要跟我搶勺子,我也樂意給他。開始他吃不到嘴裡,把飯弄得滿身滿地都是,孩兒他爹說我太慣著孩子,但我耐心給他解釋,只有讓孩子早點學習自己吃飯,將來他才會獨立。我們經常看見一些奶奶或媽媽滿屋追著給孩子餵飯的情景,孩子會認為吃飯是大人的事,他只顧著玩兒,怎麼會有心思吃呢?
我們要給孩子機會和時間讓他練習,否則到了幼兒園他還學不會用勺子,不會吃飯,總落後於別的小朋友,時間長了孩子會產生自卑的心理,老師對孩子也要多費心血。不光是吃飯,包括穿衣服、穿鞋子、扣扣子、刷牙洗臉等一些生活能力,也要讓孩子自己去學去做,孩子越早學會這些,個性就越獨立
二、創造民主、寬鬆的家庭氛圍。孩子因你而來,但不是為你而來。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所以我們不要經常居高臨下地下命令,說你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
儘量讓孩子自己做選擇,而不是包辦他的一切。二寶學校的青少年宮開班了,有音樂、舞蹈、書法、手工等興趣班,我特別希望孩子報書法班,寫一手好字無論對於考試還是將來的發展都有好處。可是孩子說不想報書法班,想報手工班,因為可以做手工卡片,還可以摺紙、剪紙,最厲害的是還可以做彩陶。看他一臉的憧憬,我也不忍心逼他報書法班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他喜歡的、感興趣的才會努力去做,並且做得很好。
孩子一直喜歡做手工,搞些小發明什麼的,國慶節放假,他又讓我買了小鋼鋸,要給弟弟做小凳子,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孩子做不做得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學習和探索的精神與動手的能力讓我感動。
三、讓孩子做做家務,做一個懶媽媽、傻媽媽,孩子才有機會表現自己。在家照顧三個孩子,還要寫文章完成每天的任務,確實挺累的。
於是我給大寶、二寶規定了洗碗的任務。二寶負責一、三、五、日,大寶負責二、四、六。上學時間只在中午洗碗,週六週日全天都洗。
二寶嚷著說我不公平,給他安排的任務比姐姐多了一天。我說姐姐是畢業班,作業任務比較重,當然要少做一點;因為你是男孩子,無論走上社會還是在家裡,都要比女孩多付出一些。這是上天賜予男孩兒的優勢,照顧女孩兒是男孩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兒子像是明白了,開開心心地接受了任務。不但吃完飯洗碗,每天放學回來還問我需不需要幫忙,主動幫我洗菜、切菜,我也樂意做個懶媽媽、傻媽媽,裝作做不好的樣子,他就很開心,很有成就感。
當他說要炒菜的時候,我就不敢掉以輕心了,教他怎樣開、關煤氣,怎麼倒油,怎麼放菜,放調料,怎麼翻菜,放水,幾次以後,他就完全掌握了。每次他踩著小板凳炒菜的時候,我就站在他旁邊看他幹活,有時候眼淚會不由自主地滑落,為兒子的懂事高興。當然,炒完菜我要仔細檢查煤氣有沒有關好,安全問題一定要重視。
透過做家務,不但讓孩子鍛鍊了動手的能力,還讓他們明白在享受義務的同時需要承擔的責任,這比只強調學習要重要得多。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過於依賴,不獨立,是我們教育方式出了問題,我太溺愛、太寵著孩子,大多數“媽寶”就是在我們緊緊護著的羽翼下養成的。要想養育出一個獨立、上進的孩子,就要捨得放手讓他主動去做一些事情。
龍應臺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漸行漸逝,你站在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然後,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
5 # 和諧號教育
由於血濃於水的關係,孩子對父母、尤其是對媽媽有依賴感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孩子始終要獨立,幫助孩子克服依賴,學會自己面對人生,也是作為父母必須履行的一項職責。
至於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對父母的依賴,著名作家畢淑敏是這樣做的:
一天,她看到上中學的兒子發燒了。
本來,畢淑敏當過軍醫,完全可以當時就幫他進行醫治。事實上,以前兒子生病都是她在家裡幫他治好的,所以長這麼大了他幾乎都沒去過醫院。這一次,她決定不幫兒子醫治,讓他自己到醫院去。她這樣告訴兒子:雖然現在有媽媽爸爸能幫到你,可是總有連爸爸媽媽都幫不上忙的一天,所以必須學會自己去醫院看病。
可是,畢淑敏也沒有完全甩開兒子,她把如何去醫院的流程詳細地跟兒子說了一遍,包括哪個醫院近、怎麼掛號、掛哪個科、怎麼交費、需要注意些什麼......並讓兒子記錄下來才出門。
2個小時過後,兒子在醫院打完退燒針後終於回來了,精神也好多了。
對於這件事,畢淑敏寫道: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時的冷漠。總有一天會,你要離我遠去,獨自面對包括生病在內的許多苦難。我能幫助你的,就是提前向你口授一張路線圖。它也許不那麼準確,但聊勝於無。
回覆列表
孩子過度依賴的只有媽媽嗎?我覺得造成這樣的情況可能是媽媽在生活中大包大攬,什麼事情都包辦,還有就是爸爸毫無作為,或者根本就沒有爸爸。
培養孩子獨立的習慣其實挺不容易的,各種因素都影響著孩子習慣的養成。不過媽媽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嘗試一下。
假裝生病讓孩子自己做以前都是媽媽幫忙,然後突然有一天媽媽生病了,病得很嚴重,在床上都起不來,不能夠在幫助孩子了。這時候孩子的責任心會被激發出來,以前不會去幹的事情自己現在也回去嘗試。其實孩子生下來就是有自立能力的,是許多父母扼殺了孩子這項能力的。
孩子媽媽角色互換可以讓孩子和媽媽的角色互換一下,讓孩子當一天媽媽。這樣,他平時耳濡目染的媽媽幹過的活他都會自己去嘗試一下的,也挺有用的。
家長還需要記住,孩子在自己做事情的時候,哪怕是不好也不要去打斷,因為你打斷的可能是孩子的一個好習慣的養成。